幼小衔接阶段家庭教育策略的优化
杨莹莹
浦江县岩头镇幸福新村幼儿园 322200
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该阶段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适应不同于幼儿教育的小学生活,有必要着力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这方面能力培养上,相较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具个性化与情境性,能够通过日常互动、情感支持及行为示范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社会化进程。因此家长在其中需要发挥其教育作用,有意识通过家庭氛围、社交引导和情绪训练等来提升幼儿的适应能力,使其在面对新环境时更具信心与韧性,助力幼儿顺利过渡至小学阶段。
一、幼小衔接阶段家庭教育策略的优化意义——以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为例
社会适应能力是儿童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关键能力,涵盖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规则意识及环境适应等多维度素养。在当前教育实践中,部分家长过度关注知识储备而忽视社会性发展导致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出现适应障碍,表现出分离焦虑、课堂规则意识薄弱或同伴交往困难等现象[1]。面对这些不利于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问题,家长需要在其中建立科学的教养理念,通过系统性、针对性的家庭干预弥补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断层,使幼儿在认知发展与心理适应上实现平稳过渡。像这样蕴藏在其中的适应能力培养并非只能够在幼儿当下的过渡阶段发挥作用,更能够对儿童终身发展产生持续性影响。一般而言,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学业成就、心理健康与社会融入的重要预测指标,通过家庭教育的早期干预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抗挫折能力与合作意识,而这些素养能力将伴随其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与生活。
在培养的过程中尽管幼儿园也承担了这些责任,但相较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情感联结紧密、实施方式灵活和反馈即时等独特优势,能够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动态调整。优化家庭教育策略既能提升当前衔接阶段的适应效能,更能为儿童未来的社会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使幼儿能够在“适应小学”的过程中逐步稳定发展为“适应社会”。
二、幼小衔接阶段家庭教育策略的优化路径——以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为例
(一)营造温馨氛围,奠定适应基础
家庭氛围是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首要环境变量,其质量直接影响幼儿的安全感、归属感及社会化进程。故而要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一步就需要构建“情感支持型”家庭系统,通过稳定的亲子互动模式、清晰的规则边界以及积极的情感表达为幼儿提供可预测的心理环境[2]。具体而言便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既要建立每日高质量陪伴机制,采用倾听式沟通理解幼儿的衔接期心理需求;也要制定符合发展阶段的家庭规则,通过一致性执行帮助幼儿内化社会规范,且需同时营造开放包容的情感氛围,允许幼儿适度表达负面情绪并引导合理疏解。如此,在温暖而不失结构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幼儿才能更具有情绪稳定性、环境适应力及社交主动性,有助于为后续学校环境中的规则遵守与同伴交往奠定重要基础。
例如,如果家长发现幼儿存在面对新任务时容易退缩或哭闹的问题,此时既需要及时采取措施,第一可在房间创设“情绪魔法角”配备情绪卡片、减压捏捏乐、沙画台等工具,墙面贴有“情绪温度计”可视化量表。每天晚饭后开展 15 分钟的“情绪发现时间”引导幼儿通过选择表情卡片描述当日情绪体验,比如用“小火山”图标代表生气,用“彩虹云”代表开心。在幼儿出现适应不良行为时,家长不是立即说教,而是邀请其到情绪角先进行自我平复,譬如幼儿因学习唱歌受挫大哭时,家长可提示:“我看到你的小火山喷发了,要不要去魔法角给你的火山降降温?”逐步引导幼儿通过捏压力玩具、涂鸦等方式冷静下来后再共同讨论解决办法。如此既能维护亲子关系的和谐性,又能够系统培养情绪认知—表达—调节的完整适应能力链,有效推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逐步培养。
(二)鼓励社交实践,提升交往能力
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从家庭走向学校的重要过渡期,家长应主动创造家庭内互动、社区交往等多样化的社交机会,以引导幼儿在安全环境中体验社交规则与情感交流。如果幼儿对于向外社交比较胆怯,就可以先在家中通过角色扮演、合作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轮流、分享、协商等基本社交技能,培养其共情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以逐步脱敏适应陌生环境之内的社交。之后在把握时机进行社交实践时,家长则需避免过度干预,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社交边界的机会,并在事后进行反思性对话以强化积极行为,并就此鼓励逐步扩大社交圈层,从熟悉的一对一互动过渡到小组活动,为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奠定基础[3]。
例如,家长可借助社区、小区等生活范围之中的社交圈来为幼儿创造社交实际,由此可尝试邀请小区之中几个同龄幼儿的家庭参与互动活动。在活动之前,为了让幼儿有适应的过程,可提前与其他家长沟通共同制定渐进式目标,比如第一阶段进行需要简单配合的物理游戏来重点培养轮流意识和眼神接触;第二阶段引入需要协商的角色游戏,并使用计时器确保角色轮换公平;第三阶段开展开放式建构活动,引导几个幼儿合作完成积木小镇,而家长仅提供材料不直接指导。每次活动后,家长可在单独群组中记录观察要点,根据其中存在的问题来调整计划与目标,逐步引导幼儿对陌生环境与独自社交进行“脱敏”训练,直至达成其社交目的。
(三)引导情绪管理,增强心理韧性
情绪是幼儿心理变化的“晴雨表”,能够直接观测到幼儿的适应状态,要判断幼儿是否适应一个环境、一种方式等也是能够直接从其情绪变化中能够直接观测出来的。因此,情绪稳定实际上就是社会适应能力养成的一个要素,在这之中家庭需要有意识从情绪管理方面入手来增强幼儿的心理韧性,让幼儿能够坚强面对新的环境。由此,家长可采用认知行为方法帮助幼儿识别和命名情绪,培养情绪觉察能力,然后再据此通过示范和指导教授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来强化自我调节能力,以有效提升幼儿情绪管理能力,增强其面对新环境变化的心理韧性,为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家长可以通过日常对话帮助幼儿识别、表达和管理情绪,就如每天晚饭后,家长可以和幼儿进行简短的“情绪回顾”对话询问幼儿当天最开心和最不开心的事情:“今天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让你觉得开心的事情?”“当小朋友不和你分享玩具时,你心里是什么感觉?”就此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当时的感受。在听到幼儿的描述表达后,家长应避免评判孩子的情绪,而是采用接纳的态度:“你觉得生气是很正常的,如果是我,可能也会这样”来有效引发幼儿共鸣,基于此再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调节情绪:“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做?”以此来教会幼儿识别情绪,并逐步掌握用语言表达情绪的能力,而不是通过哭闹或发脾气来应对。
三、结语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幼儿成长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其学习的方式、模式等相比较起来具有较大的变化,为了能够让幼儿能够在幼小衔接的过渡时期顺利过渡来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家庭和学校都需着力强化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此之中,家庭作为教育的重要一方,需要尝试通过营造温馨氛围、鼓励社交实践、引导情绪管理等手段来强大幼儿心理,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以与幼儿园共同为幼儿的小学生活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赵莉.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路径[J].品位·经典,2025,(06):134-137.
[2]梁蓝卫.入学准备视角下大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D].吉林外国语大学,2024.
[3]宋昱君.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路径[J].智力,2023,(31):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