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生物备课中AI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与优化策略

作者

郑卓娟

高州市第二中学 525200

引言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基石,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与学生的最终学习收获。高中生物课程兼具科学性与实践性,这要求教师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资料搜集、课件制作、学情分析和习题设计。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正逐步渗透至教育核心环节,为破解传统备课困境提供了全新思路与技术支撑。AI 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模式识别与内容生成能力,能够为教师备课提供智能化辅助,从而将教师从繁琐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更专注于教学设计与师生互动等创造性工作。因此,系统研究AI 技术在高中生物备课中的应用现状,科学分析其效果,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对于提升生物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构建高效课堂、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即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论述。

1. AI 技术概述与发展背景

1.1 AI 技术的演进与教育赋能之

人工智能作为模拟和拓展人类智能的新兴技术科学,其核心在于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知识图谱和计算机视觉等关键技术,使机器具备学习、推理和感知能力,从而处理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并提取价值。这一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经历了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初级阶段到智能化教育的深刻变革:早期局限于多媒体课件和学习管理系统,功能单一;随着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算法的突破,智能教学系统、自适应学习平台及教育机器人等形态涌现,推动AI 教育从“辅助工具”升级为“赋能引擎”,为教学全流程提供个性化与精准化支持。

1.2 AI 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潜在价值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而言,AI 技术的潜在价值尤为显著。首先,生物学科拥有海量的知识资源,包括文本、图像、视频和三维模型等,AI 可以高效地进行知识抽取、关联与可视化,帮助教师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其次,生物教学中许多微观、抽象或宏观的 如DNA 复制、神经冲动传导、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1],可以通过AI 驱动的模拟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变得直观可视,极大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再者,AI 在学情分析、个性化习题推荐和自动批改方面的能力,可以助力教师实现因材施教,精准定位教学重难点,提升备课的针对性与教学的有效性。

2. AI 技术在高中生物备课中的应用现状

2.1AI 辅助备课工具的多元化应用与教师实践现状

当前高中生物备课中,AI 工具已形成功能互补的四大类型[2]:智能内容生成与检索工具通过关键词快速产出教案初稿、PPT 大纲及精准匹配图文视频素材;虚拟仿真与可视化工具借助三维建模与VR/AR 技术,实现分子结构拆解、细胞器运作等抽象内容的动态演示;学情分析工具则基于作业与测验数据,生成班级知识薄弱点图谱与个体学习差异报告,指导分层教学设计;而智能问答系统作为实时助手,为教师提供专业知识解答与教学活动灵感。这些技术的应用深度呈现显著差异——技术适应力强的青年教师已将AI 贯穿备课全流程,涵盖灵感激发、课件优化到教学反思;多数教师仍聚焦于碎片化应用,如高效检索素材或自动化生成习题。随着工具实用性的提升,AI 正从概念探索阶段逐步转型为生物教师备课中不可或缺的效能杠杆。

2.2 AI 技术应用对备课效率与质量的影响

尽管应用深度不一,AI 技术对备课效率与质量的提升效果已初步显现。在效率层面,AI 极大地压缩了教师检索、整理资料和制作基础课件的时间,使备课周期显著缩短,让教师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策略的打磨与深化上。在质量层面,AI 生成的多样 P教 学资源和创新性活动设计,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基于数据分析的学情洞察,则使备课从依赖经验直觉转向基于证据的决策,教学目标的设定更加精准,教学干预更加及时,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了备课的科学性与教学的有效性。

3. AI 技术应用效果的分析与优化策略

3.1 AI 备课应用的多维评估与深层挑战

当前AI 技术在备课中的应用效果需通过多维度指标综合评估:既包含备课时长缩短、资源产出效率提升等显性指标,更需关注教案创新性、课程标准契合度及分层适应性等质量维度,同时追踪课堂互动活跃度、学生当堂掌握度等教学即时效果,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等长期影响[3]。然而,技术层面仍面临生成内容准确性不足、深度欠缺或本土适配性差等问题,导致教师需额外投入时间进行甄别修正;教师层面则受制于数字素养差异,部分教育者存在技术恐惧或信任危机,难以将AI 工具与个人教学风格有机融合。更深层挑战在于人机协作边界模糊——既需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导致教学同质化,又要防止AI 沦为形式化点缀,这一平衡点的探索成为关键命题。此外,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与版权归属等伦理法律风险亦不容忽视,共同构成了AI 教育应用需系统性突破的瓶颈。

3.2 提升AI 技术应用效果的优化策略

为应对上述挑战,提升 AI 技术应用效果,需采取多维度、系统化的优化策略。技术开发上,AI 企业应与教师合作打造专业化备课系统,确保内容科学易用;教师培养方面,需建立培训机制提升AI 素养,包括工具使用和教学设计能力;学校管理需配套激励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形成实践优化循环;同时要制定数据安全和内容审核规范,明确AI 的辅助定位,平衡技术赋能与教学自主性。

总结与展望

人工智能技术为高中生物备课带来了革命性的机遇,其在对提升备课效率、丰富教学资源、实现精准教学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技术的应用并非一帆风顺,它要求我们客观审视其当前存在的局限性,并积极从技术、人本和机制三个层面寻求优化之道。未来,随着AI 技术的持续演进与教育理论的深度融合,人机协同的智能备课新范式必将更加成熟。高中生物教师应主动拥抱这一变革,不断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巧妙地将AI 工具融入专业实践,最终共同推动高中生物教育迈向更加高效、精准与创新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严邦军.基于人工智能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研究[C]//中国文化信息协会.2025 年第一届文化信息与教育发展论坛论文精粹.昆山陆家高级中学;,2025:332-334.DOI:10.26914

[2]倪文勤.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高中生物“学本课堂”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2024,17(04):600-606.

[3] 邢晶晶. 新课标下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实践研究[D]. 河南科技学院,2024.DOI:10.2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