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策略研究
冯琳琳
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八棱关小学 122000
引言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在于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更在于陶冶情操、温润心灵、传承文化。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劳动与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是滋养学生成长的重要文化资源。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其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需求与教育的重要使命。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趣味、文化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有效融入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
一、 核心理念:构建“ 文化理解-审美体验-情感共鸣-实践创造” 的融入模型
教学策略应基于清晰的理念模型。融入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旨在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实现深度转化。我们提出“ 文化理解-审美体验-情感共鸣-实践创造” 四环节的融入模型。
(一)文化理解是基石
音乐是文化的产物,教学中需将音乐作品置于其文化背景中解读。例如,学习蒙古族长调,需理解其与草原、游牧生活的联系;学习江南丝竹,需体会其背后的文化气质。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背后的“ 为什么” ,奠定文化认同基础。
(二)审美体验是途径
音乐是听觉艺术,文化的融入需通过高质量的审美体验实现。引导学生探究民族音乐的独特美感,如音色、节奏等。通过反复聆听、对比欣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听觉感知和审美感受力。
(三)情感共鸣是纽带
文化需引发情感触动才能入心。教师应挖掘传统音乐中的普遍人类情感,建立与学生情感世界的连接。通过情境创设、共情引导等方法,唤醒学生内在情感,产生共鸣,将文化知识转化为情感认同。
(四)实践创造是升华
鼓励学生进行基于理解的创造性表达。通过模唱、模奏、节奏创编等活动,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在实践中,他们能更深刻地内化传统文化精髓,并赋予其新生命力,实现活化传承。
该模型为闭环过程,四环节相互渗透、促进,共同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与文化传承意识。
二、 内容重构策略:系统性开发与有机融入
教学内容是文化融入的载体。要实现深度融入,必须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性梳理与创造性重构,打破“ 碎片化” 格局。
(一)构建以文化主题为引领的单元教学内容
改变以往以音乐技能或单一作品为纲的组织方式,围绕特定的文化主题(如“ 家乡的歌谣” 、“ 节日里的锣鼓” 、“ 丝绸之路上的乐声” 、“ 诗词与音乐” 等)整合教学内容。在一个单元内,可以包含聆听、演唱、演奏、创编、相关知识等多个模块,所有内容都服务于核心文化主题的探究。例如,“ 节日里的锣鼓” 单元,可融入春节的《金蛇狂舞》、端午的赛龙舟号子、丰收庆典的鼓乐等,让学生在不同音乐形式的对比与联系中,深度理解音乐与民俗生活的共生关系。
(二)开发地域性民族音乐文化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且各具特色。学校可基于所在地域,深度挖掘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音乐资源(如地方民歌、戏曲曲艺、民间器乐等),将其开发为校本课程或特色教学模块。这种“ 身边的文化”更具亲和力与直观性,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家乡自豪感,使文化传承落到实处。
(三)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链接
为拉近学生与传统的心理距离,在内容选择上可适当引入运用民族音乐元素创作的优秀现代音乐作品,如一些优秀的新民乐、古风歌曲、影视配乐等。通过对比欣赏传统版本与现代改编版本,引导学生探讨音乐是如
何在传承中创新发展的,理解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三、 方法创新策略:多感官参与与体验式学习
教学方法是实现融入目标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必须摒弃单一灌输,采用丰富多元、强调体验与参与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综合利用语言、图像、视频、实物(如服饰、乐器)、环境布置等多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音乐文化情境,让学生“ 身临其境” 。例如,在学习维吾尔族民歌时,教室可布置西域风情的图片、葡萄藤等,播放新疆风光片,教师身着艾德莱斯绸服饰,引导学生仿佛置身于天山脚下,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音乐风格。
(二)游戏化教学法
将民族音乐的学习与游戏活动相结合。如将节奏练习融入“ 击鼓传花”等传统游戏中;将戏曲身段学习设计成“ 模仿秀” 游戏;将民歌对唱设计为“ 擂台赛” 等。游戏能有效降低学习焦虑,激发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
(三)探究式学习法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或小课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探究。如“ 探寻一首民歌背后的故事” 、“ 比较南北方民歌的风格差异” 、“ 设计一个宣传家乡民歌的方案” 等。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搜集资料、交流讨论、形成结论,不仅加深了对文化的理解,更培养了合作与探究能力。
(三)多艺术门类融合法
音乐与舞蹈、美术、文学等姊妹艺术本就紧密相连。在教学中有机融入这些元素,如为音乐配上简笔画或剪纸图案、根据音乐即兴律动或编排简单舞蹈、为古诗词配乐吟诵等,能够形成“ 通感” 体验,全方位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文化认知。
四、 情境创设与评价优化策略:营造氛围与促进发展
(一)情境创设策略
文化融入不应仅限于课堂45 分钟,而应营造弥漫性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通过开设民族音乐社团(如合唱团、戏曲社、民乐团)、举办民族音乐文化节、邀请民间艺术家进校园、在校园广播和环境中渗透民族音乐等多种途径,打造一个“ 无处不民族音乐” 的沉浸式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二)评价优化策略
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改变仅以演唱音准、节奏为标准的评价方式,采用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应涵盖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文化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创意实践中的表现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学习档案袋、成果展示、学生自评与互评等方式进行,旨在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保护其学习热情,引导其全面发展。
结语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系统融入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是一项意义深远且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它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是音乐技能的传授者,更要成为文化的研究者、阐释者和引导者。本文提出的以“ 文化理解-审美体验-情感共鸣-实践创造” 为核心模型,并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与评价体系四个维度协同推进的融入策略体系,旨在为一线教学提供一种整体性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江鎏. 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融入的实践探索[J].教师博览,2025,(15):88-90.
[2]彭璇. 新课标视域下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考试周刊,2025,(18):147-150.
[3] 周 笑 笑 . 小 学 音 乐 教 学 中 民 族 音 乐 文 化 的 传 承 [J]. 琴童,2025,(07):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