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侯志凯
武警工程大学 723100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重要命题,把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对教师综合育人能力提出新要求。一些教师在思想引领、价值塑造、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影响课程思政成效。提高教师育人能力成为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保障,需从理念认同、方法创新、制度支持等多方面构建推进路径。
一、课程思政对教师育人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一) 教师思想引领对价值塑造影响深远
教育是国之大计、 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提出“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教师是教育价值的引领者,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教师拥有大量的知识与能力尤为重要。课程思政具有隐形教育的性质,这就要求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丰富。 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要将自身育人理念与课程目标相融合,抓住课程内容里的思想政治元素,在日常教学里默默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教师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以及职业操守本身就是一种思政教育的载体,教师自身政治素养和人格魅力决定着育人功能能否落到实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更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教育使命感,自觉肩负起引领学生思想成长的责任。
(二) 课程理念变革驱动教师教学策略重构
在课程思政理念引领下,课程内容不再只是知识传授,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路径。这种理念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内容与价值的双重构建,重视问题导向与情境创设,将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入专业知识当中。教学策略要完成从知识中心到育人中心的转变,教师要具备系统整合课程资源、更新教学内容结构的能力。课程思政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的育人逻辑,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设计思维、反思能力和价值判断力等多种能力的要求,促使教师的教学从内容逻辑向育人逻辑转变。
(三) 课堂互动方式革新挑战教师表达与引导能力
教学课堂不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之地,而应当成为学生参与其中、互动、表达以及思辨的空间。教师要借助恰当的提问方式、情感调动以及思维引导来激发学生内心的认同与思想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很大程度上依靠着课堂交流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把知识讲清楚的能力,而且要能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维模式。教师须要熟练掌握案例分析、情境设定、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情感共鸣,让课堂真正变成思政育人的有效场所。
二、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的系统路径与实践策略
(一) 构建以价值引领为导向的教师培训机制
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要从思想上加强育人认同,要依靠系统化、常态化培训,让教师深刻领悟课程思政本质要求和育人逻辑。培训内容要以价值引领为主题,包含教育理念、政策导向、案例研习、教学方法等内容,引导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主动加入思政教育要素。培训形式可以采用研讨交流、教学观摩、情景模拟等手段,加强参与感和体验感,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和实践能力。要重视典型示范效应,邀请优秀教师分享教学体会,创建可复制、可推行的教学经验体系,促使教师群体整体育人水平的改进。
(二) 促进教师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
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时,要按照课程性质与学生特点,精准提炼出与学科相契合的思想政治元素,把它们融入到教学重难点当中。要依靠教材二次开发和教学资源重组,提升课程内容的时代感,思想性以及价值引领力,让教学内容既有专业深度又可以引发学生的价值思考。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当体现社会现实与道德判断,增进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责任感。教师还要加大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力度,创建可视化,多媒体的教学辅助材料,给思政内容的自然嵌入和场景化表现给予技术支撑,从而改善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价值认同感
教师要按照学生成长需求和课程特性,采取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教学方法,比如项目化学习,情境剧教学,任务驱动法等等,以加强课堂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问题引领和思维碰撞,促使学生对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展开深入思索,从而达成从知识接受到价值认同的转变。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调动,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当中塑造起自身的认识和价值体系,改良思政育人的内化程度。教师还可以借助跨学科融合和主题教学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边界,优化课程思政的总体吸纳能力和思想感染能力,使得育人目的渗透进全部的教学环节之中。
(四) 完善评价反馈体系推动教师反思与成长
建立科学、 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要将课程思政目标融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采用学生反馈、同行评议以及专家诊断等方式,形成全面、立体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含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学生价值认同程度、课堂氛围营造水平等育人维度,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数据驱动的教学改进平台,把教学评价数据与教师成长路径相联系,给教师给予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专业成长助力。通过评价体系加强教师教学反思意识,激起教师持续探寻课程思政有效途径的积极性,营造出教学与育人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的关键。教师要不断在教育理念、教学设计以及课堂实践等各方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专业教学全过程当中。通过形成培训机制、整合教学资源、更新教学手段并完善评价体系,促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向价值引领者转变,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助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教育强国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张大勇.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思政课课堂效能策略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4,45(5):33-36.
[2]庞洋.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建构路径研究[J].大学,2021,42(52):149-151.
[3]蔡迎迎.课程思政背景下提升中职思政课程育人效能的实践探究[J].科学咨询,2022,43(22):113-115.
[4]何春林,龚成中.课程思政背景下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措施研究[J].科学咨询,2024,(17):93-96.
[5]贾风珍.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0):9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