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路径分析

作者

张宁

河间市第四实验小学 河北沧州 062450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教材中《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古诗,蕴含丰富的节日文化与情感表达,为传统文化渗透提供了天然载体。然而,当前教学中存在传统文化内容碎片化、教学方式单一化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认知。本文基于教学实践,分析传统文化渗透的现实意义,审视教学现状,提出可操作的实施路径,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一)厚植文化根基,培育民族精神

古诗教学通过《元日》的爆竹声、《清明》的雨纷纷、《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茱萸香,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如《元日》中“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描写,不仅呈现春节换桃符的习俗,更隐含“除旧布新”的革新精神,使学生在语言积累中自觉传承民族精神。

(二)构建价值体系,塑造健全人格

王安石《元日》中“千门万户曈曈日”的景象,传递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杜牧《清明》“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共情,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品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深化学生对亲情与乡情的理解。这些正向价值观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传统、关爱他人的健全人格。

(三)提升语言能力,发展审美素养

古诗的平仄韵律与意象组合,如《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听觉美感、《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境营造,通过反复诵读与情境想象,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力与审美鉴赏力。学生在模仿创作中,逐步掌握“以景抒情”的表达技巧,实现语言能力与审美素养的同步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碎片化,文化脉络断裂

教学中常将《元日》简化为“春节习俗介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停留于“重阳节登高”的表面讲解,缺乏对古诗背后“除旧布新”“慎终追远”等文化逻辑的串联。学生虽能背诵诗句,却难以理解“桃符驱邪”“茱萸辟疫”等民俗的深层内涵,导致文化认知零散。

(二)教学方法单一化,学生体验缺失

多数课堂仍采用“解字词—译诗句—背中心”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如《清明》教学中,教师过度关注“欲断魂”的字面解释,而忽视通过角色扮演、雨声音效等创设“行人寻酒家”的情境,学生难以体会诗句的情感张力。这种机械式教学削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评价体系功利化,文化认同弱化

考试中常以“默写古诗”替代“理解文化”,导致学生机械记忆《元日》的“屠苏酒”名称,却不知其“驱邪避疫”的民俗意义;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却未建立“异乡客”与自身成长的关联。这种功利化评价使文化认同流于形式,难以内化为学生的精神素养。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路径

(一)以古诗诵读为抓手,构建文化认知体

以古诗诵读为抓手构建文化认知体系需立足文本与生活场景的深度联结,如春节前组织《元日》朗诵会时,可引导学生用红纸书写“福”字替代古桃符,通过“裁红纸、写吉语、贴门楣”的动手实践,结合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集体诵读,让儿童在触摸纸张、闻墨香、听爆竹音效的多感官体验中理解“换旧符”的仪式内涵;清明时节则可带领学生撑伞漫步校园,观察雨中草木萌发,结合本地扫墓时献白花、培新土的习俗,诵读《清明》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时,通过角色扮演“借问酒家何处有”的情景对话,让学生体会诗句中蕴含的哀思与踏青寻春的双重意蕴;至重阳节讲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引入唐代《荆楚岁时记》中“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的记载,对比现代社区组织的“重阳敬老茶话会”,引导学生用时间轴绘制“登高宴饮—赏菊赋诗—敬老孝亲”的文化演变,并开展“我给爷爷奶奶写三行诗”活动,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转化为“您陪我长大,我陪您变老”的现代表达,这种以古诗为经、生活为纬的认知建构,既避免了机械背诵,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与文化体验的交融中,形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传承”的完整认知链条。

(二)以节日实践为载体,深化文化体验维度

以节日实践为载体深化文化体验维度需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衔接,如开发“古诗节日课”时,可组织学生参与青团制作:揉面时讲解“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包馅时融入《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的诗意——将青团比作“路上行人”携带的干粮,蒸制时观察蒸汽升腾如“雨纷纷”的朦胧,完成后撰写包含习俗起源、制作步骤、家庭故事的调查报告,并绘制标注诗句与店铺位置的“清明美食地图”,让语言实践成为文化体验的记录工具;跨学科项目学习则以《元日》为纽带,美术课绘制包含门神、年画、鞭炮的“古代春节图鉴”,重点描绘“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细节,音乐课将“爆竹声中一岁除”改编为拍手童谣,保留原诗节奏并加入现代祝福语,科学课通过火药小实验解释“爆竹燃放”的化学原理,同时对比环保电子炮的优缺点,引导学生讨论“传统习俗如何适应新时代”——这种“做中学、用中悟”的模式,既让《元日》的“春风送暖”从纸面跃入生活,又通过多学科视角展现传统文化的多元内涵,使学生在绘制、歌唱、实验的过程中,自然完成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真正实现文化体验的深化与内化。

(三)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形成文化传承机制

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形成文化传承机制需构建“编—用—评”一体化的实施体系,在编写“古诗文化读本”时,可按春节、清明、重阳等节日主题编排《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作,每单元设置“古诗原文”“民俗小课堂”“亲子共读任务”三大板块——如《元日》单元中,“民俗小课堂”解析“屠苏酒”“桃符”的驱邪寓意,“亲子共读任务”则设计“我家春节vs 古诗春节”对比表格,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填写“今年年夜饭吃了什么”“和古诗里的‘新桃换旧符’有什么不同”等内容,通过家庭记录发现传统习俗在当代的延续(如贴春联)与变化(如电子红包替代压岁钱);建立“传统文化传承岗”时,可设置“古诗文化讲解员”(负责在班会课讲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唐代重阳习俗)、“节日习俗小博士”(收集本地清明扫墓、重阳登高的具体流程),学生需提前查阅资料、制作图文展板,并在讲解后接受同学提问;家长则参与“重阳节敬老行动”,如与孩子共同为老人制作重阳糕、撰写“感恩卡”,将《元日》的“春风送暖”《清明》的“行人欲断魂”转化为具体的孝亲行为。这种“读本引导—岗位实践—家庭延伸”的机制,使文化传承从课堂作业变为生活常态,学生在编写读本时成为文化研究者,在担任讲解员时成为文化传播者,在家庭行动中成为文化践行者,最终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联动”的长效传承生态。

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立足古诗文本,激活节日载体,构建“诵读—实践—传承”的立体路径。通过《元日》的仪式感、《清明》的共情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亲情观,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文化温度,增强民族认同。当前教学应警惕形式化倾向,避免将传统文化简化为“知识点”,而应通过情境创设、项目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成为文化的主动建构者。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从“语言教学”到“文化育人”的转型,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少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国荣.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助传统文化渗透安全教育的路径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5):28-30.

[2] 黄紫绿.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分析[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4):110-112.

[3] 何小蕾.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实践路径[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