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科学游戏指导策略
周玲玲
泉州市丰泽区博泽高铁幼儿园 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将科学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内容之一;将“自主探究、回归生活”作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旨;珍视游戏运用的独有价值,坚持以游戏为儿童基本活动的教育形式。由此可见,科学游戏是幼儿园重要的游戏活动,是儿童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3-6岁;科学领域;游戏;指导策略
引言
儿童早期教育中,游戏是培养兴趣的重要方法,尤其在科学领域中。3-6岁是儿童认知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游戏可以帮助他们通过发现问题、亲身体验和感知探索来了解科学知识。因此,设计合适的游戏指导策略对于促进儿童对科学的认知至关重要。
1游戏中教育的价值
1.1体现游戏核心
科学的游戏核心表现在于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儿童在玩耍中学习科学知识、探索科学规律。例如,在游戏中引入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儿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中自主发现科学道理。这样的游戏方式不仅具有趣味性和创造性,更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1.2激发探究兴趣
通过科学游戏指导,儿童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培养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这种学习方式既能够有效调动起儿童的学习动机以及兴趣,更可以加快其全方位发展、增强自主学习的水平。在游戏期间,儿童能够以实践和感受来了解到自然界、外太空等奥秘,激发起对科学深入学习的渴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1.3促进科学发展
3-6岁儿童具有好动、好玩的特点,在游戏中展开科学探索,能让儿童在观察、比较、分类、推理和判断中获得全新经验,发现自然界及生活环境中的奥秘,在游戏中促使儿童的思维能力、观念意识等多方面得到同步成长。
2 3-6岁儿童在科学领域中进行游戏的指导策略
2.1环境带动意识,提供操作情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儿童起到了隐性教育的作用,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儿童年龄处于3-6岁,需要对其各方面能力进行提升,让儿童具有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除此之外,《纲要》也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基于此,在构建科学区游戏时,教师要注重周围环境的引导,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环境,引导儿童与环境展开互动,激发儿童的科学探究欲及学习兴趣,促使儿童在与环境沟通、互动的过程中强化科学素养,为后续的深度学习做好充足准备。在构建科学探究性环境时,教师可以对班级内部进行设计。科学需要不断探究、不断尝试、不断发现,才能感悟到其中蕴含的原理。基于此,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可以对班级的空白墙体进行装饰,在墙体上投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科学探究游戏材料,让儿童不断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科学知识。例如,教师在墙壁上投放了“惯性小球”游戏,并引导儿童观察、操作。儿童1说:“为什么小球不会偏离轨道,一直在轨道中平稳前行呢?”儿童2说:“小球为什么不会滑落出轨道,而是稳稳地落在了终点?”教师回答道:“你们的问题难住了老师,小球为什么会一直在轨道中前行,而不会飞出去呢?请小朋友们再次仔细观察,并借助阅读区的百科书寻找答案吧!”在教师的引导下,儿童再次展开尝试,并对活动内容展开探讨:“小球的滚动是有规律的!”“小球每次从上面落下来都会加速!”儿童探讨后,又尝试着使用大小不同的球,如玻璃球、乒乓球、纸团、泡沫球等等,最终发现,小球在行驶的过程中有一个加速度的过程,在落到下一轨道后会受到缓冲,然后再次向前滚动,最终稳稳地落在终点的小盒子中。在儿童自主总结完知识后,教师可以升华学习内容,为儿童讲解有关“惯性”的物理知识,帮助儿童展开深度学习,进而提高儿童的科学思维与科学素养。
2.2操作探索科学,挖掘深层科学原理
儿童科学学习的核心在于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探究的能力。在儿童展开科学区域活动时,教师应将个人教学经验与学科知识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将领域知识以儿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并传授给他们,促使儿童在活动中形成乐于探索、愿意参与、敢于表达、勤于思考的意识。探索科学知识及现象是最容易满足儿童年龄特点及性格发展需求的途径之一。我园地处阳光花园小区(原泉州铁路东站边上)服务的对象为高铁职工子女,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孩子们耳濡目染周围交通工具不断发展变化等,因此对科学的好奇,产生了极大探索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儿童的这一特点,引导其在操作中展开趣味学习,逐渐挖掘更深层次的科学原理,进而达成区域活动的目标。例如,在科学区域活动时,孩子们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路上的车轮都是圆形的?”教师要利用好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其在活动中尝试探索不同形状的“轮胎”,帮助他们了解并掌握更多科学知识,让儿童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挖掘更深层次的科学原理。如教师说:“老师听到有小朋友们讨论问题‘轮胎为什么都是圆形的’,老师也很好奇,所以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形状的轮胎,请大家动手尝试一下,为什么轮胎都是圆形的呢?其他形状不可以吗?”教师的问题激起了儿童的好奇心,儿童操作着教师准备的不同形状的轮胎,并总结出了科学现象及学习经验,如“三角形的轮胎会卡在车身上!”“正方形的轮胎不会转动,只能一直向前推着走!”“六边形的轮胎虽然能动,但是看起来很不安全!”在实验过程中,儿童发现了不同形状轮胎的奥秘,最终总结出“圆形的轮胎最安全、速度最快”,同时,教师也升华了科学知识,为儿童讲解了“摩擦力”的原理。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玩中学、寓教于乐是当下3-6岁儿童教育的主要形式。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创造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抓住他们的发展需求及兴趣,引导儿童在想象、尝试、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经验,真正地体验到科学活动的魅力,促使其建立深度学习、深度探索的良好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家港.STEAM理念视角下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教学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3):172-174.
[2]李海先.科学领域主题教育中的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研究[D].河北大学,2022.
[3]杨长玙.幼儿教师科学领域教学知识(PCK)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宁波大学,2023.
[4]苏量.教育游戏在幼儿科学领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