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足统编教材:初中语文问题链教学助力学生思辨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作者

史文君

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 江苏省镇江市 212001

问题链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逻辑关联的一系列问题,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系统。统编教材中,议论文、小说、文言文等文本类型均为问题链设计提供了丰富素材。同时涵盖“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诚信友善”等多元德育元素,为思辨与德育的协同推进奠定基础。

一、助力思辨能力提升的问题链教学实践路径(一)在文本解读中设计“矛盾分析型”问题链,培养辩证思维

众多统编教材里的文本存在着明显或者隐藏的矛盾对立情况,借助这一情况设计问题链条可以引发学生的辩证思维,挖掘矛盾背后的德育内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判断。例如,《愚公移山》智叟判定愚公“甚矣,汝之不惠”,其依据是“凭借年老体衰剩下的那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损毁不了”;愚公回应时反驳道“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 山不加增”,这两人推理时所依据的要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从实际状况来看,智叟的“智”和愚公的“愚”是否存在合理性?作者最终赞同愚公的行动,除“毅力”之外,还传达了怎样的价值导向?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对当代中学生面对学习困难、承担家庭与班级责任有何启示?你能结合自身经历,说说如何践行“愚公精神”中的责任与坚守吗?通过剖析“智与愚”的矛盾冲突,学生既可以理解文本所提倡的“持之以恒”精神,又能够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现实可行性”与“理想追求”的关联,杜绝片面、绝对的思维模式。更在思辨中深化对“责任担当”的认知,将文本精神转化为自身行为准则。

(二)在议论文教学中设计“逻辑推理型”问题链,强化论证能力

议论文作为培育思辨能力的关键媒介,问题链要聚焦于“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所存在的逻辑关联,结合社会现实与学生生活,融入责任教育,让思辨过程成为德育的载体。《敬业与乐业》作者抛出“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这一观点,从“有业”“敬业”“乐业”三个维度进行阐述,那么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逻辑次序呢?文章里引用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目的是为了证明哪个论点?这个引用跟上下文存在怎样的关联?考虑现 ♠ “躺平”“内卷”等社会情形,你判定“敬业乐业”的观点是否需加以补充或修订?请运用实际事例对你的见解予以支持。作为初中生,“敬业”对应着“认真对待学业”,“乐业”对应着“发掘学习兴趣”,你认为自己在这两方面做得如何?可以通过哪些具体行动提升“学业敬业度”与“学习幸福感”?问题链引领学生从“梳理论证结构”起步,过渡到“分析论据作用”,最后到达“质疑与补充观点”阶段,逐渐掌握议论文的思辨策略[1]。

(三)在名著阅读中设计“情境迁移型”问题链,提升应用能力

由统编教材所推荐的经典名著蕴含着丰富的思辨意义,问题链可实现文本与现实状况的结合,在情境迁移中挖掘人物行为的品德内核,引导学生以名著人物为榜样涵养自身品德。以《西游记》“三打白骨精”这一故事为例,孙悟空三次遭到唐僧的误解,分别是出于什么缘故?这些依据是否合乎情理?虽然孙悟空晓得唐僧会念紧箍咒这一招,却依旧果断击杀了白骨精,这反映出他秉持着怎样的行事准则?在情境迁移中挖掘人物行为的品德内核,引导学生以名著人物为榜样涵养自身品德。倘若你担任团队的领导者,要是碰到“多数人误解少数人”的情形,要采取怎样的办法去应对?以“三打白骨精”的教训为参考,讲讲你具体要怎么做。借助“文本情境→现实情境”的转换,学生不但领悟了人物性格的繁杂性,还掌握了把思考成果运用到解决实际难题上的本领。

(四)在写作教学中设计“问题链+互评”模式,深化反思意识

写作是思辨能力的高度呈现,问题链可在“构思→写作→评价”的全阶段发挥贯穿作用,融入“自我反思”与“共情他人”的德育目标,让写作与互评成为品德培育的过程。“成长类”作文构思阶段:你期望凭借哪桩事来体现“成长”?这件事儿的“冲突点”是什么?在该事件进程里,你的观念出现过何种变化?引发转变的核心细节究竟是什么?这一“成长”是否包含对他人的理解、对错误的改正、对责任的承担?请举例说明。互评阶段:文章里是否清楚呈现了“成长”的详细进程?什么样的细节能够进一步增添进去?要是你作为读者,对于文中“成长”的感悟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呢?恳请给出修改方面的提议,从文中人物的“成长”中,你能学到哪些待人接物的道理(如体谅父母、尊重同学)?请结合评语提出具体的品德学习建议。利用问题链条引领学生进行自我检视与相互评鉴,让写作成为不断健全思辨过程的工具[2]。

二、问题链教学的实施保障

(一)建立“延迟评价”机制,保护思辨积极性

教师不会马上判定学生回答的对错,而是进一步询问“你的理由是什么”“能否换个角度想想”,促使学生充分地进行表达,当学生观点涉及德育争议(如认为“愚公移山是蛮干,不如搬家”)时,需在尊重思辨的基础上引导价值方向。当学生作出“愚公应该搬家而不是移山”的回应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要是选择搬家,文本想要传达的精神会有怎样的改变”,带动学生在交流讨论里加深思索。既保护思辨热情,又确保德育不偏离“立德树人”的核心方向。

(二)利用“小组合作”形式,促进思维碰撞

把学生划分成每组 4 到 6 人的小组,针对问题链开展讨论,要求小组成员做到“每人必须提出一个不同观点”“用文本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增设品德任务:“每个观点需关联至少一种优良品德(如诚信、勇敢、团结),并说明理由”。当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展开分析时,小组成员可以合理分工,对“困境与成才”的关联进行梳理,一部分成员列举正面案例,有的成员则对“困境是否必然导致成才”发出质疑,在争辩中让思辨得到优化[3]。更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构建对“品德与成长”的认知,实现“思维与品德”的双重提升。

(三)依托统编教材资源包,丰富问题链素材

问题链设计的起始点可以选取统编教材里的“思考探究”“拓展延伸”栏目,结合栏目问题挖掘文本中的思政元素,让问题链同时承载思辨训练与德育功能。《故乡》课后的题目“说说你对‘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句话的理解”,可扩展为一系列问题:为何作者会表达希望“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观点?依据“路是人走出来的”来理解它所表达的含义。经过二十年的时间,“我”跟闰土之间所形成的“厚障壁”,能不能借助“希望”来消除?所依据的缘由是什么?“厚障壁”的消除还需要“相互理解、主动沟通”的品德,你认为在与同学、家人的相处中,如何用“理解与沟通”打破隔阂、建立信任?充分发掘教材现存资源,减轻问题链设计的难易度,保障教学顺利实施。更让德育自然融入思辨过程,避免“德育说教”的生硬感。

结语

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开展的问题链教学模式,并非对文本做简单的肢解,而是借助结构化的问题促使学生经历“深入文本、跳出文本、回归生活”的思考辨析过程,在每一个思辨环节中渗透德育,实现“思辨能力提升”与“品德培育”的同频共振。从辩证地剖析文本中的矛盾之处,到运用逻辑推理来梳理论证关系,从将名著情境进行迁移,到对写作进行反思总结,每一条途径都紧密贴合教材里的内容,保证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迁移性。当学生处于问题链的牵引之下,逐步掌握“有条理地分析、有依据地质疑、有逻辑地论证”的能力时,形成正确价值观、培育优良品德时。思辨能力就会融入到核心素养之中,切实达成语文学习“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1] 邵 冰 心 . 问 题 链 在 初 中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J]. 汉 字 文化,2024,(20):147-149.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4.20.030.

[2]任云凤. 初中语文教学问题链核心问题抓取的研究[J].现代教学,2024,(19):48-49.

[3]臧晓艳. 基于“三力论”的初中语文问题链驱动式教学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9):103-105.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初中教育专项课题“基于2022 版课标的初中语文‘关键环节教学单’设计与实施的研究”(立项编号:E/2022/1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