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

作者

刘倩

固安县第四中学 065500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综合素质评价成为突破传统“ 唯分数”评价模式的关键。新课标将“ 核心素养” 置于课程目标核心,强调评价需“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表现,重视对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的评价” ,这对小学评价体系构建提出新要求。但当前部分小学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仍存在“ 评价指标模糊,难量化核心素养” “ 评价方式固化,过度依赖纸笔测试” “ 评价结果应用不足,与教学改进脱节” 等问题。以数学学科为例,传统评价多聚焦计算能力与公式记忆,难以评价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案例,从评价体系构建、评价方式创新、评价结果应用三方面,探索新课标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路径,为提升小学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 三维四层”的框架设计

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综合素质评价落地的基础。结合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要求,参考《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可构建“ 知识掌握、能力发展、素养形成” 三个维度,“ 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实践活动、成长档案” 四个层级的“ 三维四层” 评价体系,确保评价既覆盖学科基础,又突出核心素养。

在知识掌握维度,要打破“ 唯分数” 误区,注重评价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以小学数学“ 百分数的应用” 单元为例,评价指标除“ 能正确计算百分数应用题” ,还应纳入“ 能结合生活场景解释百分数意义” “ 能根据数据提出合理数学问题” 等,通过课堂提问、随堂练习记录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维度需聚焦学科核心能力,如数学学科的“ 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建模能力” “ 动手操作能力” 。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中,可通过“ 让学生设计包装盒并计算材料用量” 的任务,评价学生空间想象与动手操作能力,而非仅靠纸笔测试考查公式记忆。素养形成维度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学习习惯及跨学科应用能力,如数学学科的“ 严谨求实态度” “ 合作探究意识” “ 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在“ 统计与概率” 单元教学中,可让学生分组调查校园植物种类并绘制统计图,以此评价学生合作能力、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以及关注生活的素养。

四个评价层级需相互衔接、形成合力。课堂表现由教师观察记录,如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发言质量、小组讨论参与度;作业完成要创新形式,除传统书面作业,可增加“ 数学日记” “ 错题分析报告” 等开放性作业,记录学习过程;实践活动需结合学科内容设计,如数学学科的“ 测量校园面积” “ 超市物价调查” 等;成长档案要系统收集评价数据,包括课堂表现记录、作业样本、实践活动成果、自我反思报告等,全面反映学生成长轨迹。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的创新:从“ 单一测试”到“ 多元互动”

传统纸笔测试难以评价学生核心素养,需创新评价方式,采用“ 情境化任务评价” “ 跨学科融合评价” “ 学生自评与互评” 等多元方式,实现评价与教学深度融合。情境化任务评价是将评价融入真实或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现综合素质。以小学数学“ 比例的应用” 教学为例,可设计“ 校园运动会方案设计” 情境任务:让学生根据学校操场尺寸,确定跑道比例、看台座位数量分配、比赛项目时间安排等。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方案设计、数据计算、团队协作情况,综合评价其比例知识应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意识。这种方式既能真实反映学生

素养水平,又能激发学习兴趣。

跨学科融合评价打破学科界限,通过综合性任务评价学生跨学科应用能力与综合素养。例如,结合数学与科学学科,设计“ 水的蒸发速度与温度关系” 探究任务:让学生实验收集不同温度下水的蒸发数据,用数学方法绘制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撰写探究报告。评价时,数学学科关注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科学学科关注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同时评价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与严谨求实态度,实现“ 一科评价,多科受益” 。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应用:从“ 评判优劣”到“ 促进发展”

综合素质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教师教学改进,因此要重视评价结果应用,避免“ 评价与教学两张皮” 。评价结果应用可从“ 学生成长指导、教学改进、家校协同” 三方面开展。

在学生成长指导方面,需将评价结果转化为个性化成长建议,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例如,分析数学学科评价数据后,若发现某学生“ 数学建模能力” 较弱,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制定改进计划:推荐阅读数学建模相关绘本,在课堂为其安排“ 小组建模任务记录者” 角色,鼓励参与“ 校园数学建模小竞赛” 等,并定期跟踪评价改进效果。同时,通过“ 成长档案册” 将评价结果与成长建议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直观看到进步,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改进方面,需通过评价结果分析教学问题,优化教学策略。例如,数学“ 图形与几何” 单元评价后,若发现多数学生“ 空间想象能力” 较弱,教师可调整教学方法:增加“ 用积木搭建立体图形” “ 利用多媒体软件展示立体图形展开与折叠” 等教学环节,设计更多动手操作任务,而非仅依赖课本讲解。此外,教师可通过教研组活动分享评价结果,与同事共同研讨教学改进策略,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家校协同方面,需将评价结果作为家校沟通的重要内容,形成教育合力。例如,家长会中,教师可通过“ 成长档案” 向家长展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如数学实践活动照片、学生自我评价报告、教师评语等,让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与进步,而非仅告知分数。同时,向家长推荐与评价结果匹配的家庭实践任务,如“ 和孩子一起计算家庭每月水电费,培养百分数应用能力” ,让家长参与综合素质评价,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结束语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从“ 选拔性评价” 向“ 发展性评价” 的深刻转变,核心是“ 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本文提出的“ 三维四层” 评价体系、多元评价方式及评价结果应用路径,结合数学学科教学案例,为综合素质评价落地提供了可操作方案。但综合素质评价完善是长期过程,仍需在实践中探索:如何进一步量化核心素养评价指标、如何平衡评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如何建立更有效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等,这些问题有待后续研究深入探讨。相信随着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小学生核心素养将得到更有效培养,小学教育将更好地实现“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文静。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路径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23(12):45-48.

[2] 张建军,刘艳。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2024(2):78-82.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解读与实践案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