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技工院校工程测量专业建设的思考

作者

马自军 曾民军 李小鹏 吴兆鹏 梁柯

兰州铁路技师学院 甘肃兰州 730050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increasing change of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technology, the demand standard of enterprises for skilled personnel is also dynamically adjusted accordingly.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coordination and unity between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enterprise demand for skilled personnel, the school level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must b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op-level design and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demand-oriented, new technologies, processes as a grip, in-depth research, track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industry'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other forms of strengthening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to enhance their technical ability and level, and Timely skills training program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medium- and long-term goals, professional teaching materials seminars and development,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etc. from the construction goals and management routines to make the appropriate planning and adjustment to adapt to the trend of industr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o meet the technical needs of employing units positions, and to transport more qualified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for enterprises.

Keywords: engineering surveying,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eaching mod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1 行业发展方向

工程测量工作包含测定、测设、变形监测三项主要任务,涵盖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三个阶段,目前,随着测绘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发展,行业技术发展特点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外业一体化

相比过去传统平面控制测量手段,现阶段地表平面控制测量技术主要采用 GPS 静态测量,该技术具有传统测量技术不可比拟的:测站点不需要通视、观测时间短、观测成果精度高、操作简单、全天侯观测、可提供三维坐标等优势,特殊条件下的地下工程平面控制采用全站仪通过导线测量方式进行。高程控制方面,测量精度要求较高的工程项目采用电子水准仪以二等水准测量标准进行,部分精度要求较低项目可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辅以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平面、高程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结束后都可以通过数据传输直接利用相关软件实现平差处理,方便、高效、精准得到最终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技术智能化

目前,高速铁路 CPⅢ平面数据采集、运营地铁及基坑施工变形监测等测量任务已普遍采用智能化全站仪自动观测,该方法具有高度智能化且成果精度高的特点,可自动完成观测数据采集、储存、分析、处理。同时,可在狭小空间及人工不便作业环境下代替人工作业,凸显智能技术优势。

(3)技术信息化

无人机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网络、卫星定位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更新能力、效率,有力推动了现代测绘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以地理信息数据获取的实时化、处理的自动化和信息服务的网络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化测绘成为国内外测绘发展的大趋势[1]。

2 教学理念更新

技工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职业性,其本质是就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从事一定职业所必备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技工教育传统专业教学方法通常采用理论讲授结合实作训练的理实一体化模式,其核心是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把课堂讲授过程中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专业问题放在实训过程通过实践操作环节予以解决,但该教学模式存在理论和实践两阶段彼此割裂不成系统,始终不能完全解决知识输入到知识再现、重构至技能输出的问题,无法实现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转变、从课堂教学向生产教学转变、从书本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的“ 三个转变”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是“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即“ 学中做、做中学” ,推动学生由“ 要我学” 到“ 我要学” 理念转变,让实现“ 三个转变” 变为可能。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加强一体化师资建设、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开发一体化教学资源、设置一体化工作任务,应用一体化教学方法、建设一体化教学场地,践行学生为主体、能力本位、工学一体的教学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诚然,课堂教学向生产教学、书本教学向实践教学、知识教学向能力教学跨越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专业课教师能力、专业教学设备、教学场地保证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标准,但面向生产、服务生产、对接生产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和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工程测量基本理论和技术,熟练使用工程测量仪器装备和软件,具备解决土木工程测量实际问题的能力[2]的专业培养宗旨,无疑为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提供了一条形式灵活、切实可行的途径。

3 教学模式的重构

技工院校工程测量专业发展想要适应行业技术发展需求必须要立足当下、重新审视,长远规划。伴随着企业现有测量作业手段不断丰富、技术要求日趋完善,企业对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有了更高标准。对接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岗位需求,技工院校工程测量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行势在必行,推行过程中各地、各校需因地制宜结合专业现有条件、专业发展状况、专业教学特点灵活推行。认知、践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理清工程测量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需必须面对的一些问题:什么是工学一体化教学?工学一体化教学方法是为了迎合政策面需求还是专业教学本身的需要?它和常规教学方法在教学环节及执行过程中存在哪些本质区别?为什么要推行工学一体化教学?针对工程测量专业如何真正落实该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工程测量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成效如何体现怎么评价?企业在工程测量专业建设发展中扮演什么样角色起到哪些作用?如何有效建立与企业间良性交流、互助合作关系?只有对这些具体教学问题进行深度思考才有可能做好顶层设计,重新架构教学内涵和模式支撑。通过结合企业真实性、典型性、独立性工作任务再到次一级工作子任务、微任务进行系统调研和专业会诊,形成完整、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融合“ 思政引领、德技并修、学生中心、能力本位、工学一体”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通过“ 做中学、学中做”形成计划、执行、反思、改进的闭环过程,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优化完善过程管理,才有可能真正形成系统完整的教学模式体系。

4 师资队伍建设

技工院校学生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是学生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教师作为教育理念践行主体,其教育行为在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培养及其对未来职业认知、规划方面起着重要引领作用,拥有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实现优质、高效迭代推进的重要保障。随着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专业知识、技术工艺推陈出新,工程测量专业建设急需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过硬技术能力的工学一体化教师队伍支撑发展,专业教师技术能力提升迫在眉睫。为此,专业建设需瞄准行业、企业技术最新发展动态,跟踪新型技术工艺在生产中具体应用,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式加强校企双方在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通过选送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参与企业工程项目生产,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到学校做专题技术讲座,以控制测量、工程测量、测量平差、变形监测等技术为切入点,化整为零、循序渐进按照既定计划推进、实施专业建设,形成完整的过程、目标及成效检查、评价、反馈、奖励机制,保证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素养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以技术过硬的一体化师资队伍支撑、保障专业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

5 教材研讨开发

专业教材研讨开发是工程测量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专业教学主要参照教材内容进行安排,随着工程测量技术快速更新发展,部分专业教材技术工艺已严重滞后于企业现行生产技术而不能正常使用。教材中 DS03 水准仪构造及使用、视距测量、经纬仪测设曲线、花杆皮尺法测量线路横断面、水准仪测量线路纵断面等设备及技术工艺已完全滞后于目前自动安平水准仪、全站仪、RTK 测设线路中线桩、RTK 测量线路纵、横断面等设备及测量技术。同时,激光扫描仪、陀螺仪、电子水准仪、智能全站仪等新型仪器设备及各种测量平差软件的大量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工程测量技术对生产过程存在问题的看待和解决方式。就技工院校工程测量专业建设而言,如何开发和编著工学一体化教材成为专业建设绕不过去的核心要务。单纯由学校自主承担完成教材开发会存在技术工艺与企业应用脱节的问题,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就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及典型性、代表性工作任务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为这一问题解决提供了思路和可能。以高速铁路测量技术为例,目前 CPI、CPII 平面控制测量采用 GPS 静态测量技术、CPIII 平面成果采用智能全站仪“ 自由设站、边角交会” 测量技术、高程控制采用电子水准仪进行测量,通过工作过程向学习任务转化将桥梁施工测量及其变形监测、路基沉降监测、隧道施工测量及其变形监测、路基边坡变形监测等代表性工作任务以活页式教材形式应用于专业教学,由真实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中的微课题、子任务。工作任务靶向、精准契合企业现行工程测量技术,让学生提前体验工作场景、感受工作氛围、应用技术标准,通过对学生先进技术工艺、解决问题能力和较强技能水平等多维磨砺以此助推工程测量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6 校企合作拓展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专业建设重要依托和有力保障,良好的校企合作交流可以为校企双方搭建融合技术推广、技能培训、教材开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资源共享平台。学校层面通过深化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开办以企业冠名的工程测量“ 订单班” ,校企合作实现从招生、培养到就业全过程合作,增强学院办学活力,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3],在扩大宣传企业社会影响的同时,为专业扩容及学生就业提供保障,提升学校声誉;学校与企业技术专家结合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及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规划以企业典型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共同研讨、开发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资源库、活页式教材及优化实训项目等建设内容,根据岗位要求,课程内容项目化,把项目划为彼此独立又成系统的相应任务[4],为补充教学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创造条件;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其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具有知识实用性强、 实践操作要求高、 职业针对性强、 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快、对象多元多层等特点[5],结合专业教学需求校企合作也为专业教师技术能力提升创建了岗位、提供了机会,专业教师通过参与项目生产拓展了专业建设理念,找到了校企双方测量技术应用差异,进一步提升了专业教师对工程测量技术规范、标准的认知、了解;专业教师参与生产对新技术、工艺应用理解、掌握,补强自身专业技术短板,可以更好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和现场施工技术的衔接,反哺教学提升教学成效,真正实现了工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亦可催生以问题为导向加快学校与企业在技术交流、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广泛对接,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校企合作还可有效以市场需求倒逼,查找、解决专业技术短板,保障专业建设长足发展,以此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专业共建全新景象、多赢局面。

结语:工程测量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测绘行业技术发展快速更新迭代,工程测量专业建设在顶层设计、教学实施、建设成效、内涵扩容等方面随之产生并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强化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信息化、数据处理自动化、数据成果数字化的专业发展格局,立足教学、创新理念、强化能力、优化管理专业建设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并高质量发展。审视、重构专业品牌设计,以技术创新为抓手,教师能力建设为支撑,新技术、专业软件应用为核心,教学设施完善为补充,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目标统筹各方资源,科学、合理进行专业发展规划,才能真正实现工程测量专业为企业、社会培养更多符合岗位需求高技能人才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肖好良,龙丹丹.广东省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建设现状及思考[J].冶金管理,2021(17):181-182.

[2]殷耀国,王晓明,郭宝宇.应用型土木类专业“ 工程测量” 课程建设实践[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2023,16(01):105-113.

[3]王坤,魏斌,陈立春.创新工程测量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08):133-135.

[4] 吴 欢 . “ 互 联 网 + ” 教 学 背 景 下 工 程 变 形 测 量 课 程 建 设 与 实 践 [J]. 地 矿 测绘,2021,37(02):61-63.DOI:10.16864/j.cnki.dkch.2021.0035.

[5] 孟 岩 , 刘 莉 淋 . 高 职 工 程 测 量 技 术 专 业 实 践 教 学 课 程 思 政 融 入 探 索 [J]. 教 育 观察,2023,12(25):43-46.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3.25.009.

作者简介:

马自军,出生于 1971 年,男,大学本科,正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工程测量及无人机、激光扫描仪等设备应用。E-mail:459539915@qq.com 。

曾民军,出生于 1995 年,男,大学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结构抗震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