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古诗词中的 “植物意象” 承载的文化意蕴与精神传承研究

作者

李鑫

商丘技师学院 河南省商丘市 476000

一、引言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而植物意象作为古诗词的核心元素,是古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从《诗经》中的 “蒹葭苍苍” 到屈原笔下的 “香草美人”,再到唐宋诗词里的 “采菊东篱”,植物意象历经千年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在当代,深入研究古诗词中植物意象的文化意蕴与精神传承,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更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契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 年修订)》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要求。

二、古诗词中植物意象的分类及文化意蕴(一)花卉类意象美好品格与情感的象征

花卉类意象在古诗词中最为常见,不同花卉承载着各异的文化内涵。荷花,又名芙蓉、莲,因 “出淤泥而不染” 的自然属性,成为高洁品格的象征。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明确将其誉为 “花之君子者也”,而在《涉江采芙蓉》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以荷花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兼具爱情的纯粹与君子的高洁。菊花则与隐逸情怀紧密相连,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诗句,赋予菊花淡泊名利、远离世俗的内涵,同时菊花在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中,又承载着思乡怀人的情感,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借菊花抒发漂泊他乡的愁苦。兰花作为 “花中四君子” 之一,象征着高雅与忠贞,屈原在《离骚》中以 “纫秋兰以为佩” 表达自身高洁的品行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后世 “义结金兰” 的说法,更让兰花成为真挚情谊的象征。

(二)树木类意象离愁、坚韧与生命的隐喻

树木类意象中,杨柳是离愁别绪的典型代表。因 “柳” 与 “留” 谐音,古人在送别时常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诗经·采薇》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开启了杨柳表离别的传统,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 则将这种离愁渲染得淋漓尽致。松柏以其四季常青、不畏严寒的特性,成为坚韧不屈品格的象征,《论语·子罕》中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奠定了松柏的文化基调,刘桢《赠从弟》(其二)“松柏本有性” 更是以松柏勉励亲人坚守本心。梧桐则多与悲凉氛围相关,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以梧桐与细雨的组合,烘托出词人国破家亡后的孤寂与愁苦。

(三)草类意象生命力、漂泊与思念的表达

草类意象同样蕴含丰富文化意蕴。芳草常与思念相关,《楚辞·招隐士》中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春草的繁茂暗示思念的绵长,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借芳草抒发思乡之情。蓬草因随风漂泊的特性,成为游子漂泊无依的隐喻,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 以蓬草自比,表达自身漂泊天涯的孤寂。而《诗经·芣苢》中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则以芣苢(车前草)展现劳动的欢乐,体现草类意象中积极的一面,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

三、古诗词中植物意象的精神传承价值(一)传递君子品格,塑造道德人格

古诗词中的植物意象往往被赋予君子的品格特质,如荷花的高洁、兰花的高雅、松柏的坚韧等。这些意象通过古诗词的传承,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象征。在当代教育中,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包含植物意象的古诗词,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君子品格的熏陶,树立 “洁身自好”“坚贞不屈” 的道德观念,如学习《爱莲说》时,学生能从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 的特性中领悟到坚守本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重要性,这对塑造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二)承载家国情怀,激发民族认同感

部分植物意象在古诗词中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屈原在《离骚》中以 “香草” 象征贤臣与高洁的政治理想,借香草的美好表达对楚国的忠诚与对理想的追求;杜甫《登高》中 “无边落木萧萧下”,以落木的萧瑟烘托国家衰败、个人漂泊的悲苦,暗含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些植物意象承载着古人的家国情怀,当代人通过解读这些意象,能够感受到古人对国家的热爱与责任感,进而激发自身的民族认同感与爱国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三)传递生活智慧,丰富精神世界

古诗词中的植物意象还蕴含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与人生态度。陶渊明借菊花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传递出“淡泊名利” 的生活智慧;苏轼《定风波》中 “竹杖芒鞋轻胜马”,以竹杖象征坚韧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些植物意象所传递的生活智慧,能够帮助当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丰富精神世界,学会以积极、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四、古诗词中植物意象精神传承的策略(一)优化教学方法,深化意象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植物意象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内涵。可采用 “文化溯源” 的方法,结合植物的自然属性、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创作背景讲解意象,如讲解《离骚》中的香草意象时,介绍屈原的人生经历与楚国的文化背景,让学生理解香草象征高洁品格的原因;也可采用 “群文对比” 的方法,将包含同一植物意象的不同诗词进行对比,如对比李清照《醉花阴》与《声声慢》中的菊花意象,感受不同人生阶段作者情感的变化,进而深化对菊花意象精神内涵的理解。

(二)结合生活实践,增强体验感知

植物意象源于自然,结合生活实践开展传承活动,能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其魅力。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观察荷花、兰花、松柏等植物的形态特征,将古诗词中的描写与现实中的植物相对应,增强对意象的感性认识;也可开展 “古诗词植物种植” 活动,让学生种植菊花、竹子等,在培育过程中体会植物的生长特性,进而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中植物意象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如种植竹子时,感受其 “坚韧不屈”“中空有节” 的特性,领悟竹子所象征的君子品格。

(三)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传承渠道

在数字化时代,可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植物意象精神传承的渠道。 制作包含植物意象的古诗词动画、短视频,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植物意 的动画,以蒹葭的朦胧美呈现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的意境;搭建线 物意象的古诗词、相关文化背景及解读资料,方便人们随时查阅学习,让植物意象的精神传承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触达更广泛的人群。

五、结论

古诗词中的植物意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内涵。从花卉类、树木类到草类意象,每一种意象都承载着古人的情感、思想与智慧,传递着君子品格、家国情怀与生活智慧。在当代,通过优化教学方法、结合生活实践、利用新媒体技术等策略,能够更好地传承植物意象所承载的精神价值,这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更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古老的植物意象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为培育人们的文化自信、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 潘富俊。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 [M]. 北京:商务印书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