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互动式绘本阅读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

作者

马璐祎

安国市第三幼儿园

引言:互动式绘本阅读不仅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还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幼儿在角色表演、问答对话、情境体验中表达自我、理解他人、建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引导幼儿在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绘本阅读不再是传统单一的“ 听故事” ,而是融合语言、思维、情感、艺术等综合素质的综合性活动。

一、互动式绘本阅读的教育价值

1.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绘本内容直观,语言浅显,便于幼儿理解。互动性绘本阅读不仅仅是教师讲幼儿听,而是幼儿主动阅读的过程。教师预设问题、情境,通过提问、对话、表演等方式,鼓励并引导幼儿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幼儿在扮演角色、复述和续编故事的过程中,积累新词汇,学习新句式,逐步产生新的语感。幼儿在体验式的语言习得过程中,培养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为后续系统的语言学习打下基础。

2.激发幼儿思维与想象力

互动式绘本阅读的整个阅读过程就是“ 听故事” 和思维、想象拓展的过程,可以在故事关键处设计开放性问题“,你是故事中的那只小兔子吗?”鼓励幼儿跳出文本进行推理、假设等,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幼儿在小组交流与合作讨论中,在分享交流想法、表达自己意见、观点的同时也拓展了思路,培养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品质逐渐得到提高。

二、互动式绘本阅读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创设情境氛围,增强阅读参与感

互动式绘本阅读活动氛围的创设是激发幼儿主动阅读的基础,教师在运用语言调动幼儿阅读兴趣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教师应借助教学情境气氛的创设、体态语言的运用、配乐、灯光明暗等手段将幼儿代入到绘本情境中,使幼儿的感知有所触动,让幼儿在情境的带入中产生阅读的热情与积极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个温馨的“ 森林角” 、配上一盏小台灯和舒缓的背景音乐,与幼儿一起模仿故事中小兔子与大兔子,通过张开双臂、踮起脚尖、蹦跳等肢体动作表达“ 我有多爱你” ,或者可以发放卡片让幼儿将自己想说的话画一画、写一写,在分享交流时讲给同伴或者家人听,通过气氛的烘托使幼儿既感受到了故事中的爱与温暖,又可以在分享交流中体验着爱的感觉,增强幼儿的代入感和共鸣感。

2.设计互动环节,促进多维度发展

互动环节的设计是绘本阅读走向深入的关键。教师要从语言互动、思维互动、情感互动、合作互动等方面,设置逐层递进的活动环节。师幼互动,启迪思考,幼幼互动,学会倾听,幼儿与文本互动,自主探究,自主创造,独特理解。丰富的互动不仅促进了幼儿知识内化,更能综合提升幼儿的素养。

例如,绘本《我是彩虹鱼》中,教师提问:“ 如果你是彩虹鱼,你会把你的亮闪闪的鳞片分给大家吗?为什么?” 幼儿分组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和同伴分享,有的说要自己留下。教师让幼儿扮演小彩虹鱼和同伴互动,创设“ 小朋友的分享会” ,幼儿可以将自己制作的小贴纸、玩具或画送给小伙伴们欣赏,幼儿对幼儿之间对分享的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幼儿口语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幼儿社会行为能力和情感进一步加强。

3.融合多元活动,拓展阅读价值

除了对文字和图画的认知,绘本阅读应该还和许多活动相结合,拓展教育价值。教师可将绘本故事与美术、音乐、游戏等活动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学习体验。通过动手操作,绘画制作与身体表演,让儿童以更立体的方式了解绘本故事,在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跨领域的融合中延伸绘本价值,提升幼儿综合能力。

例如,在阅读绘本故事《萝卜回来了》后的延伸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并说说为什么小兔、小驴、小羊都不想自己独占萝卜,都把萝卜送人的原因?理解故事蕴含的“ 分享与关爱” 的精神主题。继而,在合作游戏中开展“ 萝卜接力” ,把幼儿自己手中的“ 萝卜” 依次往后传递给同伴,在传递中要祝福对方或说上一句温暖的祝福语言,使故事情节在相互交流分享中得以体现。幼儿在分享交流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学会了感受他人、表达关爱,在艺术创作与交流分享中发展想象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

结束语:

互动式绘本阅读是幼儿园重要的教学形式,它能够很好地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思维、情感、社会性等。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以幼儿为主体,注重情境创设,注重设计互动,注重多元活动拓展,让幼儿在活动参与中、体验中、表达中获得发展。幼儿园要坚持在实践探索中寻找互动式绘本教学的新路径,让绘本阅读成为幼儿认识世界、表达自我与实现成长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吴妍芬.幼儿园绘本阅读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措施探究[J].考试周刊,2021,(96):166-168.

[2]黄莉莎.打造互动型阅读环境,提升幼儿绘本阅读有效性[J].当代家庭教育,2020,(2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