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文化馆传承与创新中华美育精神的路径探索

作者

崔凤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文化馆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015000

引言:

在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枢纽,正面临着传承文化基因与创新美育路径的双重使命。

一、中华美育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美育精神的核心内涵

中华美育精神的核心内涵植根于中华文明以道为美的哲学传统,凝结为“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的价值体系。其本质在于通过艺术化育人心,将个体生命体验与天地境界相贯通。儒家“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的修身之道,将美育视为人格养成的根本;道家“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的智慧,强调在审美中突破物我界限;禅宗“ 不立文字,直指本心” 的顿悟,则拓展了美育的灵性维度。在艺术实践中,这一精神外化为气韵生动的书画意境、虚实相生的戏曲程式、道法自然的造物法则,既塑造了技近乎道的艺术追求,也培育了文以载道的文化担当,为构筑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支柱。

(二)新时代语境下的现实价值

新时代语境下,中华美育精神正展现出超越传统的多维价值。在文化自信建构中,其“ 以形写神” 的意象美学与“ 中和之美” 的价值取向,成为抵御文化同质化、重塑民族审美基因的精神锚点;面对数字化转型,其“ 观物取象” 的感知传统与“ 格物致知” 的实践智慧,成为推动文化表达范式创新;在全球化文明对话中,其“ 天人合一” 的宇宙观与“ 尚和合” 的交往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美学叙事。

二、新时代文化馆传承与创新中华美育精神的功能与意义

新时代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节点,在传承与创新中华美育精神中承载着双重使命。它是文化基因的保险库,通过非遗记录工程、民间技艺传承基地等载体,维系着传统美学命脉;更是文明对话的创新工厂,以数字转译、跨界融合为方法论,推动传统审美范式与智能媒介的碰撞。这种功能双重性决定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纵向贯通五千年文明脉络,横向联结多元社会主体,形成从传统基因解码、现代语境重构到全民价值共享的完整生态链。文化馆深度参与美育传承,深层意义在于重构美育的公共性本质。不同于博物馆的静态陈列,文化馆能够通过建立参与式文化体验,使传统文化从被观看的转化为可交互的对象。这种实践印证了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哲学,通过身体在场的美学实践,重塑代际文化认同。从社会维度看,文化馆构建的美育共同体正在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数字技术支撑云文化馆,能使深山中的民歌与都市青少年产生情感共振。这种技术赋能的普惠性美育,正在重塑文明传承的底层逻辑,从精英守护转向全民共创,让中华美育精神在数字时代获得真正的生命力[1]。

三、新时代文化馆传承与创新中华美育精神的实践路径

(一)从资源挖掘到现代转化

新时代文化馆实现资源现代转化的实践路径,需构建“ 挖掘—解码—重构” 的三重逻辑体系。理论上,文化资源的活化并非简单复制传统形式,而是通过符号学原理对文化基因进行深度解析,提取可转化的意义单元,再借助数字媒介进行当代性转译。以非遗数字化为例,可以通过建立三维数据采集和融入语义标注的档案库,既保留技艺的物性特征,又解构其背后的文化叙事[2]。如故宫的数字文物遵循活态传承理论,强调在虚拟场景中植入交互叙事,如苏州博物馆的AI 昆曲系统,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记录下张继青“ 游园惊梦” 的 108 个身段,将口传心授的表演程式转化为可传承的数字基因。跨界创新则需突破艺术门类界限,建立传统美学与当代媒介相结合的编码体系,形成"古法今用"的创造性转化范式。例如,利用AI 技术,南京投石光影艺术馆将大师们的高清画作‘ 投喂’ 给绘画大模型进行训练,进而将普通人的画稿一键转化为名家相应风格的艺术作品。这种实践本质上是文化基因的进化过程,在保留遗传信息的同时,通过媒介重组适应新时代文化生态。

(二)构建智慧美育生态

构建智慧美育生态的理论路径需遵循技术赋能、场景重构、认知升级的演进逻辑。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智慧美育强调通过多模态感官刺激,获得仿佛亲临现场的学习体验。例如,通过VR 技术还原创设敦煌壁画场景。这种沉浸式学习范式颠覆了传统美育的模式,转向参与式创造的认知革命。人工智能的介入则构建了自适应美育系统,可以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对学习者审美偏好进行动态建模,从系统论视角看,智慧美育生态的本质是构建“ 数据—算法—场景” 的闭环系统,这种生态化实践将美育过程转化为可量化、可优化的生命体验系统,在虚拟与现实叠合的新场域中,实现传统文化基因的数字化转译与认知重构。

(三)跨界合作与社会参与

构建跨界合作与社会参与的美育生态,需以协同治理理论为框架,将文化馆塑造为文化资源与公共价值的共创平台。按照文化生态系统理论,美育创新需打破传统垂直管理思维,在政府、企业、高校、社区之间建立水平联结网络,形成资源流动与价值共生的生态系统[3]。这种跨界合作本质上是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政府提供政策杠杆,企业注入市场活力,高校贡献学术智慧,社区成为实践场域,四者共同形成创新的合力。美育的公共性实现依赖受众从被动接受者向意义生产者的角色转变。基于此,文化馆可以通过建立文化众筹、众创、众享的参与链条,激活社会美育潜能。在机制设计上,可采用 PPP 模式,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框架。文化馆与可以与高校共建非遗创新实验室,企业则参与衍生产品开发,社区提供在地化传播网络,形成“ 研究—生产—传播” 的价值闭环。

(四)青少年美育

青少年美育是文化传承的基因工程与创新人才的孵化系统,其核心在于构建“ 具身认知—情感唤醒—价值认同” 的螺旋式培养机制。发展心理学表明,青少年阶段处于镜像神经元敏感期与文化图式建构的关键期,美育通过多模态感官刺激可激活大脑奖赏回路,形成持久的文化记忆[4]。文化馆应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开发传统文化符号解码与现代媒介表达结合的校本课程。这种教育创新需遵循双螺旋模型。一方面建立非遗工坊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如建立陶艺工作坊让青少年在拉坯过程中学习历朝历代的器型演变。另一方面,则可以构建项目式学习,如果以复原宋代点茶为主题,还能够融合历史考据、化学分析、美学设计等多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的知识整合。通过对青少年的美育体系进行创新构建,将实现美育的文化基因编辑,重塑青少年的文化DNA,为文明传承培育兼具文化根性与创新思维的未来主体。

总结:

新时代文化馆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核心枢纽,通过理论溯源与实践创新构建起中华美育精神的现代转化体系。其价值不仅在于守护非遗基因库,更在于以数字转译、跨界融合、社会参与为方法论,激活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生命力。文化馆将突破传统空间边界,重塑美育的公共性、体验性与生成性,将继续探索传统美学与数字媒介的融合路径,以地化实践培育文化自信,以全民美育滋养文明根脉,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生生不息的精神动能。

参考文献:

[1]程康俐,余文莹.共享美育盛宴赋能美好生活——2024 年武汉市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活动综述[J].文化月刊,2024,(06):62-63.

[2]陈挥地.文化馆课程铸中华美育之魂[J].文化产业,2024,(36):22-24.

[3] 白雪华. 凝心聚力共同打造人民终身美育学校[J]. 中国文化馆,2024,(02):1-6.

[4] 栾 玉 玉 . 浅 析 文 化 馆 开 展 社 区 美 育 的 意 义 [J]. 艺 术 市场,2024,(09):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