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在工程造价纠纷司法鉴定中的证据分析技术研究

作者

李朝卿

身份证号:130533199002044037

一、引言

在建筑工程领域,由于工程周期长、涉及金额大、合同条款复杂等因素,工程造价纠纷时有发生。司法鉴定作为解决工程造价纠纷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对相关证据进行准确、客观的分析。然而,传统的证据分析主要依赖鉴定人员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存在效率低下、主观性强、易受人为因素干扰等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逻辑推理等方面展现出强大优势,为工程造价纠纷司法鉴定证据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证据分析,有助于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保障司法鉴定的公正性,推动工程造价纠纷解决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传统工程造价纠纷司法鉴定证据分析存在的问题

2.1 效率低下

工程造价纠纷涉及的证据材料繁多,包括工程合同、施工图纸、工程量清单、工程变更签证、材料采购凭证等。传统证据分析需鉴定人员手动查阅、整理和计算这些资料,耗时耗力。例如,在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的司法鉴定中,鉴定人员可能需要花费数周甚至数月时间才能完成证据的初步梳理和分析,导致司法鉴定周期过长,影响纠纷解决进度。

2.2 主观性强

鉴定人员的专业水平、经验和主观判断对证据分析结果影响较大。不同鉴定人员对同一证据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导致分析结果存在差异。在工程量计算、价格鉴定等环节,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鉴定人员往往根据个人经验进行判断,容易出现主观性偏差,降低了司法鉴定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2.3 数据处理能力有限

随着建筑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产生的证据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证据分析方法依靠人工处理数据,难以对海量数据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对于一些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和关联关系,人工分析很难发现,容易导致重要证据被遗漏,影响司法鉴定的准确性。

三、人工智能在工程造价纠纷司法鉴定证据分析中的技术原理

3.1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能够使计算机理解和处理人类语言。在工程造价纠纷司法鉴定中,通过 NLP 技术对工程合同、会议纪要、往来函件等文本类证据进行处理。它可以自动提取合同条款中的关键信息,如工程价款、支付方式、工期、质量标准等;分析文本的语义和逻辑关系,识别合同中的歧义条款和潜在风险,为合同条款解读和纠纷判定提供依据。

3.2 机器学习技术

机器学习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和训练,使计算机能够自动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在证据分析中,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工程造价纠纷案例数据进行学习,构建工程造价指标模型、价格预测模型等。这些模型可以用于工程量计算、材料价格鉴定等环节,根据输入的证据数据自动生成分析结果。例如,通过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可根据施工图纸和工程量清单数据,自动计算出准确的工程量,减少人工计算的误差。

3.3 图像识别技术

图像识别技术能够识别和分析图像中的信息。在工程造价司法鉴定中,对于施工图纸、工程照片等图像类证据,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可以自动识别图纸中的图形、文字、符号等信息,提取工程量计算所需的数据;通过对工程照片的分析,判断工程施工进度、质量状况等,为证据分析提供直观的信息支持。

四、人工智能在工程造价纠纷司法鉴定证据分析中的应用场景及技术4.1 合同条款解读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工程合同进行深度分析。首先,对合同文本进行分词、词性标注、句法分析等预处理,提取关键条款和关键词。然后,通过语义理解和知识图谱技术,构建合同条款之间的逻辑关系,识别合同中的权利义务、违约条款等重要信息。当出现合同纠纷时,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快速检索相关条款,分析双方争议焦点,为鉴定人员提供准确的合同解读参考。

4.2 工程量计算

结合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工程量的自动计算。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施工图纸进行处理,识别图纸中的构件尺寸、数量等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的数据格式。再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根据历史工程量计算数据和规则,对转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自动生成工程量清单。同时,系统可以对计算结果进行校验和修正,提高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4.3 价格鉴定

基于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材料价格和工程造价鉴定。收集大量的材料价格历史数据、市场行情数据以及类似工程的造价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价格预测模型和造价评估模型。当需要对争议工程的材料价格或工程造价进行鉴定时,将相关证据数据输入模型,系统可以快速给出合理的价格区间和造价评估结果,为司法鉴定提供客观的价格依据。

五、实际案例分析

5.1 案例概况

某建筑工程因工程价款结算问题产生纠纷,双方对工程量计算和材料价格认定存在较大争议。案件进入司法鉴定程序后,涉及大量的施工图纸、工程变更签证、材料采购发票等证据材料,传统鉴定方式面临巨大挑战。

5.2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在证据分析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工程合同和往来函件进行分析,明确双方在工程价款结算方面的权利义务和约定条款;运用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技术对施工图纸和工程量清单进行处理,自动计算工程量,并与双方提交的工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材料采购发票和市场价格数据进行处理,鉴定材料价格的合理性。

5.3 应用效果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证据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原本预计需要两个月完成的证据分析工作,在人工智能系统的辅助下,仅用一个月就完成了。分析结果客观、准确,得到了双方当事人的认可,为司法鉴定结论的出具提供了有力支持,有效推动了纠纷的解决。

六、结论

人工智能在工程造价纠纷司法鉴定证据分析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实践价值。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等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证据分析存在的效率低、主观性强、数据处理能力有限等问题,提高证据分析的准确性、客观性和效率。实际案例表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工程造价纠纷司法鉴定提供科学、可靠的支持。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完善相关技术和系统,为工程造价纠纷的公正、高效解决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袁 亮 . 工 程 造 价 纠 纷 成 因 及 预 防 对 策 研 究 [J]. 房 地 产 世界,2024,(23):167-169.

[2]周鹏.工程造价司法鉴定相关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4,(23):160-162.

[3]郭庆军,孙志敏,马欢欢,等.工程造价纠纷多元化解决途径研究[J].工程造价管理,2024,35(03):22-27.DOI:10.19730/j.cnki.1008-2166.2024-0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