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金融高质量供给存在问题与破解之策

作者

杨腾

湖南工业大学 412007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农村金融在支撑农业现代化、促进产业转型、保障农户权益等方面所承担的功能不断拓展。然而,长期以来,金融资源配置“ 脱实向虚” 、产品服务“ 重供轻需” 、风险机制“ 失衡低效” 等问题始终未能根本解决。如何破解当前农村金融供给瓶颈,构建匹配乡村发展需求的高质量金融体系,已成为当前政策与学术界亟待回应的现实课题。

一、农村金融高质量供给存在问题

(一)服务供给同质化,难贴合农户真实场景

农村金融产品往往沿袭传统框架,缺乏对农业生产周期、农村生活方式及地域性经济差异的深度响应。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多为抵押贷款或简单信贷,较少覆盖农业投入品采购、农产品仓储流通、气象灾害保险等关键环节,导致服务边界狭窄、黏性不强。在实际运行中,农户的实际融资需求与可获取服务之间,始终存在结构性脱节。

(二)金融资源配置“ 空心化” ,供给重心下沉乏力

尽管近年来农村金融网络在形式上不断延展,但“ 机构在场、服务缺位” 的现象依然普遍。县域以下尤其是村级层面,金融机构覆盖密度低、网点功能弱,数字化普惠金融虽声势浩大,却往往因技术门槛和操作复杂而令农户望而却步。在基层“ 看得见金融标识,却摸不到有效服务” 的状况下,农村资金供需之间的错配愈加明显。

(三)风控工具滞后,制约金融机构供给意愿

长期以来,农村缺乏统一、权威、可追溯的信用体系,致使农户信用评价机制流于形式,金融机构在风险识别与贷款定价上的依据有限。加之土地流转、宅基地使用等资产权属界定不清,使得抵押担保机制操作困难,金融机构不得不通过提高准入门槛或缩小授信规模来自我保护。缺乏精准风控的支撑,直接压缩了金融供给的覆盖范围和深度。

二、农村金融高质量供给的优化策略

(一)健全产品体系,推动金融供给精准适配农业生态

提升农村金融的服务能级,首要在于打破当前产品体系“ 单一化、静态化” 的供给格局,金融机构需构建起一个围绕农业生态系统运转的多层次金融服务链。各方不能再满足于以传统信用贷款、担保融资作为主打产品,而应将金融服务嵌入农民生产、经营、流通、消费的每一个关键节点,让资金流真正沿着农业价值链精准穿行。

以种植环节为例,金融机构可以联合农业龙头企业、农资公司等主体开发“ 农资直采 + 信贷支持” 一体化方案,通过大数据分析农户历史用量、气象数据和土壤信息,实现个性化授信额度的实时核定,既缓解农户季初流动资金紧张,又提升了农资采购的集约效率。而在产后流通方面,金融机构可引入“ 农产品仓单质押 + 订单融资” 模式,帮助农户将未售农产品转化为可融资资产,从而增强资金流动性。此外,在针对农户风险敞口大的领域,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大力发展“ 政银保” 联动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当前多数农业保险产品仍停留在形式化阶段,保障内容偏窄,索赔机制繁琐,无法为金融机构形成实质性风险屏障。对此,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可引导保险机构研发涵盖种植失败、畜禽疫病、极端气候、市场价格波动等风险维度的复合型保险,并设立由财政引导、市场运作的农业再保险基金,为基础险种提供再分散机制。

(二)夯实服务网络基础,激活农村金融“ 毛细血管”

农村金融的“ 供给能力” 并不止于产品设计,更取决于其是否真正能够下沉到村、落地到户。因此,各方需要从根本上重构农村金融的服务渠道与技术支撑体系,消除“ 金融下乡但不入村、机构到位但服务缺席” 的结构性失效。

在服务网络建设方面,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应鼓励具备区位优势和历史资源积淀的农业银行、农商行、邮储银行等主体,重拾“ 三农主力军”的责任意识,通过网点重组、资源下沉、人员培训等方式,恢复村镇金融服务的功能密度。对于原有的“ 空壳网点” 或功能弱化的代办站,应推动其向“ 多功能综合服务站” 转型,涵盖存取、汇兑、贷款咨询、保险办理、政策解读等多项内容,成为村民“ 办事不出村” 的首选窗口。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还需充分释放金融科技的撬动效应,推动“ 线上线下融合” 服务形态在农村广泛落地。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可探索构建“ 村网格 ⋅+ 金融服务 数字终端” 模式,在每个村设立金融服务联络员,配备移动服务设备,实现金融数据采集、风险评估与基础服务的前端分发。通过“ 金融进网格” ,补足银行覆盖的末梢空间,实现“ 村村可办金融事,户户触达服务端” 。对于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金融机构和电商平台可探索将农村电商平台与金融平台进行深度整合。例如,通过电商订单数据、销售评价、物流频率等信息反向生成农户信用评级,为其提供信用消费、周转贷款等小额金融产品。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组织还应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的“ 数字鸿沟” 问题,推动数字金融基础教育进村入户,引导农民尤其是中老年群体掌握基本使用技能,避免其被技术壁垒排除在服务体系之外。

(三)重塑信用体系根基,构建可持续的风险支撑机制

农村金融之所以长期面临“ 可贷不足” “ 敢贷不多” 的困境,其深层原因在于信用信息不全、风险定价失准。要破解这一瓶颈,必须从制度层面重塑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一套具有地域适应性、风险穿透性与运行可持续性的信用基础设施。

地方政府应主导建设农村统一信用信息平台,打破各部门“ 数据孤岛”现象。该平台应囊括农业经营信息、社保缴纳记录、信用历史、政策性补贴领取、土地权属登记、合作社参与度等多元维度,形成动态更新的“ 农村信用画像” 。平台建设应注重“ 数据源头真实” “ 信息流动透明” “ 隐私保护可控” 三项原则,确保金融机构在风控决策中可据可依。在征信工具方面,监管部门可引导金融机构构建“ 行为信用 + 经营信用” 并重的风险评估体系。即在保留传统的还款记录等静态信用指标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农户日常经营行为、产业链关联性、社区声誉等动态信息的采集与分析。例如,通过合作社提供的分红数据、农技服务公司的服务频次、农机租赁平台的作业记录,交叉构建信用模型,提升授信的准确率和容忍度。制度层面,地方政府还需完善风险补偿与风险分散机制。政府可设立“ 农村金融风险缓释基金” ,为小额农业信贷提供担保补贴或风险兜底;同时推进农业再保险体系建设,增强农业保险的再保障能力,提升整体风险容忍水平。此外,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强化事后信用惩戒制度,推动“ 信用失信” 与“ 政策退出” 挂钩,形成“ 守信受益、失信受限” 的正向激励机制,促使农户主动维护信用记录,增强金融生态稳定性。

总结:破解农村金融供给的深层障碍,不能仅靠单点突破,而应形成产品设计、服务网络与信用机制的多维联动。金融服务只有真正嵌入农业全链条、贴近农民生活场景,才能实现从“ 可得” 到“ 可用” 、再到“ 可持续” 的跃升。未来,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与市场主体应在政策引导、机制创新与技术赋能的协同作用下,推动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全面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加稳定与深远的金融动力。

参考文献:

[1]曾学文,徐拓远.共同富裕视角下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J].宏观质量研究,2024,12(03):77-86.

[2]倪敏,夏岩磊,耿刘利.乡村振兴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金融支 持 : 困 境 与 纾 解 对 策 [J]. 长 春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版),2024,37(03):89-9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