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保护现状以及保护区管理的研究
托列吾·努尔塔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站 ¥836600
引言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从食物链的角度看,食草动物控制植被生长范围与速度,食肉动物调节食草动物数量,确保生态系统各部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野生动物生存面临诸多危机,加强保护与科学管理刻不容缓。自然保护区作为野生动物保护的核心区域,其管理成效直接关系到野生动物种群的兴衰与生物多样性的存续。深入研究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保护区管理策略,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1 野生动物保护现状
1.1 保护成果
近年来,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成绩斐然。 通过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大面积、高质量的栖息空间。截至 90%l 以上的陆域生态系统类型、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主 呈现增长态势,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从 20 世纪 80 年代约 1100 只增 2017 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初的27 只、42 只,增长至70 只、 只左 旗舰动物保护项目,整合设立大熊猫、亚洲象、朱鹮等旗舰动物国家保护研究中心,为濒危物种保护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1.2 现存问题
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野生动物保护仍面临严峻挑战。 栖息地破坏依旧是首要威胁,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农业扩张等活动,大量侵占野生动物栖息地, 分割成孤立斑块,阻断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导致基因交流受阻,增加物种灭绝风险 子在保护区及周边设置陷阱、使用毒药猎捕野生动物,通过地下网络将 药材市场对野生动物制品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非法捕猎行为。 了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与物候规律,影响其繁殖、迁徙与觅食,部分物种因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生存面临危机。
2 保护区管理情况
2.1 管理模式与成效
我国保护区管理采用综合管理模式,涵盖行政管理、资源管理、科研监测与社区参与等多方面。行政管理上,实行分级管理,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保护区由相应政府部门主管,明确管理职责与权限;资源管理注重栖息地保护、野生动物监测与保护,通过制定保护规划、划定核心区、缓冲区等,规范人类活动,减少对野生动物干扰。科研监测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借助红外相机、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实时掌握野生动物种群动态、栖息地变化情况。社区参与是管理亮点,鼓励保护区周边社区参与保护工作,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项目,让社区居民从保护中受益,提高其保护积极性。部分保护区与社区合作开展观鸟旅游,带动居民增收,社区对保护区的支持度显著提升,有效减少了人为破坏行为[2]。
2.2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部分保护区存在多头管理现象,林业、环保、国土等多部门职能交叉,导致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在应对复杂保护问题时协调困难。资金短缺制约保护工作开展,保护区日常运营、设备购置、科研监测、生态修复等均需大量资金,然而部分地区财政投入有限,社会资本参与渠道不畅,资金缺口大,致使一些保护项目无法实施,基础监测设备陈旧落后。科研力量薄弱,多数保护区缺乏专业科研人才,难以开展深入的野生动物生态学、保护遗传学等研究,对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掌握不足,无法制定精准有效的保护策略。此外,公众保护意识参差不齐,部分周边居民及游客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与重要性认识不足,随意投喂、破坏栖息地等行为时有发生,增加了保护区管理难度。
3 优化保护区管理,提升野生动物保护水平的策略
3.1 完善管理体制
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在保护区管理中的职责,避免职能交叉与推诿。设立专门的保护区管理协调机构,统筹林业、环保、公安等多部门力量,形成保护合力。如在打击非法捕猎行动中,林业部门负责现场执法,公安部门提供警力支持与案件侦破,各部门协同作战,提高执法效率。加强不同保护区之间的协作,构建区域协同保护网络,针对跨区域迁徙的野生动物,实现信息共享、联合监测与保护行动同步。对于一些边界相邻、生态系统相连的保护区,可共同制定保护规划,统一管理标准,消除保护“盲区”。
3.2 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保护区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野生动物保护专项基金,保障保护区日常运营、科研监测、生态修复等工作资金需求。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保护区建设与保护项目,在生态旅游开发、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等领域引入社会资金,实现互利共赢。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与个人通过捐赠、认养等方式支持野生动物保护,对积极参与保护的主体给予税收优惠、荣誉表彰等激励措施。
3.3 强化科研支撑
加强保护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等方式,充实科研力量。设立科研项目基金,鼓励科研人员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研究,如珍稀物种栖息地适宜性评估、种群动态预测、保护技术创新等。提升科研设施设备水平,配备先进的监测仪器、实验设备,为科研工作提供硬件保障。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野生动物保护数据库与智能监测分析系统,实现对野生动物种群、栖息地变化的实时监测与精准预测,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
3.4 提升公众意识
广泛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新媒体等多种渠道,普及保护知识与法律法规,提高公众对野生动物重要性的认识。深入保护区周边社区与学校,举办科普讲座、主题展览、志愿服务活动等,培养居民与学生的保护意识,引导其自觉参与保护行动。加强对游客的管理与教育,在保护区入口、景点设置宣传标识,提醒游客文明参观,禁止投喂、破坏栖息地等行为,对违规者依法依规进行处罚,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野生动物的良好氛围。
4 结论
野生动物保护与保护区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通过完善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研支撑与提升公众保护意识等多方面举措,能够有效提升野生动物保护水平,为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未来,需持续关注野生动物保护动态,不断优化保护策略与管理模式,确保野生动物与人类和谐共生,共同构建美丽、稳定的生态家园。
参考文献:
[1]包宗芳.浅析野生动物保护现状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J].农家参谋,2022,(22):121-123.
[2]范凤娟.湿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现状与策略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8):139-141+14.
[3]阳静.浅析野生动物保护现状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J].农村实用技术,2021,(05):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