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AI动作捕捉的体感音乐游戏促进小班幼儿节奏感发展的实践探索

作者

朱晓庆

张家港市新南幼儿园

节奏感是幼儿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它对幼儿语言发展、肢体协调、情感表达有支撑作用。小班幼儿(3-4岁)感知觉快速成长,对动态、互动性强的事物天生感兴趣,但传统音乐教学“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静态模式,很难匹配幼儿具象化、游戏化的学习需求,造成幼儿节奏学习主动性不强、感知不深。AI 动作捕捉技术具备实时捕捉、精准反馈的优势,可以将幼儿肢体动作与音乐节奏深度结合,形成“动作-节奏-反馈”的闭环体感音乐游戏场景。

一、契合幼儿发展特征,优化游戏内容设计

AI 动作捕捉体感音乐游戏内容设计需以小班幼儿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为中心,确保符合幼儿能力范围并承载节奏培养目标。节奏难度须依照由易到难的递进逻辑,开始时选择节奏型单一的音乐素材,配合简单的肢体动作让幼儿感受稳定节拍;随着幼儿节奏感知能力提升,逐渐加大节奏变化,同步调整动作成为连续肢体运动。音乐素材应贴近幼儿生活经验与兴趣点,减小节奏感知认知负担,而且利用AI 技术把音乐节奏和动作反馈直观呈现出来,协助幼儿形成节奏与自身行为的直接联系[1]。

例如,在游戏开始的时候,选择幼儿平时接触比较多的儿歌类音乐素材,这种音乐的旋律比较简单,歌词也耳熟能详,可以让幼儿快速放松并投入其中。这时伴随的肢体动作主要是单一部位动作用来配合,比如随着稳定的节拍拍手、跺脚,AI 技术每次捕捉到准确动作都会在屏幕上跳动一个彩色圆点,幼儿看见圆点跟着自己动作出现,就能马上明白“动作做对了,圆点就会跟着音乐一起跳”。当幼儿慢慢适应之后,再换上带有轻微节奏改变的音乐,在稳定的节拍里偶尔插入一次弱起拍,对应的动作就改成手臂小幅度摆动接着拍手的连续动作,这时候AI 会把节奏线和幼儿动作轨迹重叠起来显示,如果动作和节奏有偏差,线条就会微微抖动,这样就能让幼儿自己察觉“哪里没有跟上音乐”。既能按照幼儿从简到难的学习规律,又能慢慢加深对节奏的感觉,整个过程幼儿一直围绕熟悉的音乐和简单易操作的动作来进行,不会因为内容复杂而产生抵触感。

二、重视教学引导方法,增强节奏感知体验

教学引导是AI 动作捕捉体感音乐游戏发挥节奏培养作用的关键,要联系小班幼儿学习特点,促使幼儿由被动参与向主动感知转变。游戏开启阶段,教师用简单形象的具象化表述帮助幼儿明晰游戏与节奏之间的联系,自身夸张的动作示范也为幼儿动作匹配节奏提供清晰的感知参照。游戏进程中,还要结合AI 实现的动作与节奏匹配度进行实时反馈,教师针对幼儿共性问题实施延迟引导,培养幼儿自主感知节奏的能力,并设计合作式游戏模式,引导幼儿互动感知集体节奏一致性,提升节奏协同感知能力。

例如,在游戏开始时,教师用幼儿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节奏,“音乐里有个小鼓在‘咚咚’地叫学生的小脚就跟着‘咚咚’的声音踩地,就像踩着小石子一样轻轻地踩”,然后夸张地做踩地动作,膝盖微曲,脚部落地时稍微停顿一下,让幼儿看清楚动作和强拍的关系,很多幼儿会模仿教师的动作幅度,想让自己的“踩地”也和教师一样“有力量”。当游戏进行到一半,大部分幼儿在处理附点节奏时动作滞后,教师也不直接指出错误,而是停下来问:“再来听一听音乐里面,小鼓敲完之后,小铃鼓是不是隔了一点点时间才响?小手也要等那一小会儿时间再拍哦”,给幼儿留下自主聆听和调整的时间,大多数幼儿会竖起耳朵认真听音乐,尝试根据听到的声音调整自己动作的时机。还可以让2~3 个幼儿合作,一组幼儿用手臂划圈表现音乐中的长音,另一组幼儿用拍手表现短音,两组合作完成一段完整的节奏。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追踪节奏发展进程

教师要想精准掌握小班幼儿在 AI 动作捕捉体感音乐游戏中的节奏感发展状况,就要形成契合幼儿特性、并包含过程和结果的多种评价体系,不能只依赖量化评价。评价维度包括节奏感知、节奏表达和节奏协调,分别针对幼儿对节奏变化的敏感程度,通过动作表现节奏的正确性、主动性,以及肢体动作与音乐节奏的配合程度。评价方法主要依靠教师在游戏进程中随时观察记录幼儿动作、情绪以及互动的质性评价,而且利用AI 技术的数据分析功能,获取幼儿动作与节奏匹配准确率之类的量化信息作为补充[2]。

例如,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全盘观察幼儿的表现:在音乐的节奏由四分音符变成八分音符时,幼儿是自己主动加快动作的频率还是需要他人提醒;在自主尝试动作时,是愿意反复调整动作以贴合节奏还是不愿意调整;在情绪上是始终专注还是始终愉悦;在与同伴互动时是主动提醒“快一点,音乐要到啦”等。教师观察到的这些细节都是质性评价的重点,如有的幼儿在听到节奏的变化时,会先停下手里的动作侧耳倾听,然后再尝试调整,说明幼儿的节奏感知是有一定主动性的;有的幼儿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会主动放慢自己的动作等待同伴,说明幼儿的节奏感知是具有协调性的。同时,AI 技术还可以对幼儿每一轮游戏的动作和节奏匹配情况实时统计,如连续 10 个节拍准确匹配的次数、合作环节中小组成员动作同步的百分比。

结语

基于AI 动作捕捉的体感音乐游戏给小班幼儿节奏感发展赋予了新的理论实践途径,通过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游戏内容设计、重视感知体验的教学引导方法,以及多种科学的发展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调动小班幼儿的节奏学习兴趣,促使幼儿形成节奏认识、加强节奏感受、改善节奏表现水平。这种新的实践给小班幼儿节奏感发展增添新动力,有益于艺术感知的启蒙,而且为幼儿音乐教育的多样化、科技化给予参照,真正为幼儿以后的艺术素养培养打牢根基。

参考文献:

[1]陈玲玲.论幼儿园音乐律动教学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J].智力,2024,(33):96-99.

[2]杨春梅.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知能力刍探[J].中国民族博览,2024,(19):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