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械安全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

作者

热彦古力·依迪热斯

阿瓦提镇人民政府 新疆阿克苏 843200

引言

机械在工业生产等领域被广泛使用,机械安全问题极为重要,机械安全事故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还会波及企业的正常运作、社会的稳定等,有效地识别并控制机械安全风险十分重要,对机械安全风险实施准确识别,然后采取对应的控制措施,就能减少事故的发生几率,从而提升机械的安全性。

1 机械安全风险识别的理论依据

1.1 机械安全风险的定义及特性

机械安全风险指的是机械在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等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发生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生产停止等不良后果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之和,从本质角度上讲,机械安全风险是机械与环境、人员之间相互作用时产生潜在的危害。机械安全风险有多种典型特点,隐蔽性指的是风险因素常常潜藏于机械设计上的瑕疵,零部件磨损以及操作失误之类的状况当中,很难直接看出来。累积性体现为风险因素会随着时间和机械使用的进程慢慢堆积起来,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事故。突发性在于机械安全事故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能发生,很难提前准确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可预防性显示尽管机械安全风险存在不可预知之处,不过通过科学的风险识别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就可以切实减少风险出现的概率,并减轻它的后果。

1.2 机械安全风险识别的原则及流程分析

机械安全风险识别要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要将机械当作一个系统,把它的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全部纳入考量范围,不能只看某个部件或者环节,全面性原则要覆盖机械从设计到报废的整个生命过程,还要包含与机械相关的人员,环境,管理等诸多方面,不能漏掉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动态性原则指出机械的安全风险会随着时间,使用状况和环境改变而改变,所以风险识别工作要一直开展下去,随时找出新的风险因素,科学性原则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识别风险,保证识别结果准确可靠。机械安全风险识别的流程包含三个部分,即准备阶段,执行阶段以及输出阶段,在准备阶段要确定识别的目的,范围以及方法,还要创建专门的识别团队,搜集有关的资料与信息,比如机械的设计图纸,操作手册,保养记录等等,在执行阶段这是关键环节,利用各种办法对机械展开全面的风险识别,包含现场观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之类的方法,输出阶段就是把识别的结果加以整理并加以分析,制作成风险清单,清楚风险的种类,所在之处,发生几率以及产生的后果等等信息,为之后的风险控制供应依据。

2 机械安全风险识别方法与工具研究

2.1 经验与规范视角下的风险识别方法

传统经验法在机械安全风险识别中有重要作用,安全检查表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按照有关的标准、规范和经验来制定详细的检查表,对机械的各个部位和环节实施检查,判断是否存在风险因素,这种方法比较简便易行,可以很快找出一些明显的问题,专家经验判断法就是凭借专家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机械的安全情况作出评判,专家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可以察觉出一些潜在的风险因素,特别是那些难以用常规手段找到的深层次问题。行业标准和规范是机械安全风险识别的重要依据,像ISO45001、GB/T28001 这类标准,它们给机械安全管理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指导,通过对这些标准和规范展开深入的研究和剖析,可以将其中的要求变成具体的危险识别指标和办法,保证危险识别工作符合国际和国家的相关要求,从而提升危险识别的精确度和有效性。

2.2 数据与技术驱动的风险识别方法研究

数据分析法在机械安全风险识别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对过去的事故发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找到事故发生的原因,规律和趋势等,进而可以找到潜在的风险。其中常用的一种数据分析的方法就是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法 FMEA,通过对机械的各个零部件进行失效模式分析,以判断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后果,并确定风险优先度,从而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智能化工具的应用给机械安全风险识别带来新手段,物联网技术可做到对机械的实时监测,机械上装有传感器,能搜集各类数据,比如温度,压力,振动等,从而迅速察觉机械的异常状况,机器学习算法可针对大量数据展开挖掘并加以剖析,创建风险预估模型,预先预估机械可能产生的风险,给风险控制赋予更为精准的支撑。

3 机械安全风险控制的关键策略

3.1 层级化风险控制实施框架

国际通用的风险控制层级理论为机械安全风险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消除是最理想的风险控制措施,就是通过设计改进等手段,从源头上彻底消除风险。替代是指用低风险的工艺、材料或者设备代替高风险的,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工程控制是指安装安全防护装置、改善机械结构等,减少风险发生的影响。管理控制是指制定完善的操作规程,加强人员培训等,规范人的行为,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个体防护是指在其他措施不能完全消除风险时,为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减少风险对人员的伤害。机械安全管理要按照机械的全部生命历程以及实际情形,对层级化的架构加以符合性调整,在机械设计阶段,首要选择去除或者取代的办法,在制造及安装阶段,着重于工程控制,在使用与维修阶段,重视管理控制和个体保护,以保证风险控制具有有效性并且全面。

3.2 关键控制技术的应用优化研究

机械设备是企业正常生产的硬件基础,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就是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开展。从 某种意义上说,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加强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既是对职工的安全负责,也是机械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保障。工程技术措施是机械安全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安全防护装置设计与安装,能够避免人员接触到危险部位,比如防护栏、安全门锁等,机械本质安全化改造则是通过改善机械的结构、材料、工艺等,提高机械的安全性,从根本上降低风险,例如防滑设计、过载保护装置等。管理控制措施也不可缺少,操作规程标准化能规范人员操作行为,减小人为失误造成的风险,人员培训体系创建可提升人员安全意识与操作技能,使他们能正确使用并维护机械,应急响应机制创建可在事故发生时快速采取措施,缩减事故损失与影响,通过对这些关键控制技术合理应用并持续改良,可优化机械安全管理水准,切实控制机械安全风险。

结语

机械安全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属于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很多方面的工作,经过对机械安全风险加以界定,研究其特征,识别原则及流程,并运用各类风险识别办法与工具之后,就能准确找出机械存在的安全风险,而且凭借层级化的风险控制框架以及重要控制技术的应用与改善,可以切实减少风险出现的机率并减轻其造成的损害,在今后的机械安全管理工作中,要持续加强对风险识别与控制的研究与操作,提升机械安全管理水准,守护人员生命安全并维持企业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王心亮.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的现存问题及策略[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3,52(12):40-42.

[2]林志强.常用农业机械安全检查要点及购机注意事项[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4,(04):108-110.

[3]王清源.基于本质安全的机械设备风险控制体系探索[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4,(1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