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策略的研究
龙伟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安化初级中学746023
引言
2021 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基础教育进入 “减量提质” 的转型期。“双减” 不仅要求学校优化教学效率、规范作业设计,更对家庭的教育观念、社会的教育功能提出了新要求 —— 课后服务时间延长后,学校需衔接家庭监护;校外培训退热后,社会需补充素质教育资源;学生自主时间增加后,家庭需承担起习惯培养的责任。三者若缺乏协同,易出现 “学校忙减负、家庭忙焦虑、社会资源闲置” 的失衡局面。
当前,学界对协同育人的研究多聚焦于家校合作,对 “双减” 后社会力量的参与路径探讨不足,且缺乏对三方责任边界的清晰界定。因此,本文立足 “双减” 政策的实践需求,梳理协同育人的现实梗阻,探索可操作的协同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双减” 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角色重构
“双减” 政策通过调整教育供给侧结构,重新定义了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角色。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从 “知识传授为主” 转向 “全面育人主导”,需提升课堂效率、优化课后服务,填补素质教育空白。如北京某小学将课后服务设为 “基础托管 + 兴趣拓展”,通过 “非遗剪纸” 等课程实现育人延伸。家庭从 “学业监督” 转向 “成长陪伴”,回归 “生活教育” 本质,通过亲子阅读等活动培养孩子习惯与品格,更应关注孩子身心状态而非分数。社会从 “盈利性培训” 转向 “公益性服务”,校外机构转型聚焦素质教育,公共机构开放资源成 “第二课堂”。
二、当前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尽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 “双减” 落地中仍存在三方衔接不畅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三方面:(一)家校沟通:从 “信息错位” 到 “责任推诿”
部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仍停留在 “通知传达” 层面,缺乏对政策的共同解读。例如,学校推行 “分层作业” 后,部分家长因不理解 “作业减量不等于学习放松”,私下给孩子增加 “家庭作业”,导致学校减负与家庭增负的矛盾;又如,课后服务安排中,学校未充分征求家长意见,开设的兴趣课与学生需求脱节(如多数家长希望增设体育类课程,学校却侧重学科辅导),引发家长不满。更有甚者,当学生出现成绩波动时,学校归咎于 “家庭监管不到位”,家长则指责 “学校教学效率低”,责任推诿加剧了协同裂痕[1]。
(二)校社联动:从 “资源分散” 到 “供需错位”
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需求的匹配度不足。一方面,社区、科技馆等机构虽有育人资源,但缺乏与学校的系统对接 —— 某科技馆全年开展 “机器人编程” 公益课,但因未与周边学校联动,参与学生仅 30 余人,资源利用率极低;另一方面,校外机构转型后,部分机构仍试图通过 “隐形培训” 盈利,而非真正提供素质教育服务,如将 “学科类内容” 包装成 “思维训练课”,反而干扰了教育生态。此外,学校对社会资源的筛选能力不足,难以判断机构的资质与课程质量,不敢轻易合作。
(三)三方协同:从 “缺乏机制” 到 “各自为战”
目前尚无统一的协同育人机制,导致三方 “各定目标、各搞活动”。例如,学校开展 “红色教育” 主题月活动时,未通知社区同步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庭带孩子参与 “环保实践” 时,未与学校的 “科学课”内容衔接;社区组织 “职业体验” 活动时,未邀请学校教师参与设计环节。这种 “碎片化” 育人不仅无法形成合力,还可能因理念冲突让学生无所适从 —— 如学校强调“自主探究”,而部分家长仍坚持“死记硬背”,削弱了教育效果[2]。
三、“双减” 背景下协同育人的具体策略
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需从 “观念共识” 入手,通过 “机制搭建” 整合资源,最终实现 “行动协同”,具体可从三方面推进:
(一)观念协同:筑牢 “三位一体” 的认知基础
观念统一是协同的前提,需通过 “政策解读 + 典型示范” 消除认知偏差。学校可定期召开 “双减” 专题家长会,用数据说明作业减量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课后服务对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避免家长陷入“减负即降质” 的误区;同时,宣传优秀家庭案例,引导家长将教育重心从 “分数” 转向 “成长”。社会层面需强化 “公益育人” 共识。政府可通过政策引导、媒体宣传,让社会机构认识到 “育人责任” 而非 “盈利机会”;学校也可通过 “开放日” 邀请社区代表、机构负责人参与课堂观察,使其了解学校的育人目标,便于资源对接。
(二)机制协同:搭建 “多元联动” 的运行平台
家校沟通机制需建立 “常态化 + 个性化” 的沟通渠道。“常态化” 可通过 “每周家校通讯”“每月家长课堂” 实现;“个性化” 则针对特殊学生开展 “家校共研会”,由班主任、家长、心理教师共同制定帮扶方案。校社对接机制可成立 “区域教育协同委员会”,由教育局牵头,吸纳学校、社区、优质机构代表参与,核心职能是“资源整合 + 需求匹配”。三方考核机制需将协同育人纳入评价体系,对学校增加“家校社合作成效” 指标,对社区纳入 “教育服务参与度”,对家庭通过 “成长档案” 记录参与情况,考核结果与相关评选挂钩,形成激励。
(三)资源协同:激活 “互补共生” 的育人效能
家庭资源融入学校可鼓励家长发挥职业优势参与教学,如邀请医生家长进课堂讲 “健康防护”,工程师家长指导 “科技小制作”,既丰富课程内容,也让家长更理解学校教学。学校资源辐射社会可向社区开放场地与师资,如课后将操场、图书馆开放给社区学生活动,教师利用周末到社区开展公益服务。社会资源服务家庭可由社区与机构为家庭提供 “精准化” 支持,社区开设 “家长互助小组”,机构推出 “免费公益课包”,帮助家庭提升育人能力[3]。
结语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协同育人工作,关键是对教育生态加以重构,表现为家庭回归 “生活育人” 角色、学校坚守 “课堂主阵地” 地位、社会发挥 “公益补充” 效能,三者职能有别,要达成 “减负不减质” 的育人目标,让学生于均衡教育生态里全面成长,就需打破 “各自为战” 的局限,借助理念共识汇聚力量、制度革新打通衔接、资源互通提高效率,才可切实达成 “减负不减质” 的育人目的,使学生在均衡的教育环境里全面进步。
政府需再出台 “协同育人实施细则”,界定三方权利与责任;学校、家庭、社会还需于实践里持续磨合,达成协同从 “政策要求” 到 “行动自觉” 的转变,“双减” 方可切实落实到位,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进步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边玉芳. “双减” 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挑战与路径 [J]. 中国教育学刊,2022 (3): 78-82.
[2] 王东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与机制创新 [J]. 教育研究,2022 (5): 45-51.
[3] 李红.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育人的路径研究 [J]. 基础教育参考,2023 (1): 34-37.本文系陇南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 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策略的研究》。立项号:LN〔2024〕6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