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通安全教育的初中家校共育课程体系构建
赵子彦
新兴县环城中学 527400
中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较弱,且因自身综合素养发展尚不成熟,在好奇、虚荣心等负面心理影响下极易出现具有危险性的模仿行为,对自身与他人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影响。交通安全教育是初中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通规则意识,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使其掌握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与技能。但仅靠学校教育难以全面落实安全教育目标,为此,基于交通安全教育的初中家校共育课程体系构建具有突出的教育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基于交通安全教育构建家校共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一)凝聚合力,提升教育成效
学校拥有专业教育资源和系统教学方法,家庭能提供个性化关怀与生活场景。指向交通安全教育的家校共育课程体系构建,能将双方教育主体的优势整合,形成学校在课堂、校园中传授交通安全、急救知识等理论知识,家庭则在学生日常生活与成长中,强化知识的运用,构建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共同致力于中学生安全教育,规避了教育方向的偏差。从而形成强大教育合力,提升交通安全教育的整体成效,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交通安全知识与技能。
(二)拓展延伸,深化安全认知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持续的教育刺激,更依赖外界教育引导和监督。学校
开展的阶段性交通安全教育需要家庭的持续配合和与监督,才能持续深化学生的交通安全认知。构建家校共育课程体系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拓展,更是延伸交通安全教育的必要保障。既能确保安全教育的连贯性,使学生在掌握交通安全知识后,家庭衔接学校教育,及时强化巩固。进而在长期的教育配合与延续中,促进中学生由初步了解到深度掌握,不断增强交通安全意识,积极拒绝危险交通行为,更好地保护自己,远离危险。
二、基于交通安全教育的初中家校共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学校教育为基,培育交通安全意识
中学生交通事故的根本在于学生缺乏自我监管和安全意识。在从众心理影响下出现模仿攀比行为,暴露出学校教育短板,也反应出中学交通安全教育实效性低的问题。学校应立足中学生身心发育实情,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设计契合学生思维认知的交通安全类校本课程,逐步渗透基本交通规则,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例如在日常交通教育安全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可以组织交通教育安全班会。首先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搜索基本的交通规则、交通安全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分享相关的素材、法律法规及故事。在此基础上以2022 年9 月9 日发生在贵州遵义市小女孩突然从公路右边住宅奔跑着横穿公路、2023 年 7 月 16 日未成年人涂某骑行一辆山地自行车在医院路口处转弯时因转弯时未减速慢行与小型轿车相撞、2024 年4 月2 日叶某(16 岁)驾驶未悬挂号牌的电动自行车违法搭载宋某(17 岁、未佩戴安全头盔)与相对方向逆向行驶的电动三轮车发生碰撞等现实素材为依托,为学生讲解交通规则、一盔一带的重要性,告诫学生不要违法驾驶电动摩托车、改装电动车。然后创建游戏体验情境,运用数字化资源与希沃白板软件制作微课互动视频,一一为学生展示在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中极易出现的骨折、内脏出血、昏迷休克等症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猜想选择微课中的互动选项,由此为学生揭示当自身或他人出现交通事故受伤后,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避免因救治不当出现二次伤害。最后以学生周末出行经常出现的不带头盔、骑车载人、驾乘改装电动车的现实为基础,模仿汽车碰撞测验,以假人代替真人,以真实情境和多角度摄像头拍摄上述违法行为出现交通事故后对自身及他人的伤害,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到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通过直观素材到抽象理论的逐步引导敲响学生安全警钟。
(二)家庭教育为依,规范学生交通行为
公安部曾在2021 年发布调查报告,指出中小学生交通事故三分之一发生在
周末。对于缺乏自我监督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中学生而言,交通安全隐患无处不在。为此,要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依托家庭教育提供个性化关怀的优势,构建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共育课程体系,以学校教育理论为根基,邀请家长共同参与交通安全教育,构建校内外统一的共育结构,更好地推进中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
学校可以在家校微信群中定期为家长普及交通安全讲解视频,联合本校所在交警大队围绕近期交通事故案例,以短视频形式向家长推送本市发生的交通事故,为家长普及法律常识,讲解不遵守交通法规所带来的身体伤害、经济赔偿。以此促进家长在日常接送子女、出行等参与公共交通时的言行举止规范。学校在向家长推送交通教育安全素材的同时,还应围绕当前初中生骑乘改装电动车、道路交通中加速翘头博眼球及逆行等实情,为家长讲解一旦发生事故后对子女未来乃至终身的负面影响。以此教导家长规范自身交通行为的同时还要履行家庭教育义务,避免出现初中生“ 左耳进,右耳出” 的无效教育行为。在此基础上,鼓励家长结合自身生活阅历、子女实情,为学校交通安全教育建言献策,共同丰富家校共育课程内容与形式,以更贴近初中生现实生活与需求。最后,由班主任与家长携手制定班级交通安全教育守则,引导学生以小组互助、家长监督的形式,以积极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言行举止出行,最大化降低交通安全教育的盲区,共同为初中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交通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初中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安全无小事,家校共育课程体系构建能显著提升交通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在家校合作视域下,能创新教育方式与内容,增强家长教育能力,强化沟通机制畅通。为中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学校与家庭应不断探索和完善家校共育课程体系,持续推进中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汇集双方教育主体优势,为祖国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现代化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菊.公共安全事件背景下河南省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及对策[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3,25(10):96-100.
[2]李广海,赵奕珅,李海龙.中小学安全教育家校社协同模式研究[J/OL].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5,(01):67-72.
[3]房明.基于学生需求的初中安全教育内容优化策略研究[C]//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 2025 年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第八中学;,2025:14-17.
注:本文是规范化家长学校建设研究课题《家校协视域下初中生交通安全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课程构建及实践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