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学青少年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李佳
成都体育学院 641418
一、引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 “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的政策目标,将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任务。然而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仍存在显著的现实矛盾:一方面,银川市中考体育考试中日常锻炼和理论学习等 “平时分” 占比不足 9% ,体能与体质考核占比超 77% ,考评导向严重倾斜;另一方面,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缺编约 12 万人,教学资源不足导致 “每天 1 节体育课” 的要求难以落实。这种 “重技能轻素养、重结果轻过程” 的现状,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的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形成鲜明反差。
季浏教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落实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教学模式成为突破当前困境的关键。传统教学模式因过于强调技术训练的单一性,难以实现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的协同培养,亟需从教学目标、内容结构、方法策略和评价体系进行系统性重构,使体育教学真正承担起 “健身育人” 的双重使命。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模式构建
(一)目标体系重构
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三维度为框架,确立分层目标体系。运动能力方面,强调从单一技术掌握向技战术综合运用转化,如上海位育中学在排球“垫传扣” 单元中,设置“从单项技术到攻防转换” 的进阶目标,使 85% 的学生能在比赛中合理运用技术;健康行为维度融入运动损伤预防、情绪调控等知识,通过 “运动安全须知”“心理调适技巧” 等微型课程培养终身锻炼意识;体育品德培养则聚焦团队合作、规则意识等,借助集体项目中的角色分工强化责任担当。
(二)教学内容整合
采用 “基础 + 特色 + 融合” 的内容架构。基础部分保留国家课程规定的体能训练内容,确保体质健康达标;特色部分结合地域资源开发项目,如四川天府新区将足球运球与游戏情境结合,通过 “角色代入 + 任务驱动” 提升学习兴趣;融合部分实现跨学科联结,如健美操教学中融入音乐节奏感知,排球教学中渗透数学角度计算等知识应用。内容编排遵循 “由易到难、由分到合” 的系统性原则,形成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方法创新
构建 “三段式高效课堂” 模式:课前三分钟由学生担任组织者,通过技术展示、规则讲解实现 “学中做”;教师精讲环节聚焦关键问题,如排球扣球教学中解析 “一大二小,一慢二快” 的助跑节奏;学生精炼环节采用分层任务设计,为基础薄弱学生设置稳定性目标,为能力突出学生安排障碍挑战。同时引入 “学练赛评一体化” 策略,通过自由练习、分组对抗、班级联赛等形式,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化理解,如天府一小通过 “游戏链” 设计实现技能从练习到应用的转化。
(四)评价体系优化
建立多维评价机制:过程性评价占比提升至 40% ,采用课堂观察、运动日志等记录成长轨迹;终结性评价增加技战术应用考核,参考位育中学 “在比赛中评价技术运用” 的方式;增设同伴互评与自我评价环节,通过 “团队表现雷达图”“个人进步档案” 促进反思。评价工具数字化,利用运动 APP 记录体能数据,通过视
频分析技术动作,实现评价的客观化与精准化。
三、实践成效与反思
四川天府新区和上海位育中学的实践展现了核心素养导向体育教学模式的成效,接着阐述传统教学弊端、新模式优势,最后说明推广挑战与解决办法,我将围绕这些要点,精简语言、提炼关键数据进行缩写。
四川天府新区推行 “三四五式” 课改与上海位育中学采用 “技战术一体化” 教学法,均取得显著成效。前者实现体育教学全面升级,学生出勤率、课堂参与度大幅提升,体育品德测评优良率显著提高;后者培养学生战术意识,提升运动技能,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这些实践证明,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 “重体能轻技能”“重结果轻过程”“重达标轻育人” 的局限,实现了体能、技能与品德培养的统一。
但在推广过程中,该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师资方面,体育教师理论知识与跨学科教学能力不足,仅 35% 的教师具备健康知识系统教学能力;教学资源配置上,VR 技术与运动监测设备应用率低,难以满足教学需求;评价体系改革艰难,现行中考体育评价与核心素养导向目标脱节。
为保障新模式可持续发展,需多方协同。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师资、经费、设备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建立校际联盟与区域教研共同体,促进资源共享,推动中学体育教学从 “育体” 向 “育人” 转变。
四、结论
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构建,是对 “健康第一” 教育理念的具体落实。该模式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理论指引,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细化为基础层、提高层、拓展层三级目标体系。在内容整合上,打破传统田径、球类等单一项目界限,设计包含体能模块、专项技能模块、健康生活模块的跨学科融合课程,例如将运动损伤防护知识与生物学科知识结合教学。方法创新层面,采用项目式学习(PBL)、情境模拟教学法,通过设置 "校园运动会策划"" 运动康复方案设计 " 等真实任务驱动学生深度学习。评价体系引入成长档案袋、360 度评价等多元方式,既关注学生运动技能进步,也量化评估其团队协作、规则意识等非技术指标。
四川天府新区通过构建 "区域教研共同体",在 12 所中学试点 "大单元教学 + 跨校联赛" 模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提升 18%. ;上海位育中学开发的 "体育素养护照" 系统,记录学生三年运动轨迹,使体育品德评价可视化,推动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这些实践成果表明,该模式成功实现从 "育体" 到 "育人" 的转变,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后续推进过程中,需通过建立 "高校 - 教研机构 - 学校" 三方协同的师资培训体系、完善智慧体育教学平台建设、推动体育课时保障等政策落地,让核心素养培育真正扎根体育课堂,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杨伟;王爱灵.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育教学实践探究——基于逆向逻辑思维的行进间投篮教学设计[J].体育教学,2023,43(6):17-18.
[2]王美红.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2,(36):9
[3]李海生.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当代体育,2023,(11):63-65.
[4]曾家赋.核心素养下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探究[J].今天,2020,(17):242-242.
[5]韩雪菲;王森.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生运动技能培养[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