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故事的沉浸式传播路径
王灵梓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发展中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 831300
1 绪论
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其背后的故事承载着文明演进的密码、社会变迁的轨迹与人类精神的印记。传统的文物故事传播多依赖标签说明、讲解员口述等单向模式,观众被动接收信息,难以产生情感共鸣。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公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从“ 知晓” 转向“ 体验” ,从“ 认知” 转向“ 共情” ,这要求博物馆探索更具沉浸感的传播方式。沉浸式传播通过整合空间设计、数字技术、叙事艺术等元素,构建可感知、可参与、可共鸣的传播场景,使观众从“ 旁观者” 转变为“ 参与者” ,在多感官刺激与情感代入中理解文物故事的深层内涵[1]。当前,博物馆文物故事的沉浸式传播仍面临真实性与艺术性失衡、技术应用与内容表达脱节等问题。深入探索其传播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能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与保护意识,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有力支撑。
2.博物馆文物故事的沉浸式传播的原则
2.1 真实性、艺术性原则
真实性是文物故事传播的生命线,任何沉浸式设计都必须以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为依据,不能脱离史实进行虚构。例如,在传播唐代丝绸之路文物故事时,场景复原需符合唐代服饰、建筑、商贸制度的历史记载,避免出现“ 穿越” 式的错误元素。艺术性则是增强传播感染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美学加工,用音乐烘托历史场景氛围。二者的平衡需遵循“ 艺术服务于真实” 的原则,使观众在美的体验中准确理解历史。
2.2 注重技术赋能原则
数字技术是实现沉浸式传播的重要工具,但不能沦为炫技的手段。技术应用必须与文物故事的内容深度融合,为故事表达服务。内容的深度挖掘是核心,需从文物的材质、工艺、流传经历等细节中提炼故事线索。
2.3 坚持受众体验导向原则
沉浸式传播需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的认知特点与需求差异,设计分层化的体验路径。对于青少年,可增加游戏化互动元素,如通过解谜游戏探索文物故事;对于文化研究者,应提供深度信息接口,如通过数字模型查看文物的微观结构。同时,体验设计需注重“ 适度沉浸” ,避免过度刺激导致观众注意力分散,始终以“ 理解故事、引发思考” 为导向,实现从感官体验到精神共鸣的升华。
3 博物馆文物故事的沉浸式传播具体措施
3.1 重构空间场景的叙事化
物理空间的场景化改造是实现沉浸式传播的基础。博物馆可根据文物故事的历史背景,对展厅进行主题化设计,通过建筑风格、道具布置、环境音效等元素,构建与故事语境相符的空间场域。虚拟空间的拓展为宏大叙事提供了可能。利用VR 技术构建文物故事发生的历史场景,让观众“ 置身” 其中进行探索。这种虚实交织的方式,既保留了文物实物的质感冲击,又通过虚拟信息补充了故事的背景细节,使传播更具层次感[2]。
3.2 协同融合多感官媒介
视觉符号的动态化呈现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首要环节。通过数字投影、动态图像等技术,使静态文物“ 活” 起来,展现其背后的故事脉络。视觉设计需注重色彩、光影与构图的协调,使动态元素与文物本身的视觉特征相呼应,避免喧宾夺主。听觉元素的情境化构建能增强场景的真实感与情感感染力。根据文物故事的时代背景与场景需求,还原相应的环境音、人物对话、礼仪音乐等声音元素,形成多维度的听觉场域。声音设计需与视觉场景相匹配,通过音量、音色、节奏的变化,强化不同场景的情感基调,如庄重场景采用低沉舒缓的音效,生活场景采用明快活泼的声音元素,引导观众的情绪共鸣。触觉与嗅觉的补充能进一步强化沉浸体验。对于适宜触摸的文物复制品,可设计“ 触觉互动” 环节,通过材质还原与压力感应技术,让观众感知文物的表面肌理与形态特征,同时配合语音解说传递相关信息。嗅觉元素的运用需谨慎适度,通过还原与文物相关的环境气味,如古代器物的材质气味、特定场景的环境气息等,从嗅觉维度丰富观众的感官体验,增强场景的真实感。
3.3 叙事视角的创新性转换
第一人称叙事能强化观众的代入感,通过角色扮演、虚拟化身等方式,让观众从文物相关人物的视角体验故事。这种视角转换可使观众“ 亲历”文物的制作、使用或流传过程,从“ 参与者” 的角度理解文物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叙事内容需贴合人物的身份特征与时代背景,语言风格、行为逻辑需符合历史语境,避免现代视角的错位与失真。多视角叙事能展现文物故事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引导观众进行辩证思考。围绕一件文物,从不同身份、不同时代的视角展开叙事,如制作者的工艺视角、使用者的功能视角、研究者的学术视角等,呈现文物在不同语境下的多重意义。多视角的碰撞能打破单一叙事的局限,帮助观众形成对文物故事的立体认知,培养批判性思维。互动叙事赋予观众选择权,使其成为故事的“ 共创者” 。通过分支剧情、决策互动等设计,让观众的选择影响故事的发展路径,在互动中深化对文物故事的理解。互动节点的设置需基于文物的关键信息与历史逻辑,确保观众的选择既能体现自主性,又不偏离故事的核心内涵,实现“ 自主探索” 与“ 知识传递” 的有机统一。
3.4 受众参与的深度化设计
游戏化互动能激发受众对文物故事的探索兴趣,通过任务设置、关卡挑战等形式,将文物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游戏目标。游戏化设计需把握“ 教育性” 与“ 娱乐性” 的平衡,确保游戏任务服务于知识传递,避免沦为单纯的娱乐工具。专题工作坊为深度爱好者提供近距离探索文物故事的机会,围绕特定文物或主题,开展体验式、研究性的互动活动。通过模拟文物制作、修复等过程,让参与者深入了解文物的工艺特征与保护理念;通过专题研讨与文献解读,引导参与者挖掘文物故事的深层内涵。工作坊需配备专业指导人员,确保活动的专业性与安全性,同时鼓励参与者分享见解,形成知识共创的氛围。线上线下联动能拓展传播的时空范围,形成持续影响。线上可开展文物故事的数字征集、二次创作等活动,鼓励公众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表达对文物故事的理解;线下可举办成果展、分享会,将线上创作转化为实体展示,实现“ 虚拟—现实” 的闭环传播。这种联动模式能打破博物馆的物理边界,使文物故事在更广泛的群体中传播,形成“ 博物馆—公众” 的共创生态[3]。
结束语
博物馆文物故事的沉浸式传播是技术赋能与文化创新的结合,其核心在于通过空间重构、媒介融合、叙事创新、受众参与等路径,构建“ 感官可感、情感可触、思想可达” 的传播场域。在这一过程中,需始终坚守真实性原则,以内容为核心,以受众为导向,平衡技术应用与艺术表达。通过沉浸式传播,能够促使博物馆获得更好的发展,激发民众对文化的热爱与思考,这也是博物馆在新时代履行文化传承使命的核心要义。
参考文献
[1] 翟 晶 晶 . 博 物 馆 文 物 故 事 的 沉 浸 式 传 播 路 径 [J]. 明 日 风尚,2024,(18):158-160.
[2] 罗欢欢, 张莉. 博物馆文物故事的沉浸式传播路径[J]. 新闻潮,2024,(06):40-42.
[3]王宇.融媒体赋能博物馆传播[J].现代视听,2019,(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