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参与式教学模式下构建难点及突破
吕红梅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第一中学 678700
高中生物教学正逐步从知识传授模式转向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力提升,采用开放性、互动性、实践性的学习环境,实施参与式教学模式,为学生赋予了深入生命科学探究的内在动力。该模式与生物学科对观察、实验及思维结合的重视程度高度契合,该模式对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的增进具有积极意义,对构建路径进行深入挖掘,助力生物课堂完成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的根本性过渡。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参与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核心,是现代教学有效方法之一,构建开放、互动、实践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来。此模式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思维投入及行为投入,着重运用协作探索、问题解答及任务导向等手段,唤起学习动力,增进知识吸收与迁移,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生命现象及科学知识的掌握,特别强调提升学生的科学思考、实验技能和公共意识,进而推动教学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的转变,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成效。我们学校的智慧课堂模式(课前回顾-揭示目标-自学指导-小组互助-小组汇报-教师点拨-当堂训练-课后反思)就是参与式教学的集中体现。在此模式中老师先提出有针对性的概括性高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梳理课本、找答案,之后在小组中与同学讨论分享,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小组汇报环节汇报给老师,老师做点拨和补充,再通过当堂检测来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该模式对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语言表达能力均有较大帮助。
二、高中生物参与式教学模式下构建难点及突破(一)内容抽象转化难,情境任务驱动破局
高中生物学科中存在大量抽象概念与微观过程,如细胞代谢、遗传信息传递、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等,这些内容往往超出学生的直接感知经验,成为参与式教学实施中的首要难点。若仅依靠传统讲授,学生难以形成深刻理解,更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依托情境任务驱动策略,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操作、可体验的学习活动。例如,在讲授“细胞呼吸”时,教师可设计“探究剧烈运动后肌肉酸胀的原因”这一生活化情境,提出“细胞在缺氧条件下如何产生能量?”“ATP 与乳酸之间存在怎样的转化关系?”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模拟实验方案设计、角色扮演物质变化过程等方式逐步构建知识体系。在“光合作用”单元中,教师可设置“设计一个微型生态系统”的长期任务,通过提问“如何保障系统中碳与氧的平衡?”“光强与产物合成有何关联?”引导学生从系统运行的角度理解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协调关系。将抽象原理融入具象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中主动调用知识、整合思维,从而实现知识的情境化建构与深层理解,有效破解因内容抽象导致的参与障碍。
(二)学生参与差异大,分层协作策略破局
高中生物课堂中学生认知基础、思维水平和兴趣倾向存在显著差异,容易导致参与式教学中出现部分学生主导而其他学生边缘化的现象,直接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为应对这一现实难点,教师可采用分层协作的教学策略,通过差异化任务设计和动态分组机制实现全员有效参与。例如在“孟德尔遗传定律”教学中,教师可围绕“分析豌豆杂交实验结果”这一核心任务,设计层次递进的问题链:面向基础薄弱学生提出“如何根据子代性状比例判断显隐性关系?”的巩固基础的问题;针对能力中等学生设置“尝试用遗传图解解释实验现象”的应用性问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提出“若存在不完全显性,预期结果会有何变化?”的拓展挑战。教师还可提供可选的支持资源,如遗传计算辅助表或微观机制动画,帮助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在此基础上,将不同特质的学生混合编组,明确组内分工规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协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切入点。教师通过巡视指导,适时抛出“如何验证你的推测?”“不同观点间如何达成共识?”等促进深度思考的问题,引导小组内部形成互助机制,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集体协作中获得成就感和参与感,教师需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和困惑点,提供个别化点拨与鼓励,使支持更具针对性。从而缩小参与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融入。
(三)教学效果维持难,项目成果激励破局
高中生物参与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常面临学生学习动力难以持续的问题,课堂活跃度往往随着教学进程推进而逐渐衰减,这使得深度学习与长期效果保障成为显著难点。教师可依托项目式学习框架,通过设计具有显性成果输出的长周期任务,以成果激励维持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投入。例如在“生态系统稳定性”单元,教师可设计“校园微生态缸设计与维护”项目,通过提出“如何选择生物组分构建稳定群落?”“哪些指标可以反映系统的健康状况?”等引导性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数周的观察、测量与记录工作。过程中教师持续通过“监测数据是否支持你的初始设计?”“遇到失衡现象该如何干预?”等问题推动学生应用种群关系、能量流动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引导者与支持者角色,适时提供资源与反馈,帮助学生跨越认知与操作障碍,从而保持探究过程的连贯性与深度。项目最终以实物生态缸、完整的监测报告或公开的成果展示会作为具体产出,使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自身的学习成果和价值体现。将学习过程转化为可见成果的模式,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和持续投入的意愿,使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贯穿于项目始终,从而破解教学效果难以维持的困境。
结束语:
高中生物教学领域中的参与式教学策略实施,需全面应对内容转换、学生差异及效果保持等多样化难题,采用情境构建、分层次合作及项目实施等方法,极大地促进课堂参与与教学实效,教育实践深入,创新不断涌现。未来,参与式教学模式将更有力地推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扎根,助力高中生物教学迈向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3] 张贵明.参与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盐化工,2023,(05):143-145.
[4] 罗凌峰.参与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23,(03):106-108.
[5] 刘惠兰.参与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资讯,2020,(02):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