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厂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及改进措施
陶红敏 徐华
凌源钢铁集团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辽宁省凌源市 122500
引言
钢铁制造流程的连续化特性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提出严苛的可靠性要求,从原料处理到轧制成型的全流程中,控制系统需同步协调数千个I/O 节 的 系统 体现在 件选型的工业级标准、软件算法的容错设计以及网络通信的确定性延时控 个维度。 能预 维护技术的引入,为系统可靠性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1 钢厂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靠性
1.1 系统架构冗余设计原则
钢厂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应采用多层次冗余架构确保运行可靠性。关键控制节点配置双机热备系统,主从设备实时同步数据并具备自动切换功能。网络通信采用环形拓扑结构,单点故障不影响整体通信连续性。重要I/O 模块配备冗余电源输入,避免电源故障导致控制失效。控制器与执行机构之间建立硬接线备份通道,在通信中断时仍能保持基本控制功能。数据服务器实施异地容灾备份,确保生产数据安全可恢复。系统设计需预留足够的扩展接口,便于后期增补冗余模块。
1.2 故障安全导向原则
系统设计需遵循故障安全的基本准则。控制逻辑中设置多重互锁条件,异常状态下自动触发安全停机。关键传感器信号进行合理性校验,滤除异常跳变干扰。执行机构默认状态设为安全位置,失电时自动复位至安全态。控制系统设置分级报警机制,区分预警、报警和紧急停机信号。建立心跳检测机制,实时监控各子系统运行状态。重要控制命令采用"执行-反馈"双确认机制,避免误动作发生。故障信息记录详细事件日志,包含时间戳和关联参数快照。
2 钢厂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靠性现状分析
2.1 系统硬件可靠性影响
电子元器件长期工作在高温环境下会出现性能衰退,导致信号采集精度下降。连接端子因振动产生松动,造成信号传输中断或接触不良。工业计算机散热不良引发处理器降频运行,影响控制指令的实时响应。继电器触点氧化导致接触电阻增大,执行机构动作不到位。电缆绝缘层老化引起信号串扰,模拟量采集值出现漂移。电源模块滤波电容失效造成电压波动,数字电路出现逻辑错误。I/O 模块通道损坏使部分检测信号丢失,工艺参数监控出现盲区。
2.2 软件运行可靠性评估影响
程序逻辑缺陷导致控制算法输出异常,工艺参数偏离设定范围。任务调度机制不合理引发资源竞争,关键控制周期得不到保证。内存管理不当造成程序跑飞,需人工重启恢复运行。通讯协议实现不完善产生数据包丢失,上下游系统数据不同步。异常处理模块设计不健全,次要故障引发系统级崩溃。人机界面刷新机制存在缺陷,操作反馈延迟误导人员判断。数据库索引优化不足,历史查询操作阻塞实时控制。冗余切换逻辑验证不充分,主备系统切换失败。软件版本管理混乱,现场运行程序与设计文档不符。
2.3 人为操作对可靠性的影响
未经培训的人员误触 HMI 控制按钮,引发设备异常启停。维护作业后未恢复安全联锁,导致保护功能失效。参数修改未执行确认流程,工艺控制偏离设计要求。交接班记录不完整,异常状态未能及时传递。强制跳过报警信号继续运行,掩盖潜在设备故障。私自更改网络配置,破坏系统通讯拓扑结构。使用非授权移动存储设备,引入病毒或恶意程序。未按规定周期进行预防性维护,小缺陷累积成大故障。
3 提升钢厂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靠性的改进措施
3.1 硬件设备升级与维护措施
厂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硬件应实施全面升级与标准化维护流程。核心控制器采用工业级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配备双 CPU 热备架构确保连续运行。关键信号采集通道升级为隔离型变送器,消除接地环路干扰。网络设备更换为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支持环网冗余和快速自愈。现场仪表选用本安型防爆设备,适应高温高湿环境。建立预防性维护制度,制定详细的设备点检路线图和标准操作程序。配置在线状态监测装置,实时采集关键设备运行参数。完善备品备件管理体系,保持合理库存并实施寿命周期管理。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故障部件支持在线更换不影响系统运行。建立设备健康档案,完整记录安装调试、维护保养和故障处理全过程。定期开展红外热成像检测,及时发现过热隐患。
3.2 软件优化与安全保障措施
控制系统软件需进行系统化重构和功能强化。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将实时控制、数据采集和人机界面分离部署。控制算法增加模糊PID 调节功能,提升复杂工况下的控制精度。建立软件版本管理制度,严格管控程序修改和发布流程。开发智能诊断模块,实现故障自检测和根源分析功能。完善数据校验机制,对关键参数实施三重冗余校验。增加操作二次确认功能,防止误触导致的异常操作。构建权限矩阵管理体系,实现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的精细管控。部署工业防火墙,隔离办公网与生产控制网络。开发标准化接口服务,规范第三方系统接入流程。建立软件测试验证环境,所有修改须通过完整测试方可上线。实施定期数据备份策略,核心数据采用异地双备份存储。
3.3 抗干扰技术应用措施
动力电缆与控制电缆分层敷设,保持规范要求的平行间距 模拟量信号传输采用电流型变送器,信号电缆实施全程屏蔽接地。关键数字量 。控制柜内强弱电分区布置,敏感设备加装金属隔离罩。通讯总线 现场设备接地系统改造为等电位接地网,降低地电势差。配电系统 影响。在变频器输出侧安装du/dt滤波器,抑制高频谐波干扰。控制室建设 理,门窗采用电磁屏蔽材料。通讯协议增强容错机制,关键数据包实施重传校验。电缆桥架设置分段跨接,确保屏蔽层电气连续性。
3.4 人员培训与管理强化措施
制定分级培训大纲,新员工须完成基础安全知识和岗位操作认证。开展每月技术专题培训,重点讲解系统原理和典型故障处理方法。建立仿真培训平台,模拟各类异常工况下的处置流程。实施师徒制培养模式,新进人员需通过跟班实习考核。编制标准化操作手册,规范日常操作和维护作业流程。建立岗位能力矩阵,明确各职级需掌握的知识技能要求。推行交接班标准化管理,重点交接设备状态和未完成事项。开展季度技能比武活动,营造技术钻研氛围。建立操作失误分析制度,典型案例纳入培训教材。实施绩效考核机制,将规范操作与安全生产指标挂钩。组建专业技术小组,负责系统优化和疑难问题攻关。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升异常状况处置能力。
结束语
钢厂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靠性的提升是持续优化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硬件配置、软件设计、网络架构等多维度协同改进。建立完善的预防性维护体系和故障快速响应机制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为钢铁企业智能制造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维涛,陈国伟,杜晓东.钢铁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分析[J].新疆钢铁,2025,(01):93-95.
[2]周炳.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特点与运用[J].冶金与材料,2024,44(07):139-141.
[3]郝雅哲.PLC 在钢铁冶金企业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冶金信息导刊,2024,61(03):15-18.
[4]郝雅哲.钢铁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究分析[J].冶金信息导刊,2024,61(02):50-53+3.
[5]熊波.钢铁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4,14(01):28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