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楼宇门禁系统的人脸识别与优化
郑贤明
四川恒创开源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614600
引言:智能楼宇门禁系统因其便利性、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势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人脸识别、传感器等先进技术的引入,更是丰富了门禁系统功能。为进一步发挥人脸识别优势,对其加以优化设计,在真实应用中完善人脸识别功能。
1 智能楼宇门禁系统
智能楼宇门禁系统是智慧建筑的子系统,在现代化建筑安全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能实现对楼宇人员出入的精准管控,避免物品丢失、减少意外事故,同时利用门禁系统的数据采集、分析功能为楼宇稳定运营提供决策支持,为楼宇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传统身份验证机制,IC 卡存在复制、丢失风险,且静态密码可能会暴力破解、随意窥视,公共场所也可能出现传染病交叉感染风险,而人脸识别技术能完美解决以上问题,主要表现在:采用完全非接触式识别模式,用户进入识别区域即可验证自我身份,畅通无阻;识别过程快速、准确、高效,支持活体检测,避免出现照片欺骗;能与访问管理系统、考勤系统等无缝对接,提升了通行效率。人脸识别的各种特性让其逐步成为智能楼宇门禁系统中最实用、应用最为广泛的先进技术[1]。
2 智能楼宇门禁系统的人脸识别
2.1 图像采集
(1)智能感知层配置。一是在建筑主入口、电梯厅、中控室周边、屋顶平台、设备机房入口、走廊交叉口、消防通道、地下车库出入口、员工通道等重要安防点部署高清双目摄像头,实现可见光、红外双光谱成像,支持 0.5~ 5m 半径范围内的动态聚焦,精准识别人脸、行为特征等数据信息;摄像头选择宽动态范围传感器,保证摄像头在阴天、暴雨、逆光等复杂天气状况下的成像质量。二是系统集成 60GHz 毫米波雷达阵列,依据多普勒效应追踪人体移动轨迹,在检测到异常人物活动时,对其特殊标记,联动PTZ 云台摄像机平滑追踪,并通过智能算法进行多目标优先级判定,确定持续跟踪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雷达探测半径15m,覆盖角度 120∘ ,弥补视觉盲区[2]。
(2)数据获取机制。一是通过双通道同步采集机制,同步获取200 万像素静态帧、1080P@30fps 的高清视频流,提升关键帧清晰度,保持监测 流畅。 是基于国际标准ONVIF 协议,进行各类设备互联,将视频画面、GPS 地理坐标、时间戳等多模态影像数据 直接输入楼宇安防管理中心,支持人物定位、事件溯源分析等。三是布置硬件级时间同步系统,对齐各个传感器数据,为人物行为分析提供稳定、时序一致的输入源。
2.2 图像预处理
(1)环境自适应处理。一是光照优化,引入对比度受限自适应直方图均衡算法,利用局部对比度增强、分块处理等技术,解决强阴影、逆光等复杂光照引发的图像质量降低问题,拓展数据动态采集范围,保证能清晰捕捉人脸区域细节。二是智能裁切,通过YOLOv8 目标检测模型,进行高精度的感兴趣区域定位,识别人脸关键点,裁切到标准比例,再结合置信度阈值严格筛选,确保检测到的人脸区域经过裁剪后仍能保留完整的五官结构,不会缺失关键特征,支持后续数据分析[3]。
(2)标准化处理流程。一是灰度转换,实现彩色图像到8 位灰度图的转换,规避色度干扰,保留核心亮度信息。二是中值滤波去噪,布置 5×5 像素窗口,规避椒盐噪声,保留边缘锐度。三是仿射变换归一化,以特征点配准校正姿态偏差,控制旋转/平移误差 <0.5 像素,确保所有的图像统一输出分辨率。四是直方图均衡化,扩展动态对比度,增强目标人物面部特征可见性。五是Unsharp Mask 锐化,通过 3×3 拉普拉斯核增强面部纹理细节,避免识别错误。
2.3 人脸特征提取
(1)提取算法架构。一是灵活应用 ArcFace 损失函数训练的ResNet101 模型,按照深度残差网络架构方式,以ArcFace 损失函数调整、优化人脸识别特征空间中的类间分离度,提高人脸识别功能的判别精准度。二是输出512 维特征向量,覆盖 128 个关键点坐标,由全连接层生成特征向量,前384 维是人脸全局特征,后128 维是目标人物人脸关键点对应的三维坐标信息,其中 x,y,z 各占 32 维,支持面部全局几何特征、纹理特征的联合编码。
(2)性能优化。一是推理加速,通过NVIDIA TensorRT 框架对人脸识别模型深度优化,再以FP16 半精度计算模式支持硬件级加速,提升推理速度。二是存储压缩,汇总面部全局 512 维特征向量,按照32 位浮点数量化处理,在面部特征识别精度不受损的基础上,压缩存储空间[4]。
2.4 身份识别
(1)多级验证。一是身份初筛,连通公安系统,引入基于 Faiss 的高效向量相似度检索技术,预构建面部特征向量数据库,进行大规模人脸特征数据的持续、实时比对与筛选。二是身份复核,引入动态活体检测系统,利用智能视觉算法分析目标人物生物特征,包括:自然眨眼频率检测,排除视频、照片攻击;面部微表情分析,识别、标注面部肌肉自然运动轨迹;三维面部轮廓检验,支持平面面具攻击防御。
(2)系统集成方案。一是实时通信模块,部署门禁控制器、轻量级MQTT 协议,发挥联动作用,形成双向通信通道,保障QoS1 消息稳定、高效传输,控制指令传输延迟 是智能安防联动系统,身份验证异常处理,在智能楼宇门禁系统检测到连续 3 次认证失败并有坚持重复验证的行为,以加密通道向物业安保部门发送告警信息,包括抓拍图像、时间戳、事件位置等,提醒安保人 控或者直接到现场查验。黑名单拦截,利用动态人脸特征比对机制,识别警方或者智能楼宇门禁系统列入的黑名单人员,触发声光报警装置,自动锁定关联出入口通道,降低损失[5]。
3 智能楼宇门禁系统的人脸识别优化设计对策
3.1 人脸检测优化设计
为降低人脸识别时的背景与复杂环境影响,提高识别准确度,智能楼宇门禁系统在视频流中检测人脸,支持后续人脸识别。
(1)检测准备。一是在人脸识别程序中嵌入 Adaboost 算法,支持人脸实时监测,突出计算复杂度低、支持多尺度人脸检测、对光照变化鲁棒性强等优势。二是OpenCV 硬件加速,在模型加载时,利用OpenCV 硬件提供的接口调用预训练的人脸检测模型,再基于Haar 特征训练,用于真实场景中的人脸检测。
(2)加速技术实现。通过 OpenCV 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块,实现硬件加速,提升检测效能,并按照 CUDA并行计算架构方式,将人脸特征图像处理任务交予GPU 核心执行。在硬件适配时还需注意:该加速方案契合边缘计算设备,能显著提升人脸检测精度、图像处理速度,兼顾实时视频分析需求,但在部署到智能楼宇门禁环境中时,需保证:按照固定规范安装OpenCV、CUDA 驱动的 GPU 支持模块;结合人脸识别区域、距离、目标设备等因素灵活设置图像输入分辨率;正确设置 DNN 推理参数,平衡图像处理速度、精度[6]。
3.2 防照片欺诈行为优化设计
照片攻击在智能楼宇门禁系统身份欺诈事件中已经屡见不鲜,进行防照片欺诈行为优化设计,采取眨眼检测方式,根据人的眼睛在一段时间内有睁开、闭合的行为表现,识别目标是真实访客还是照片。
(1)数据库构建。数据库中包括两种样本形式,一种是正样本,包括1000 张标准的人脸睁眼照片,覆盖各类真实场景条件,包括:不同拍摄角度,正面、侧面 (30∘ 60∘ 、90°);不同光照强度,弱光、强光、自然光;不同人种,黄种人、黑人、白人、 棕色人种等,保证模型泛化能力。二是负样本,包括1000 张非标准的人脸睁眼照片,主要是:不同闭合程度的常规闭眼,如全闭眼、半闭眼等;佩戴眼镜,有色镜片、反光镜片等;眼部遮挡,手部遮挡、刘海遮挡、景物遮挡等,标注各种极端样本,如故意遮挡摄像头、强眯眼等,增强鲁棒性[7]。
(2)分类器训练参数。基于数据库、防照片欺诈行为识别模型,进行分类器训练,学习训练数据中的特征与标签之间的映射关系,构建准确预测新数据标签的模型,具体分类器参数,如表 1 所示。
表 1 分类器训练参数表

(3)活体验证流程。一是指令式交互,智能楼宇门禁系统语音发出“请眨眼”指令,用户必须在限定时间内作出配合,为降低用户操作门槛,模拟现实对话场景,尽量简化操作流程;语音指令,按照中性化语调发出,减少因机械感造成的心理抵触。二是时序检测,要求被检测人员在5s 内连续3 次眨眼,控制每次眨眼间隔在 1~ 3s 之间,避免被检测人员用视频、招聘等欺骗门禁系统,并适应各年龄段群体的生理反应速度。三是多帧验证,利用≥30fps 高清摄像头捕捉检测区域内人物的行为特征,包括 1 帧闭眼状态、2 帧睁眼状态的图像序列,确保采集的图像虹膜纹理清晰、睑缘闭合度 >90% ,同时以滑动窗口算法检测目标人物动作连贯性,结合微表情肌肉运动轨迹检测结果,判断是否为面具攻击。
3.3 基于LBP 与PCA 结合的人脸识别优化设计
LBP 即局部二值模式,用于描述人物面部特征图像纹理特征,并在人脸识别、纹理分割、纹理分类等方面发挥作用,突出分类能力强、灰度不变性的优势,PCA 即主成分分析技术,能将多个面部识别图像数据信息简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提升计算效率。
(1)训练阶段。采集人脸图像,构建人脸图像集,进行图像集训练,获取人脸数据库,每个人包括 15 张不同角度、视线、条件下的人脸图像。在图像数据训练时,加载图像程序需依托样本存放路径,访问图像编号与基本信息,再将样本名称、路径分类存放在文件“train”中。通过分块 LBP 算子描述每张人脸图像,获取更高维的表示;利用PCA 算法进行图像降维处理,得出特征脸、平均脸空间,将训练后的人脸数据再转存到文件“xml”中,支持后续人脸精准识别。
(2)识别阶段。人脸检测模块实时检测视频中每一帧人脸图像,随机保存三张清晰图像,输入人脸识别模块;创建txt 文件,保存三张情绪图像存放路径,智能楼宇门禁系统在人脸识别时结合txt 文件中图像存放路径加载图像信息。将待识别人脸图像加载输送到图像数组,加载“xml”文件,再通过LBP 算子描述待识别人脸特征,计算其LBP 特征向量,投影到特征脸空间,查找与待识别人脸最接近的人脸图像,若与文件“train”中样本的相似度>预设阈值0.85,识别成功,在成功识别2 张或者3 张图像时,打开门禁系统。
结语:综上,文章就智能楼宇门禁系统的人脸识别与优化展开了深入探究,以上提出的各类观点、对策是基于文献、研究与创新性应用,具备较高可行性,发挥了人脸识别的更好作用,提升了门禁系统安全性,规避了很多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吴立军,宁睿,侯德华,等.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门禁系统设计[J].河南科技,2021,40(26):19-21.
[2]王丽君,路一平.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智能图书馆门禁系统研究[J].信息与电脑,2023,35(1):159-161.
[3]李博.基于嵌入式人脸识别的高校图书馆智能门禁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21,44(4):49-53
[4]冯政寿.基于人脸识别的新型社区智能门禁解决方案[J].物联网技术,2025,15(3):136-138
[5]杨琪敏,刘东丽.基于人脸识别等技术的智能门禁系统应用与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24,8(5):158-161.
[6]朱皓然,王少杰,王涛.基于Dlib 的重要场所智能门禁系统人脸识别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5,27(7):41-43.
[7]吴润强,崔景程,黄洵桢,等.基于 MindSpore 的人脸门禁系统设计[J].大学物理实验,2025,38(3):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