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利平台中无人机巡检数据处理与隐患识别技术研究
刘洪磊
身份证号:130921199203155418
一、引言
水利设施是保障国家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传统的水利设施巡检方式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安全风险大等问题,难以满足智慧水利建设对实时性、精准性的要求。无人机巡检技术具有机动性强、覆盖范围广、成本低、不受地形限制等优势,能够快速获取水利设施的高清影像和空间数据,为水利设施监测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如何高效处理无人机巡检获取的海量数据,并准确识别其中的安全隐患,成为智慧水利平台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因此,开展智慧水利平台中无人机巡检数据处理与隐患识别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无人机巡检在水利领域的应用优势
2.1 高效性与灵活性
无人机可快速抵达水利设施现场,不受地形和交通条件限制,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区域的巡检任务。相比传统人工巡检,大大提高了巡检效率,尤其适用于偏远山区、地形复杂区域的水利设施监测 。同时,无人机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飞行高度、速度和路线,对重点区域进行精细化巡检。
2.2 安全性高
在对高风险区域(如大坝、险工险段等)进行巡检时,无人机能够避免巡检人员直接暴露在危险环境中,降低了人员伤亡风险。通过远程操控无人机,可实现对水利设施的全方位、多角度监测,获取准确的现场信息。
2.3 数据获取全面
无人机搭载的高清相机、多光谱相机、激光雷达等设备,能够获取水利设施的高清影像、地形地貌数据、植被覆盖信息等多源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从不同维度反映水利设施的运行状态,为隐患识别和分析提供丰富的信息基础。
三、无人机巡检数据处理流程
3.1 数据采集
根据水利设施的特点和巡检需求,选择合适的无人机型号和传感器设备。在巡检前,制定详细的飞行计划,确定飞行路线、高度、速度、拍摄角度等参数。飞行过程中,无人机按照预设计划进行数据采集,获取水利设施的图像、视频、点云等数据。例如,对于大坝巡检,可使用搭载激光雷达的无人机获取大坝的三维点云数据,用于分析大坝的形变情况。
3.2 数据传输
数据采集完成后,通过无线传输或存储卡等方式将数据传输至智慧水利平台。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巡检任务,可采用 4G/5G 无线通信技术,将数据实时传输至平台;对于数据量较大的任务,可使用存储卡将数据带回后再导入平台。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需采取加密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3 数据预处理
对传输至智慧水利平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格式转换、图像去噪、视频剪辑等。将不同格式的数据统一转换为平台可识别的格式;利用滤波算法去除图像中的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对视频进行剪辑,提取关键帧,减少数据量,提高后续处理效率。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字图像处理等技术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与分析。通过 GIS 技术将无人机采集的数据与水利设施的空间信息进行融合,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和空间分析;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增强、分割、特征提取等操作,为隐患识别提供基础。例如,通过图像分割技术将水利设施的不同部分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便于后续对各部分进行详细分析。
四、基于人工智能的隐患识别技术
4.1 图像识别技术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是目前无人机巡检数据隐患识别的主要方法之一。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等深度学习模型,对大量标注的水利设施隐患图像进行训练,使模型学习到隐患的特征。在实际应用中,将无人机采集的图像输入训练好的模型,模型能够自动识别图像中的裂缝、渗漏、滑坡等安全隐患,并输出隐患的位置、类型和严重程度等信息。例如,通过训练好的 CNN 模型可以准确识别大坝表面的裂缝,为及时采取加固措施提供依据。
4.2 视频分析技术
对于无人机采集的视频数据,采用视频分析技术进行隐患识别。通过目标检测算法,实时检测视频中的运动目标和异常情况;利用视频序列分析技术,对水利设施的运行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如监测河道水流情况、水库水位变化等。当检测到异常情况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息,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4.3 多源数据融合分析
为提高隐患识别的准确性,将无人机采集的图像、视频数据与其他监测数据(如水位监测数据、气象数据等)进行融合分析。利用数据融合算法,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水利设施运行状态的影响,更全面地识别安全隐患。例如,结合水位监测数据和无人机拍摄的水库周边影像数据,分析水库水位变化对周边山体稳定性的影响,提前发现滑坡等隐患。
五、实际案例分析
5.1 案例概况
某大型水库采用无人机巡检技术对大坝、溢洪道等水利设施进行监测,并将巡检数据接入智慧水利平台。该水库所在地区地形复杂,传统巡检方式效率低、难度大。
5.2 技术应用
在数据采集阶段,使用搭载高清相机和激光雷达的无人机,按照预定航线对水库水利设施进行巡检。采集的数据通过 4G 网络实时传输至智慧水利平台。平台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利用深度学习图像识别模型对大坝表面进行裂缝检测,通过视频分析技术监测溢洪道水流情况。同时,将无人机巡检数据与水库的水位、渗流等监测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全面评估水利设施的运行状态。
5.3 应用效果
通过无人机巡检数据处理与隐患识别技术的应用,该水库能够及时发现大坝表面的细微裂缝和溢洪道的杂物堆积等安全隐患,隐患识别准确率达到 90% 以上。相比传统巡检方式,巡检效率提高了 60% ,有效保障了水库的安全运行,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
六、结论
智慧水利平台中无人机巡检数据处理与隐患识别技术的应用,为水利设施监测提供了高效、精准的技术手段。通过完善的数据处理流程和先进的人工智能隐患识别技术,能够充分发挥无人机巡检的优势,及时发现水利设施的安全隐患。在实际应用中,该技术已取得显著效果,但仍需不断优化和完善,如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加强多源数据融合的深度等。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机巡检数据处理与隐患识别技术将在智慧水利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杨晓红,徐安,汪洋.水利工程混凝土裂缝无人机巡检系统设计与裂缝识别[C]//中国水利学会,西安理工大学.2024 中国水利学术大会论文集(第六分 册 ) . 水 利 部 长 江 水 利 委 员 会 河 湖 保 护 与 建 设 运 行 安 全 中心;,2024:191-196.DOI:10.26914/c.cnkihy.2024.070183.
[2]杨磊.利用无人机技术进行水利工程巡检的有效性分析[J].水上安全,2024,(21):13-15.
[3]邹彬,陈金颖,李斌,等.互联网 + 无人机在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巡检的应用与研究[C]//河海大学.2018(第六届)中国水利信息化技术论坛论文集. 华东宜兴抽水蓄能有限公司; 深圳市科比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2018:13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