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语言文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周卉君
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市 830000
引言:《中华文化概论》作为系统阐述中国文化精髓的经典教材,其“文化传承与情感培育”的双重使命与语言文学教学目标高度契合。然而,当前语言文学教学存在“重知识轻情感”的倾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语言层面,缺乏对文化情感的深层体悟。本文以《中华文化概论》为实践框架,探索情感教育的实施路径,旨在重构语言文学课堂的人文价值。
一、情感教育在语言文学课堂的核心价值(一)文化认同建构:情感是文化传承的“精神纽带
《中华文化概论》开篇即强调:“文化认同的本质是情感的认同——个体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源于对文化情感的感知与接纳”。书中将中华文化的“情感传承”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符号情感”;二是“仪式情感”;三是“精神情感”。这三个层次恰好对应语言文学课堂的情感教育维度。例如,在讲解《诗经·采薇》时,结合书中“真情之歌”的定位,引导学生体会“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中蕴含的家国情 怀与生命哲思,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研究数据显示,采用这种“三层情感解读法”的班级,学生对“中华文化连续性”的认同度较传统教学提升 27% 。
(二) 审美能力提升:情感是审美体验的“核心媒介”
《中华文化概论》专章论述“中国文学的审美特质”,提出“审美即情感的体验与升华”——中国文学的审美价值,不在于形式技巧的堆砌,而在于“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境建构”的观点。在唐诗教学中,可依托书中的“意境说”设计情感教学。在唐诗教学中,可借鉴书中对边塞诗“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境分析,通过配乐朗诵、意象绘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情感张力与艺术美感。实验数据显示,采用“情感—审美”联动教学的班级,学生在“文学意境理解”测试中的得分平均提高12 分,且能更准确地描述文本的情感基调。
(三) 价值观塑造:情感是伦理内化的“”心理基础“”
《中华文化概论》强调“文学即人学,人学即情学”— —中国文学始终以“情感”为桥梁传递伦理价值观,如“仁”的慈爱、“义”的坚守、“信”的真诚,均通过人物情感、情节冲突得以体现。书中以《论语》为例,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准则,是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情感传递的。这种“情感承载伦理”的理论,为语言文学课堂的价值观教育提供了路径指引——价值观的内化,需以情感共鸣为前提。调查显示,参与此类“情感—伦理”讨论的学生,其“责任意识”“抗挫折能力”等价值观指标得分较传统教学提升 23% ,且能更清晰地将文学情感与现实行为关联。
二、《中华文化概论》视域下的情感教育实
(一)沉浸式教学情境的“双重还原”
《中华文化概论》指出“文化情感的感知需还原双重语境:历史语境与情感语境”——脱离历史背景的情感解读是片面的,脱离情感体验的历史讲解是枯燥的。这一理论为情境教学提供了方向:情境创设需同时兼顾“历史真实性”与“情感代入感”。在《曹刿论战》教学中,可通过 VR 技术重现长勺之战场景,结合书中“肉食者鄙”的批判内容,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感受曹刿的家国情怀。实验显示,这种“双重还原”的情境教学,使学生对课文的“情感理解深度”提升 35% ,且能准确复述文本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文化体验活动的“仪式化设计”
《中华文化概论》倡导“文化情感的内化需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尤其强调“仪式化活动对情感记忆的强化作用”——传统节日、礼仪、艺术表演等仪式,是文化情感“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化载体。这一理论启示语言文学课堂的活动设计:可组织“诗词大会”“汉服文化节”等活动,结合书中对“礼治精神”的阐释,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情感内涵。调查显示,参与“仪式化”文化活动的学生,其“文化自信指数”提升 22% ,且能主动在生活中践行文本中的情感价值观。
(三)跨学科情感教育的“融合建构”
《中华文化概论》的核心观点之一是“中华文化是整体性的精神体系”——文学与音乐、绘画、历史、哲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承载文化情感。这一理论要求语言文学课堂的情感教育打破学科壁垒,通过跨学科融合,构建“全方位的情感体验场”。在《荷塘月色》教学中,可融合书中对“中和思维”的分析,结合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朱自清的情感变迁。这种跨学科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18% 。
三、情感教育实施中的挑战与应对(一)教师“文化情感素养”不足的挑战
《中华文化概论》指出“教师是文化情感的‘传递者’,其自身的文化理解力与情感表达力,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当前部分教师存在“两缺”问题:一是缺乏对文化理论的深入理解,无法将《中华文化概论》的观点转化为教学设计;二是缺乏情感表达技巧,难以引导学生产生共鸣。
应对策略需围绕“教师素养提升”展开:第一,开展“文化理论研修”——深入研读理论书籍,重点学习“文化情感结构”“意境说”等核心理论;第二,强化“情感表达培训”——通过“情感教学案例模拟”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情感传递能力;第三,建立“教学资源库”——收集基于《中华文化概论》的情感教学案例,供教师参考。数据显示,接受系统培训的教师,其“情感教学实施效果”较之前提升 40% ,学生的课堂情感参与度显著提高。
(二)教学评价“重知识轻情感”的挑战与应对
《中华文化概论》强调“教育评价应‘兼顾知识与人文’,情感教育的效果需通过‘过程性评价’体现”——传统以“知识点考核”为主的评价体系,无法衡量学生的情感认同与文化素养。
应对策略是构建“三维评价体系”:第一,知识维度;第二,情感维度;第三,价值观维度。这一体系与《中华文化概论》“知识—情感—价值观”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新评价体系实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 25% ,且更注重对文本情感的深度理解。
(三)学生“个体情感差异”的挑战与应对
《中华文化概论》倡导“因材施教与文化包容”——不同学生的情感特质、文化背景不同,对情感教育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内向学生可能不愿公开表达情感,外向学生可能过度关注形式而忽视情感深度。
应对策略需采用“分层教学”:第一,对情感内敛的学生,设计“书面表达类活动”,让其通过文字释放情感;第二,对情感外向的学生,设计“舞台展示类活动”,让其在互动中深化情感;第三,建立“个性化辅导机制”——教师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其情感需求,调整教学方式。
结语:
情感教育是语言文学教学的核心生命力,《中华文化概论》为其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范式。通过教材挖掘、情境创设、活动构建等策略,可有效提升课堂的情感深度,实现文化传承与人格塑造的双重目标。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情感教育的长效机制,推动语言文学教学的范式转型。
参考文献: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课程思政” 教学案例(十六)《中国文化概论》[EB/OL].(2021-10-26)[2025-09-02].
[2]光明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感表达[EB/OL].(2024-11-07)[2025-09-02].
[3]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EB/OL]. (2024-09-23)[2025-09-02].
作者简介:周卉君(1995-11),女,汉族,湖北省黄石市,讲师,本科,从事工作中华文化教学与语言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