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中国四大传统佳节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作者

高玲玲

安徽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在全球化背景下,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不仅渴望掌握语言技能,更希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根基,二者在教学中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中国传统节日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是进行文化教学的绝佳题材。

四大传统佳节贯穿一年四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教学周期:春节代表迎新与团圆,清明蕴含慎终与追远,端午彰显爱国与健康,中秋象征丰收与思念。通过这四个节日,学生可以系统地感知中国人对时间、家庭、自然、国家的核心观念。本文旨在构建一个以“CIA 模型”(Cognition 认知, Interaction 互动, Affection 情感)为框架的教学体系,让留学生在知识习得、实践参与和情感共鸣中,实现从“知”到“行”再到“认同”的深化学习过程。

二、 四大佳节的文化内核与教学实践路径

(一)春节:阖家团圆与迎新祈福的文化内涵与实

1. 文化内核:春节是中华文化最集中的展示。其核心在于“阖家团圆”的家族观念、“辞旧迎新”的时间哲学以及“祈福辟邪”的美好愿景。贴春联、发红包、吃年夜饭、祭祖等习俗都围绕这些主题展开。

2. 教学实践路径:

认知层面(Cognition):讲解“年”兽的传说,介绍关键词汇(如:春联、红包、饺子、福字),阐释“福”字倒贴的谐音文化及其背后的祈福心理。

互动层面(Interaction):

语言实践:组织学生编写简易春联、学习拜年祝福语(“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并进行情景对话练习。

手工体验:开展剪纸(窗花、“福”字)、制作简易灯笼等活动。

美食制作:组织学生集体包饺子、煮汤圆,在协作中感受“家”的氛围。

情境模拟:举办班级“新年派对”,模拟发红包(可用巧克力币替代)、互赠祝福的

情感层面(Affection):播放中国春运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讨论“家”在自己文化中的意义,对比中西方团圆节的异同,激发共情。

3. 中外对比视角: 将春节与圣诞节、新年进行对比。虽然都强调家庭团聚和赠送礼物,但春节更侧重于宗族血缘关系的强化(如祭祖、拜年),其仪式感更强,且与农耕文明的节气紧密相连。而圣诞节的宗教色彩更浓,新年则更侧重于个人目标的设定。

(二)清明节:慎终追远与拥抱自然的辩证统一

1. 文化内核: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既是节气,指导农事;又是节日,承载着“慎终追远”的祭祖文化和“踏青游春”的生命欢歌。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哀而不伤”,对生死辩证看待的哲学观。

2. 教学实践路径:

认知层面:讲解清明作为节气和节日的双重身份,介绍寒食节的传说,阐释“祭祖”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是感恩与纪念,而非迷信。

互动层面:

自然体验:组织踏青、郊游、放风筝(古人用以祛除晦气)活动,融入相关诗词教学,如杜牧的《清明》。

美食体验:共同制作和品尝青团,了解应时当令的饮食文化。

文化讨论:以尊重和开放的态度,引导学生分享各自文化中纪念逝者的方式和节日(如墨西哥亡灵节、万圣节),进行跨文化对话。

情感层面: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人对祖先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惜,感悟节日中蕴含的“向死而生”的积极态度。

3. 中外对比视角: 与万圣节(Halloween)对比。万圣节的主题是“狂欢”和“娱乐”,通过装扮鬼怪来消解对死亡和未知的恐惧。而清明节的气氛是“肃穆”和“沉思”,强调对祖先的感恩和缅怀,更富于人文主义色彩。

(三)端午节:爱国精神与健康防疫的古老智慧

1. 文化内核:端午节起源于驱邪避瘟的夏季时令仪式,后因屈原的传说被赋予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挂艾草等习俗,融合了集体主义精神、养生智慧和对历史人物的纪念。

2. 教学实践路径:

认知层面:讲述屈原的故事,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和各项习俗的象征意义(艾草代表驱毒,香囊代表祈福,龙舟代表竞渡精神)。

互动层面:

手工体验:组织学生编五彩绳、制作中药香囊,学习简单的中医药保健知识。

美食体验:一起包粽子,品尝南北甜咸不同风味的粽子,探讨中国的饮食地域文化体育竞技:组织旱地龙舟赛或观看龙舟比赛视频,感受团队协作的激情。

诗词朗诵:学习并朗诵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情感层面:通过屈原的故事,引导学生讨论“爱国”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含义,将节日精神升华。

3. 中外对比视角: 可与感恩节进行部分类比(都有纪念先人的含义),但其核心更接近于将历史纪念(如马丁·路德·金日)与民间保健习俗相结合的模式。端午节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一个历史人物的悲剧与全民性的健康民俗活动完美融合。

(四)中秋节:月圆人圆与诗情画意的情感表达

1. 文化内核:中秋节的核心是“团圆”与“思念”。圆月被视为圆满、和谐的象征,激发人们对家人和故乡的深切情感。赏月、吃月饼、吟诗等活动,充满了诗情画意,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

2. 教学实践路径:

认知层面:讲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阐释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意象(思念、故乡、圆满)。

互动层面:

美食体验:品尝月饼,介绍广式、苏式等不同流派,并可尝试制作简易冰皮月饼。

艺术活动:举办中秋晚会,组织学生赏月、朗诵月亮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学唱中文歌曲(如《月亮代表我的心》)。

故事分享:鼓励学生在月圆之夜分享自己家乡的故事和思念的人,进行语言输出和情感交流。

情感层面:“思念”是人类共通的情感。鼓励学生在此情境下与家人联系,用中文分享见闻,将语言学习与真实情感需求结合,深刻体验“月是故乡明”的文化意境。

3. 中外对比视角: 与西方的感恩节对比。两者都强调家庭团聚和丰收感恩,但中秋节的情感表达更为诗意和含蓄,通过赏月、赋诗等间接方式抒发情感;而感恩节则更直接,通过分享食物和言语表达感谢。月亮在西方文化中多与浪漫、神秘相关联,而非核心的团圆意象。

三、 教学策略与建议

1. 系统性规划:将四大节日教学纳入全年教学计划,形成文化教学主线,循序渐进。

2. 沉浸式体验:创造原汁原味的文化环境,利用多媒体、实物、音乐等营造节日氛围,调动多感官参与。3. 项目式学习(PBL):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节日进行深度研究,并完成报告、演讲或微视频制作,培养探究能力。

4. 技术融合:利用VR/AR 技术虚拟游览节日场景,或利用社交媒体发起话题挑战,增加趣味性和时代感。

5. 尊重与包容:鼓励学生进行中外对比,尊重文化差异,引导其发现文化多样性之美,而非评判优劣。

6. 社区联动:创造条件让留学生走进中国家庭或社区,参与地道的节日庆祝活动,获得最真实的沉浸式体验。

四、 预期教学效果

通过系统化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学,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文化知识增长:学生能够掌握四大节目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内涵;

文化技能提升:学生能够参与至少一项传统节日活动的实践,如包饺子、包粽子、做月饼等;

文化态度转变:学生能够从文化相对主义视角欣赏中国文化,消除原有的文化偏见;

跨文化能力发展:学生能够在中外文化对比中理解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终,这些学习效果将使学生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外友谊的缔造者, 实现文化教学的深层目标。

五、 结语

中国四大传统佳节是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超越简单的风俗介绍,通过精心设计的“认知-互动-情感”三层教学框架,能够引导外国留学生深度参与、切身感悟。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真正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逻辑和价值观,更能促进跨文化共情与认同,使他们成为中国文化真诚的理解者和积极的传播者。通过传统节日这座桥梁,语言学习得以升华,文化对话得以实现,这正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深层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晓琪.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2] 张英.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焦点与视角[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8(0

[3] 周思源. 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9.

[4] 周健. 汉语课堂教学技巧与游戏[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

[5] 周小兵. 对外汉语教学导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6] 周思源. 论中外文化比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9(03): 23-30.

[7]周健. 汉语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8.

[8]周小兵. 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

[9]周思源.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

[10]周健. 汉语课堂教学技巧与游戏[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