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导向型预算拨款制度与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协同发展研究
杨莉 张涵
1南通理工学院 226001;2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215100
一、引言
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承担着培养地方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然而,资源的有限性与高校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的预算拨款制度难以有效激励地方高校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而绩效导向型预算拨款制度以绩效为核心,将拨款与高校的办学成果紧密联系,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地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合理配置资源、保障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研究绩效导向型预算拨款制度与地方高校财务管理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绩效导向型预算拨款制度与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2.1 优化资源配置
绩效导向型预算拨款制度通过设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和指标,引导地方高校将有限的资源向重点发展领域和关键环节倾斜。地方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可以依据这些绩效导向,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将资金分配到最能产生效益的项目和活动中,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闲置,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对于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绩效突出的专业或项目,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2.2 提升办学质量
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拨款制度促使地方高校更加注重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质量。财务管理部门通过对资金的合理安排和有效监督,可以为提升办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例如,合理增加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开展创新性研究,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通过这些措施,推动地方高校整体办学质量的提升。
2.3 增强高校管理效能
绩效导向型预算拨款制度要求地方高校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这与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加强内部控制、规范财务行为的目标相契合。两者的协同发展有助于优化高校内部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增强高校的整体管理效能。例如,通过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对各部门和各项目的绩效进行评估和考核,促使各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协作,从而推动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绩效导向型预算拨款制度与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绩效指标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绩效导向型预算拨款制度中的绩效指标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指标过于注重可量化的成果,如学生数量、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等,而对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满意度等难以量化但又至关重要的指标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另一方面,绩效指标的通用性较强,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方高校的学科特色、发展定位和办学目标的差异,导致部分高校为了迎合统一的绩效指标,而忽视了自身的特色发展。
3.2 预算编制与绩效管理脱节
在地方高校的实际工作中,预算编制与绩效管理往往未能有效衔接。预算编制过程中,财务部门通常侧重于按照既定的预算分配模式进行资金安排,对绩效目标的设定和考量不足。同时,各部门在申报预算时,也缺乏对项目绩效的深入分析和规划。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绩效监控和跟踪机制,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偏差,导致预算执行结果与绩效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3.3 高校财务管理能力不足
部分地方高校财务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一些财务人员对绩效导向型预算拨款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缺乏绩效管理、成本核算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将绩效理念融入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无法为高校的资源配置和管理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持和分析建议。此外,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信息系统无法满足绩效导向型预算管理的需求,影响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效率。
3.4 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虽然绩效导向型预算拨款制度强调绩效与拨款的挂钩,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激励与约束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对于绩效表现优秀的高校,缺乏足够的奖励措施,难以充分调动高校提高绩效的积极性;而对于绩效不佳的高校,惩罚力度不够,未能形成有效的约束。地方高校内部也普遍缺乏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导致各部门和教职工对绩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
四、绩效导向型预算拨款制度与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协同发展策略
4.1 完善绩效指标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体系是实现两者协同发展的基础。首先,应丰富绩效指标的内容,除了量化指标外,要加大对非量化指标的研究和开发,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校的办学绩效进行全面评价。例如,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用人单位反馈等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社会调查、项目成果转化等指标,衡量高校的社会服务效果。其次,要根据不同地方高校的学科特点、发展定位和办学目标,制定差异化的绩效指标体系,突出高校的特色和优势,引导高校走特色发展之路。
4.2 强化预算编制与绩效管理的融合
地方高校应树立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编制理念,将绩效目标贯穿于预算编制的全过程。在预算编制前期,财务部门应与各部门充分沟通,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年度工作重点,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目标和指标,并将其作为预算分配的重要依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建立健全绩效跟踪和监控机制,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同时,加强预算执行结果的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与下一年度的预算安排挂钩,形成“ 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 的全过程绩效管理模式。
4.3 提升高校财务管理能力
加强地方高校财务管理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培训、学术交流、实践锻炼等方式,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培训内容不仅要涵盖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基础知识,还要重点加强绩效管理、成本核算、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财务人员积极参与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深入了解学校的业务流程和发展需求,为学校的资源配置和管理决策提供专业的支持和建议。同时,加大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和信息系统,实现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实时共享和深度融合,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4.4 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绩效导向型预算拨款制度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于绩效表现优秀的高校,给予显著的奖励,如增加财政拨款、给予政策优惠等,激励高校不断提升办学绩效;对于绩效不佳的高校,要严格按照规定减少拨款,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地方高校内部也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将绩效目标完成情况与部门和教职工的绩效考核、薪酬分配、职称评定等紧密挂钩,对绩效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未完成绩效目标的部门和个人进行相应的惩罚,充分调动各部门和教职工参与绩效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结论
绩效导向型预算拨款制度与地方高校财务管理的协同发展是地方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的必然选择。尽管当前在协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完善绩效指标体系、强化预算编制与绩效管理的融合、提升财务管理能力以及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等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实现地方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善迈. 高等教育财政:制度、模式与政策[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2] 刘彦博. 绩效导向的地方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研究[J]. 教育经济评论, 2020(02): 85 - 98.
[3] 彭韶兵, 王伟.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 会计研究, 2020(04): 156 -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