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驱动的烟用材料供应链智能优化研究
李德辉 张晓燕 胡丽云 李玲
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州卷烟厂262500
烟草行业在我国经济格局中占据关键地位,其供应链的平稳高效运转,对保障烟草制品质量、契合市场需求以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而言至关重要。烟用材料作为烟草生产的核心要素,其供应链涉及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库存管控及物流运输等诸多环节。但传统管理模式在应对多变市场、严格监管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时,暴露出信息不畅、反应迟缓、成本高昂等弊端。此时,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它借助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可洞察供应链运行规律,实现精准预测与智能决策,引领烟用材料供应链迈向智能高效新阶段。
一、烟用材料供应链现状及挑战
(一)现状
目前,烟用材料供应链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涵盖了原材料供应商、材料生产商、烟草企业以及物流配送商等多个主体。各主体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共同完成烟用材料的供应任务。在信息化方面,部分企业已经引入了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系统,实现了业务流程的数字化管理。
(二)挑战
尽管烟用材料供应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消费者对烟草产品的口味、包装等个性化需求不断涌现,给烟用材料的供应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的波动、环保要求的提高以及供应链中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也导致供应链成本上升、效率低下。此外,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缺乏对大数据的有效利用,难以实现精准预测和智能决策,无法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和突发事件。
二、大数据在烟用材料供应链中的应用价值
(一)采购环节
通过大数据分析历史采购数据、市场价格波动信息以及供应商的绩效数据等,可以准确预测原材料的价格走势和供应情况,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和采购策略。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供应商进行全面评估和筛选,选择优质、可靠的供应商,降低采购风险。
(二)生产环节
在生产过程中,大数据可以实时采集生产设备的运行数据、生产质量数据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优化[1]。此外,大数据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预测结果,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库存成本。
(三)库存管理环节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烟用材料的库存水平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根据销售数据、生产计划以及供应链的响应时间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库存水平和补货策略。通过优化库存管理,可以减少库存积压和缺货现象的发生,提高库存周转率,降低库存成本。
(四)物流配送环节
大数据可以为物流配送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天气信息以及客户需求信息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优化物流配送路线和配送计划,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实现对物流过程的实时跟踪和监控,确保烟用材料能够安全、及时地送达目的地。
三、基于大数据的 烟用材料供应链智能优化模型构建
(一)模型框架
基于大数据的烟用材料供应链智能优化模型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与整合层、数据分析与挖掘层、智能决策支持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数据采集与整合层负责采集烟用材料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并进行清洗、转换和存储;数据分析与挖掘层运用各种数据分析算法和模型,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智能决策支持层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为供应链各环节的决策提供智能支持;应用层将智能决策结果应用到实际的供应链管理中,实现供应链的智能优化[2]。
(二)关键技术
在烟用材料供应链智能优化中,关键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采集与整合方面,借助传感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能实时获取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涵盖采购、生产 库存及物流等。随后运用数据集成工具,把分散于不同系统的数据加以整合,保证数 完整与 数据 节,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及数据挖掘等算法,对采集的数据开展分类、聚类、预测等分析, 据背后隐藏的规律与趋势[3]。智能决策支持技术则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构建智能决策模型,为采购、生产、物流等各环节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如借助优化算法制定最优计划。
四、结论
大数据驱动的烟用材料供应链智 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大数据技术在烟用材料供应链各环节的应用,能够实现供应链 供应链的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响应能力。然 ,还需要解决数据安全、数据质量、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问题。 材料供应链智能优化将朝着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的方 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将进一步拓展烟用材料供应链智能优化的应用场景和效果,为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常晟,杨彤瑶,郝静烈,等. 烟用材料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J]. 新型工业化, 2022, 12 (10): 298-301+308.
[2]朱丽,张漫辉. 烟用材料绿色供应链建设和发展研究 [J]. 物流技术, 2019, 38 (01): 36-39.
[3]方银水. 烟用材料质量管控前移的供应链质量协同管理实践 [J]. 中国质量, 2016, (03): 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