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维护保养常见隐患识别及预防性措施研究
李燕
四川省瑞林电气消防安全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610000
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火灾防控演变为了高层建筑中的一项要点,规范且安全的消防系统是有效预警火灾同时确保人们自身安全的关键所在。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该项系统依旧有着一定的隐患,这需要全面分析存在的隐患,提出相应的维护措施。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隐患与预防
1.1 常见隐患
(1)探测器的感知失灵。烟感探测器内部积尘、被油烟污染、或有小昆虫侵入,会导致其光学迷宫堵塞或电离室效率下降,造成灵敏度大幅降低,面对真实火情时产生致命的漏报。反之,环境中过多的水蒸气、灰尘、电磁干扰等,又可能引起误报,使管理人员产生麻痹心理,甚至擅自屏蔽报警点,后果不堪设想。
(2)系统神经网络的慢性损伤。消防线路遍布整个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线路绝缘层会自然老化、脆化,或在后期装修中被损坏,造成线路对地绝缘电阻过低、短路或断路。
(3)联动功能的“信号中断。系统报警后,无法按预设逻辑启动应急广播、声光警报器、正压送风、排烟阀、消防泵、电梯迫降等联动设备。这往往是由于控制模块故障、编程错误、或联动线路问题导致,使得报警系统成为一个孤岛,失去了其核心价值。
1.2 预防与维护措施
全面开展线路的预防性检测,每年至少使用兆欧表对所有消防回路进行一次全面的绝缘电阻测试,测量导线之间和导线对地之间的绝缘电阻,发现阻值异常下降应立即分段排查,找出隐患点。所有明敷线路应穿金属管或阻燃管保护,严禁与强电线路共同敷设在同一桥架内,减少干扰[1]。同时强化全功能联动测试的实效性。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联动功能测试。测试不应是简单的“点动”试验,而应模拟真实火警信号,从探测器或手报触发开始,完整验证从报警到所有预设联动设备动作的整个链条,包括广播内容的切换、防火卷帘的降落、非消防电源的切断等,并做好详细记录,确保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协同工作。
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隐患与策略
2.1 常见隐患
(1)喷头的被封印与被伤害。装修吊顶的款式和高度改变,将喷头嵌入其中甚至完全遮挡,严重影响布水效果。在仓库、商场等场所,货物、货架堆放过高,破坏了喷头与储物之间至少0.5m 的安全距离。喷头在施工、清洁过程中被喷漆、刷粉,感温元件被污染,动作温度发生变化。
(2)监测功能的失效。湿式报警阀组的延迟器堵塞,水力警铃不响,压力开关不动作,导致报警阀动作后无法向控制中心反馈信号和启动消防水泵。末端试水装置安装位置不当,或被装饰物隐藏,无法进行测试,或测试结果无人关心,无法真实反映系统最不利点的压力状况。
2.2 维护策略
目前,需要加强执行喷头的主动保护与管理,建立装修审批与现场监督制度,及时更换存在着异常隐患的喷头及时进行更换,制定标准的末端试水与报警阀测试程序,保持静压和动压值的准确性。在测试过程中,必须观察压力开关是否动作、水力警铃是否鸣响、消防水泵是否及时启动,定期检验。
3、消火栓系统与灭火器隐患与标准化管理
3.1 隐患
(1)室内消火栓的完整性缺失。箱体玻璃破损,箱内水带与接口绑扎不牢固,水带霉变、发硬、漏水的现象普遍。栓口生锈,手轮打滑,无法顺利连接。更严重的是远程启泵按钮损坏,无法启动消防泵加压,使得消火栓仅能依靠管网静压出水,压力远远不够[2]。
(2)灭火器的在位与可用陷阱。配置类型错误,压力表指针不在绿色区域,保险销丢失,喷射软管老化龟裂,筒体严重锈蚀或变形以及超过维修有效期,干粉灭火器出厂满5 年或首次维修后每满2 年必须再充装仍在使用,其内部药剂可能结块,压力不足,无法喷出。
(3)管理上的知识盲区。员工不知道灭火器摆放位置,不了解不同类型灭火器的适用场景,甚至从未进行
过实操演练,紧急情况下根本无法有效使用。
3.2 管理措施
(1)推行消火栓的户籍式精细管理。为每个消火栓建立档案卡,每月进行一次开箱检查,清单化核对箱内组件是否齐全、完好、有效。每季度对一定比例的消火栓进行实地放水测压,测试远程启泵功能,确保水枪出水充实水柱达到规范要求,通常不低于13m。
(2)严格执行灭火器的生命周期管理:建立清晰的台账,明确每个灭火器的型号、设置位置、生产日期、上次维修日期和下次检验日期。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张贴检查标签。坚决杜绝超期服役现象,到期立即送修。推广使用带有RFID 芯片的智能灭火器,实现扫码巡检和寿命提醒。
(3)强化培训与演练的实效性。消防安全培训绝不能停留在看视频、发手册的层面。必须定期组织所有员工进行“真火”实操演练,确保人人知晓位置、人人懂得操作、人人敢于在初期火灾时正确使用灭火器和消火栓,将消防技能作为新员工入职的必备考核项目。
4、管理维保体系的顶层设计
4.1 管理短板
(1)责任体系的虚化。建设单位、物业公司、业主、租户之间的消防安全责任界定不清,互相推诿。物业管理方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淡薄,消防预算投入不足,维保费用能省则省。
(2)维保过程的形式化。委托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为降低成本,派出技术水平低的人员,维保过程走过场,只填表、不测试、不发现问题,甚至协助甲方掩盖隐患。
(3)人员能力的空心化。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数量不足,未持证上岗,或虽有证但实际操作能力差,无法处理复杂报警信息。微型消防站人员流动大,训练不足,装备不熟,实战能力弱。
(4)档案管理的碎片化。缺乏系统的消防档案,设计图纸、产品说明书、验收报告、维保记录等资料散失不全,导致系统维护、故障排查和改造升级缺乏依据。
4.2 预防性管理策略
(1)构建清晰的责任链条与考核机制。通过正式合同和服务协议,明确物业公司与维保单位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建立内部消防安全绩效考核制度,将各部门、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职责履行情况与收入挂钩。
(2)引进智慧消防物联网技术。加装消防水系统压力、水位传感器,电气线路漏电、温度传感器,阀门状态传感器,视频监控系统等,构建消防物联网平台,实现对消防设施状态的 7x24 小时实时监测、异常报警和趋势分析,实现智能化运维、精准化管理和可视化监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被动式、人工式的维护模式。
(3)提升专业能力与演练实效。严格落实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持证上岗和24 小时双人值班制度,并定期进行复训和考核[3]。微型消防站应按照“3 分钟到场”的要求,定期开展与辖区消防队的联合演练,提升初起火灾扑救能力。
(4)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数字档案。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一楼一档的电子消防档案,集成建筑结构、系统图纸、设备信息、巡检记录、维修历史、测试报告等所有数据,形成消防系统的数字孪生体,为科学决策、精准维护和高效应急提供强大数据支撑。
5、结语:
综上,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的维护保养是一项涉及多技术领域、多管理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其隐患的存在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和突发性的特点,这就需要精准识别隐患,制定预防性措施,依靠严格的周期性测试、先进的物联网监测等技术手段保障硬件系统的可靠性,确保消防系统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朱刚.高层建筑消防设备的隐患及防火监督探讨[J].中国设备工程, 2025(5):249-251.
[2]李絮.浅谈木材加工企业消防安全隐患分析及整改策略-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J].中国减灾, 2025(2):58-59.
[3]孔海燕.建筑消防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探讨[J].中国设备工程, 2025(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