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作业设计核心策略
郭柔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潮联学校广东珠海 519000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的作业设计意识较为薄弱,传统作业 模式存在形式单一,作业量与难度波动较大,对学生能力训练无梯度等问 题。基于此,单元整体作业设计成为破解困境,减负增效的重要路径。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研究对象,探索单元作业设计 的路径与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可迁移的操作方法,实现作业与核心素养 培育的深度融合。
一、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的核心策略(一)以文化人:结合主题,渗透人文精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以双线组合的形式出现:人文主题引领精神内涵, 语文要素指明学习重点。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要结合语文教材单元编 排的特点和课文的特性,挖掘课文中蕴含的文化要素与内涵,将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统编版语文六下第一单元围绕“ 民风民俗 ”,编排了《北京的春节》 《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习作以“家乡的风俗 ”为主 题,教师要让学生依托主题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作业设计鼓励学 生探寻自己身边或家乡的民风民俗,以此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 承。例如,课文《北京的春节》预习作业引导学生找出带有“京味儿 ”的 词句,读好儿化音,体会北京方言之美;《腊八粥》课后作业:在学习强
国 app 收听《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中华美食》,丰富学生对中 华饮食文化的认知,感受中华美食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
(二)作业目标:精准定位,逐级细化作业目标
在“ 民风民俗 ”单元中,语文要素为“分清内容主次,体会详写效果 ” 和“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单元所选四篇课文从多角度介绍 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通过解读单元课文和其他板块,第一单元的核心 学习任务和每课的语言训练点都指向“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学会详 略表达 ”。结合新课标要求及教材分析,梳理出单元教学目标及每个部分 的核心学习任务,聚焦“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四 大素养,按照课时细化课前、课中、课后作业目标,形成单元作业目标体 系。如习作《家乡的风俗》预习作业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人物采访等方式 了解家乡的风俗,为习作准备材料。课堂练习目标:1.能列出写作提纲,按顺 序介绍一种家乡风俗或描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2.能分清主次,根 据表达需要抓住重点写出家乡风俗的特点(片段)。课后作业目标为:1.
尝试修改习作;2.完成一份“家乡风俗作品”参与“最受欢迎十大风俗”评选, 提升习作成就感。
(三)作业内容:紧扣要素,充分发挥作业功能
1.创设情境,以任务驱动激发兴趣。创设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将 作业任务转化为问题解决过程,可增强作业的趣味性与综合性。“ 民风民 俗 ”单元主题鲜明,因此教师以“成为优秀的风俗文化推广大使 ”核心情 境为任务驱动,以“任务链 ”串联单元作业:“寻年味——鉴美食——品 民俗——传文化——展风情 ”。每个任务物之间有关联、有层次,帮助学
生从“ 问题解答 ”过渡到“任务完成 ”,最终成为“优秀的风俗文化推广 大使 ”。学生在完成任务中
运用知识,深入了解民风民俗,树立文化自信, 厚植文化积累。2. 目标导向,构建“前置 ·课堂 ·课后 ”三维作业链。以作业目标为 统领,将作业嵌入教学全过程,
形成“预习—课中—课后 ”的连贯链条,
并匹配多元评价,实现“教—学—评 ”协同。预习作业(导学):激活旧 知,明确探究方向。预习作业应重基础、重兴趣,作业设置以这三种形式 为主:一读通课文,二是自学字词,三是查阅资料,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腊八粥》一课作业链中,预习作业“梳理粥的食材与寓意 ”为课中 分析“盼粥心情 ”做铺垫。基于这样的思考,《北京的春节》预习作业可 作如下设计:
课中练习(助学):聚焦重点,突破难点。课堂练习将作业嵌入课堂 环节,实则为学生学习搭建脚手架,教师可抓住单元阅读和写作要素设置 读写练习。例如《腊八粥》一课,将第一、二课时课堂练习重点分别设置为“分清课文详略并体会其效果 ”、“如何详写一道美食”。抓住重点句 段从用词、修辞、顺序、描写重点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详略的好处,并进 行片段仿写。
课后作业(延学):拓展应用,联结生活。学生通过课前预学和课中 练学后,仍需借助课后作业进一步围绕单元要素和课堂所学进行巩固训练, 提升能力。还可以将单元训练重点、课文特点、课后练习、前后课文内容 等关联起来创编作业,从多方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3.分层控量,设计基础巩固、提升拓展、项目实践三级作业。基础巩 固型作业“必做 ”,聚焦每课字词、重点句、课文梳理等核心知识,对文 字进行积累和梳理,如“读写‘醋、饺 ’等生字 ”“按时间顺序排列春节 活动 ”。提升拓展作业和项目实践作业分“必做” “选做 ”,提升型作业 侧重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如《古诗三首》中“诗词里的节日习俗 ”,引 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感受传统节日背后的精神文化。项目实践型 作业链接生活与跨学科资源,如“古诗今唱咏流传 ”(融合音乐)、“扇 面创作赠友人 ”(融合美术)。分层作业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满足学 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落实“双减 ”“减量提质 ”要求。
(四)作业评价:多元评价,把握过程促发展
1.多主体。构建“ 自评+互评+师评 ”的多元体系,评价内容不仅关注 知识掌握,更重视素养表现(如课文理解深度、表达创新性),利于发展 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2.多形式。评价方式采用“星级递进式评价 ”,让学生有闯关升级的 游戏体验感,还可采用“趣味评选 ”方式,增强评价的互动性、趣味性、 激励性,如习作《家乡的风俗》,设置“最佳风俗小主播 ”“家乡十大风 俗榜 ”的评价形式。
二、结论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作业设计需以核心素养为灵魂,通过“整体规划— 以文化人-目标定位-链条构建—情境驱动-分层控量—多元评价 ”的策略,
实现作业从“知识巩固 ”向“素养培育 ”的转变。六年级下册“ 民风民俗 ” 单元的实践表明,此类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减负 ”的同时提升学习效能,为语文作业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需进一步优 化分层作业的梯度设计与跨学科作业的可行性,使策略更具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