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力就是写作力
张敏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方新小学 710016
提要:我们提倡小学生大量阅读,那么阅读的目的何在呢?小学生提起写作文就很头疼,阅读和写作是息息相关的,那么怎样的阅读才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我们应该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 兴趣 思考 写作
我们提倡大量读写,阅读数量与写作能力成正比吗?怎样的阅读才能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呢?现在很多学生,经常是快餐式的阅读。如果只是获取信息而已,没有进行比较、鉴赏等活动,去学习表达方式,积累语言,那就不能很好地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阅读的目的何在呢?
实际上,阅读的目的有很多。有的,只为了解大概情况;有的,只为知晓故事情节;有的,是为提高表达能力……
当然,还会有很多目的,因为阅读是个性的。不同的目的,需要不同的阅读方式,有的只需要浏览,有的却需要认真阅读与思考。但有一点很重要,不是每一次阅读都需要去比较与鉴赏,去学习表达方式,去积累语言——这会很累的。
为什么一定要让阅读很累呢?为什么不可以让阅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快乐起来呢?阅读本身就该是一种快乐的行为。有时候,我们因为片面的理解和操作,导致孩子失去阅读兴趣,比如让孩子在阅读时记录好词好句,或者看完一本书后必须让孩子写一篇阅读笔记,这会让本该快乐美好的阅读时光变成孩子压力的来源。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阅读的功用并不止提高写作能力这一点,阅读本身还具有很多很重要的作用。
有人曾经说过一句话:读过32本书的孩子,他的语文素养一定比只读过32篇课文的孩子高。我想,因这个目的,课程标准上才会有阅读量的规定吧。但实际上,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往往只注意到了32篇课文(教材),我们对课外部分的注意是不够的,我们的语文教学是片面的,如果我们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孩子在课外继续探索,将会达到校内在校外的延伸和深入。
三、阅读与习作之间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如何缩短?
如果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那就是在注意兴趣的前提下,增大阅读量(课堂+课外),这个兴趣不仅指阅读,也是指习作,更指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有的一切。我们常关注怎么写,做到读说结合,读写结合,说写结合。老师要想方设法去拉近口语和书面语的距离,拉近文本和生活的距离,拉近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这种习惯上的距离(口语表达往往更为便捷与习惯)。
那首先就是让孩子们有得写,敢写,什么叫有得写,就是孩子的生命感受力是丰富敏锐的,他们感到快乐和自豪,他们感到难过和沮丧,他们想记录自己生命的灵感和火花,所以下笔,在此基础上,写作才会融入他们的血液,成为他们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首先要打开孩子们的感受通道,允许他们的情感表达,让他们和生命、世界链接。敢写,就是孩子们不用担心自己写的好坏,不去评判他们,孩子们才敢畅所欲言。
也就是说,当孩子们有了表达的欲望,同时有了书面表达的习惯,我们的习作教学才会有希望。在此基础之上,再去给孩子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在班上展示(朗读自己的习作、上墙粘贴、做成习作小报甚至办习作集,办一份班级报纸也是不错的想法),参加校、市、省等的习作竞赛,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也能不断刺激孩子们表达的兴趣。当然,老师会很累,坚持就尤为重要了。
四、在阅读中,要注意尝试运用兴趣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从“乐于读”转向“乐于写”。
首先,我们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要让阅读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或任务。尤其是对刚刚入小学,开始正规认字,学习阅读的孩子,往往家长、老师就寄予太多的“厚望”,从书目的选择和阅读的要求有“拔苗助长”的行为。
在起步时,不妨陪着孩子读,孩子有家长及时陪伴和帮助。在他们已经学完了拼音后,逐步放手让他们独立阅读,先从短小的浅易的图文开始。孩子现阶段的阅读一定不要要求阅读质量,不要强求孩子一定要讲出内容,要记住多少好词好句,因为这样一来,他们既要克服识字的困难,又要解决阅读,孩子的阅读负担就太重,会导致他对阅读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失去阅读兴趣。这是很难矫正的局面。至于阅读质量的要求那是在孩子有了阅读兴趣以后再考虑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手,让他们自主寻找有兴趣的书来读。有些老师、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们读的书目不尽人意,没有他们所要给的名篇巨著。但是不要紧,慢慢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阅读范围也会不断变化的。君不见,孩子们曾经玩过的布娃娃已扔到一边了,曾经看过的“奥特曼”也认为那是“小儿科”了……喜欢阅读总比不阅读好吧!
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在阅读过程中要尝试着运用兴趣的“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写作上来。
五、思考是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有思考的阅读对学生作文能力的促进更大。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摄取间接的写作素材;写作则是阅读能力的检测。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阅读和写作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思考正是把读书和写作搭建起来的桥梁。
可以说,一半在阅读,一半在思考。最能体现读书水平与品位的是思考,是想的能力,想是将书活化内化的唯一途径。知识在书上,知识通过思想的通道,才能被内化成读者的知识,而思考是需要占用重要时间和精力的。
现在有些教师有一种这样的看法,认为思考阅读应是在课堂上。实际上,思考阅读应是一种常态,应贯穿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养成一种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去为写作做必要的积累。
语言文字的魅力之一就在于给阅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基于这点,我一直很反感学生泡在肥皂剧里,理由就是那种文化快餐剥夺了孩子们独立思考的创造力。我更多地是鼓励他们多读书,勤思考,去体会书中所传达出的各种信息,汲取其中的营养,从而去升华自己的写作。
怕作文,应该是学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语文教师用心思考的一个问题。要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不能仅从作文技巧方面进行引导,如此,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很难真正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甚至于出现对作文越讲越糊涂的尴尬。阅读,正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一个关键,也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一个孩子的阅读力就是他的写作力。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