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质量监督中关键隐蔽工程验收机制的改进研究
马志峰
身份证号:130424199101112937
一、引言
在工程建设领域,关键隐蔽工程是指那些在施工完成后被后续工序覆盖,难以进行事后检查的工程部位,如地基基础、地下管线、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钢筋布置等 。这些工程部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结构安全、使用寿命和使用功能 。一旦关键隐蔽工程出现质量问题,不仅修复难度大、成本高,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关键隐蔽工程验收机制,是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 。然而,当前的关键隐蔽工程验收机制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与完善。
二、关键隐蔽工程的特点及验收工作的重要性
2.1 关键隐蔽工程的特点
关键隐蔽工程具有隐蔽性、不可逆性和重要性等显著特点 。隐蔽性体现在工程完工后被覆盖,无法直接观察其内部质量状况,只能通过前期施工记录和有限的检测手段进行评估 。不可逆性意味着一旦工程被覆盖,若发现质量问题,整改难度极大,往往需要拆除已完成的后续工程,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工期延误 。重要性则表现在其质量直接影响工程的整体性能,是工程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基础保障 。
2.2 验收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隐蔽工程验收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 。通过严格的验收,可以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如钢筋锚固长度不足、地基处理不符合要求、地下管线连接不规范等,并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整改,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验收工作也是对施工单位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监督与检验,有助于规范施工行为,提高施工单位的质量意识 。此外,完善的验收机制还能为工程质量追溯提供依据,在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时,可明确责任主体,便于问题的解决 。
三、当前关键隐蔽工程验收机制存在的问题
3.1 验收制度不完善
现行的关键隐蔽工程验收制度存在诸多漏洞 。部分验收标准不够细化,缺乏针对不同类型关键隐蔽工程的具体验收指标和操作规范,导致验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准确判断工程质量是否合格 。同时,验收责任划分不明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各方在验收过程中的职责界定模糊,容易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 。此外,验收制度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足,未能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使得一些施工单位对验收工作不够重视,存在侥幸心理 。
3.2 验收流程不规范
在验收流程方面,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 。施工单位自检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未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全面检查,导致一些质量问题未能在自检阶段被发现 。监理单位的验收工作也存在滞后性,部分监理人员未能及时到场进行验收,或者在验收过程中敷衍了事,未能认真履行监督职责 。此外,验收过程中的资料管理混乱,施工记录、检测报告等资料缺失、造假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验收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3.3 监督管理不到位
质量监督部门对关键隐蔽工程验收的监督管理力度不足 。监督方式单一,主要以现场抽查为主,难以覆盖所有关键隐蔽工程,存在监督盲区 。监督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监督人员缺乏对关键隐蔽工程专业知识的了解,无法准确判断工程质量问题 。同时,监督部门与建设、监理、施工等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不畅,信息共享不及时,影响了监督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
四、关键隐蔽工程验收机制的改进原则与方法
4.1 改进原则
关键隐蔽工程验收机制的改进应遵循科学性、公正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原则 。科学性要求验收机制基于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和专业知识,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评估方法,确保验收结果准确可靠 。公正性强调验收过程应公平、公正,不受任何利益因素的干扰,保证各方权益 。可操作性要求验收标准和流程简洁明了,便于验收人员理解和执行 。动态性则要求验收机制能够根据工程建设的发展和实际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
4.2 改进方法
完善验收制度:制定详细、具体的关键隐蔽工程验收标准和规范,明确不同类型工程的验收指标和操作流程 。细化各方责任,明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在验收过程中的具体职责和义务,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同时,建立验收专家库,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参与验收工作,提高验收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
规范验收流程:强化施工单位自检环节,要求施工单位建立严格的自检制度,配备专业的质检人员,对关键隐蔽工程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并形成详细的自检报告 。加强监理单位的验收管理,明确监理人员的验收时间和职责,建立监理验收责任追溯机制 。规范验收资料管理,要求施工单位及时、准确地整理施工记录、检测报告等资料,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
加强监督管理:创新监督方式,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关键隐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平台,实现对验收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共享 。增加监督人员数量,加强对监督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加强监督部门与各方的沟通协调,建立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验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同时,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关键隐蔽工程进行独立检测,提高验收结果的可信度 。
五、改进关键隐蔽工程验收机制的保障措施
5.1 组织保障
成立专门的关键隐蔽工程验收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验收机制改进工作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确保改进工作顺利推进 。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组织管理,定期开展培训和考核,提高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 。
5.2 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关键隐蔽工程验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验收机制改进提供法律依据 。完善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将关键隐蔽工程验收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确保责任可追溯 。同时,建立验收结果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提高验收工作的透明度 。
5.3 技术保障
加大对关键隐蔽工程检测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投入,推广应用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检测、雷达检测等,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开发智能化验收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验收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 。
六、结论
关键隐蔽工程验收机制的完善是保障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举措。针对当前验收机制存在的制度不完善、流程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通过遵循科学性、公正性等改进原则,采取完善验收制度、规范验收流程、加强监督管理等改进方法,并落实组织、制度、技术等保障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关键隐蔽工程验收的质量与效率。未来,随着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还需持续关注验收机制的优化,使其更好地适应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的需求,推动工程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 春 明 . 基 于 审 计 视 角 的 工 程 验 收 研 究 [J]. 工 程 经济,2021,31(08):13-16.DOI:10.19298/j.cnki.1672-2442.202108013.
[2]隐蔽工程施工验收要点[J].建筑工人,2020,41(10):33.
[3] 沈 玉 瑾 . 建 设 项 目 隐 蔽 工 程 档 案 管 理 探 析 [J]. 兰 台 内外,2019,(16):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