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体系构建
谢丙地
石狮市华侨中学,362700
引言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不仅能科学衡量学生的素养发展水平,还能引导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深入探讨如何构建这一评价体系,对于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现实诉求
(一)传统评价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多以笔试为主,评价内容聚焦教材知识点的记忆与再现,忽视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发展。这种评价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往往停留在应试层面,难以形成稳定的道德认知和法治信仰,与核心素养所强调的综合素养培育目标存在明显差距。同时,评价结果过度强调区分与选拔,缺乏对学生个体发展过程的关注,无法为学生的素养提升提供针对性反馈,制约了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要求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涵盖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如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需要通过全面、动态的评价来引导和促进。若缺乏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核心素养的培育可能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无法实现学科育人的根本目标。
(三)教育评价改革的必然趋势
当前教育评价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改进功能。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体现。它要求打破传统评价的局限,从多维度、多层面关注学生的素养发展,通过科学的评价引导教学实践,使教育过程更符合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核心素养理论的引领
核心素养理论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提供了根本遵循。其强调素养的综合性、情境性和发展性,要求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 注其在真实生活中表现出的道德行为、法治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评价体系需将核 体要求转化为可观测、可评估的指标,使评价内容与素养培育目标保持一致,确保评价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状况。
(二)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支撑
教育目标分类学为评价体系的层次划分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理论将教育目标分为不同层次,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对教育目标进行细化。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体系可借鉴这一理论,从道德认知的深度、法治情感的强度、责任行为的效度等方面设定评价层次,使评价标准更具层次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开展教学和评价,促进学生逐步提升核心素养。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
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互动。这理论启示我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仅仅是学习结果。在评价体系构建中,需融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如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对道德问题的思考过程等,通过过程性评价了解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轨迹,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实践(一)明确评价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培育
评价目标的确定是构建评价体系的前提。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目标应聚焦学生在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发展。在设定目标时,需将核心素养的要求分解为具体、可衡量的指标,如在政治认同方面,关注学生对国家制度、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在法治观念方面,考察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明确的评价目标,引导教学活动朝着素养培育的方向开展。
(二)优化评价内容,覆盖素养发展各维度
评价内容应全面覆盖核心素养的各个维度,避免单一化和片面化。除了关注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还应纳入对学生道德行为、法治实践、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评价。例如,在道德修养方面,评价学生的诚信品质、合作精神、尊重他人等行为表现;在责任意识方面,考察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担当。通过丰富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为教育教学改进提供全面依据。
(三)创新评价方式,注重过程与结果结合
传统的纸笔测试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创新评价方式。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可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小组互评等方式,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终结性评价可适当改革考试形式,增加开放性试题、情境分析题等,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自评与互评机制,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增强其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意识,促进核心素养的内化与发展。
结束语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体系,是顺应教育改革趋势、落实素养培育目标的必然要求。这一体系的构建,需要突破传统评价的局限, 以核 为导向,明确评价目标、优化评价内容、创新评价方式,实现从知识评价向素养评价的转变。 不仅能够全 面反映学生的素养发展状况,还能引导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育教学 虽然在实践 福1 可能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探索与完善,就能构建出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评价体系,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法治素养的新时代青少年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艳.新课标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5,27(02):137-140.
[2]蒋树立,张艳楠,史赛男.以学历案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区域实践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5,(15):25-27.
[3]陆远志.基于素养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基本范式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5,(15):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