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张凡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核心任务。思政教育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关键环节,不仅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更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引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如何突破传统模式,与综合素质培养深度融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思政教育与综合素质的内在联系,结合实践案例提出优化路径,为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内在关联
高校思政教育以 “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为核心,聚焦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则涵盖思想道德、专业能力、创新思维、实践本领等多维度发展。二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具有深刻的内在统一性。
(一)思政教育为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价值引领
思政教育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锚定方向。在多元文化交织的背景下,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潜力若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可能偏离社会需求。例如,科技领域的人才若忽视 “ 科技伦理” ,其创新成果可能带来负面社会影响;而思政教育中 “ 家国情怀” “ 责任担当” 的培育,能推动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使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具社会意义。
(二)综合素质培养是思政教育的实践载体
思政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需通过综合素质培养的具体实践落地。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践行 “ 精益求精” 的工匠精神,在社会实践中体会 “ 服务人民” 的宗旨,在团队协作中践行 “ 集体主义” 原则,都是思政教育的生动体现。例如,理工科学生参与 “ 乡村振兴” 科技帮扶项目,既提升了专业应用能力,也深化了对 “ 共同富裕” 理念的理解,实现了 “ 思政素养” 与 “ 专业能力” 的协同提升。
(三)二者协同助力 “ 全面发展的人” 的培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 “ 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高校思政教育侧重 “ 精神世界” 的塑造,综合素质培养侧重 “ 能力体系” 的构建,二者结合才能实现 “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的育人目标。正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 “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思政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的融合过程。
三、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合的现实困境
尽管二者存在内在统一性,但在实践中,部分高校仍存在 “ 两张皮” 现象,融合效果未达预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育理念割裂,协同意识薄弱
部分高校将思政教育视为 “ 思政课教师的职责” ,将综合素质培养归为 “ 专业院系的任务” ,缺乏跨部门协同机制。例如,专业课程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价值挖掘,思政课程又难以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设计案例,导致学生认为 “ 思政与专业无关” ,综合素质培养缺乏价值引领。
(二)培养路径单一,实践环节脱节
一方面,思政教育多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陈旧、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另一方面,综合素质培养中的 “ 实践环节” 常流于形式,如社会实践沦为 “ 打卡式活动” ,创新创业竞赛侧重 “ 成果获奖” ,忽视过程中的思想引导。例如,某高校开展的 “ 三下乡”实践,仅要求学生提交调研报告,未结合 “ 乡村振兴” 政策解读、基层服务感悟等思政元素,导致实践育人效果打折扣。
(三)评价体系片面,导向作用不足
当前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仍存在 “ 重分数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 的倾向。思政教育评价多以 “ 出勤 + 考试” 为主,难以量化学生的思想觉悟提升;综合素质评价中,专业成绩占比过高,创新、实践、道德表现等指标缺乏刚性约束。这种单一评价体系导致学生更关注 “ 显性指标” ,忽视 “ 隐性素养” 的培育,与 “ 全面发展” 目标背道而驰。
(四)师资队伍能力有待提升
思政课教师需增强对学生专业领域的了解,才能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结合;专业课教师则需提升 “ 课程思政” 设计能力,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但现实中,两类教师的培训体系相对独立,缺乏交叉学习机会。例如,理工科专业课教师对 “ 科技伦理” “ 大国工匠” 等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不足,难以在教学中实现 “ 润物细无声” 的引导。
四、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融合路径
基于二者的内在关联与现实困境,需构建 “ 价值引领 — 能力塑造 — 实践养成” 三位一体的融合路径,实现 “ 思政铸魂” 与 “ 素质赋能” 的协同推进。
(一)构建 “ 思政 + 专业” 的课程体系,强化价值与知识的融合
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例如,新闻传播专业在 “ 新闻采访” 课程中融入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强调 “ 真实性” “ 社会责任” ;经济管理专业在 “ 西方经济学” 课程中对比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增强制度自信。
开设跨学科思政选修课程:结合学生兴趣与社会需求,开设 “ 科技伦理与社会发展” “ 文化传承与创新” 等课程,邀请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授课,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引导价值思考。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辩论赛等形式,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实践。例如,法学专业以 “ 校园欺凌” 案例开展模拟法庭,在法律条文应用中渗透 “ 法治精神”“ 人文关怀” 。
(二)深化 “ 理论 + 实践” 的育人模式,推动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搭建 “ 红色实践” 平台: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老区等资源,设计 “ 重走长征路” “ 党史研学” 等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深化对 “ 初心使命” 的理解,同时提升组织协调、团队协作能力。
推进 “ 社会服务” 实践:结合 “ 乡村振兴” “ 社区治理” 等国家战略,组织学生参与支教、扶贫、环保等志愿服务。例如,农业院校学生深入农村开展 “ 农技帮扶”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 “ 三农” 情怀。
鼓励 “ 创新创业” 实践:以 “ 挑战杯”“ 互联网 +′′ 等赛事为载体,引导学生聚焦 “ 卡脖子技术攻关” “ 社会痛点解决” 等主题,在创新过程中培育 “ 攻坚克难” “ 家国担当” 的精神。
(三)完善 “ 多元 + 过程” 的评价机制,引导全面与个性的发展
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将思想道德表现(如志愿服务时长、集体贡献)、专业能力(如课程成绩、科研成果)、创新实践(如竞赛获奖、专利发明)等纳入评价体系,设置不同权重,避免 “ 唯分数论” 。
强化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践日志、小组互评等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例如,思政课教师定期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学生表现,形成 “ 成长档案” ,而非仅以期末成绩定优劣。
引入社会评价主体:邀请企业、社区、实践基地等第三方参与评价,如用人单位对学生 “ 职业素养” “ 责任意识” 的反馈,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与社会适应性。
(四)加强 “ 协同 + 赋能” 的师资建设,提升育人队伍的融合能力
建立跨院系协作机制:成立 “ 思政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协同中心” ,组织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备课、开展课题研究,如联合开发 “ 课程思政” 教学案例库。
发挥 “ 双师型” 教师作用:聘请行业专家、道德模范担任兼职教师,其一线实践经历既能为学生传授实用技能,又能通过亲身案例传递职业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五、实践案例:某高校 “ 思政 + 综合素质” 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某综合性大学围绕 “ 立德树人” 目标,构建了 “ 三维四驱” 育人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的深度融合,其经验具有借鉴意义。
(一)“ 三维” 目标定位
价值维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能力维度:聚焦专业能力、创新思维、实践本领的协同提升
发展维度:关注学生个性成长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
(二)“ 四驱” 实施路径
课程驱动:开设 “ 大国重器与民族复兴” 课程,结合 “ 两弹一星” “ 高铁技术” 等案例,将专业知识与 “ 科技报国” 精神结合;在文科专业开设 “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课程,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
实践驱动:打造 “ 校园 — 社区 — 企业” 实践链,学生参与 “ 老旧小区改造调研”(对接社区治理)、“ 企业技术升级帮扶” (对接产业需求),在实践中既提升专业技能,又深化对社会的认知。
(三)实施成效
该模式实施 3 年来,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从 65% 提升至 92% ,“ 挑战杯” 等赛事获奖数量增长 40% ,用人单位对学生 “ 职业素养” 的满意度从 78% 升至 91% ,实现了思政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双赢。
六、保障机制:确保融合路径落地的支撑体系
(一)组织保障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牵头的 “ 协同育人领导小组” ,统筹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各院系等部门资源,明确职责分工,将融合工作纳入高校年度考核指标,避免 “ 多头管理” 或 “ 无人负责” 。
(二)资源保障
加大经费投入,用于 “ 课程思政” 案例开发、实践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整合校内外资源,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建实践平台,如设立 “ 思政教育实践基金” ,支持学生开展社会服务项目。
结束语
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融合,是新时代高校落实 “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二者的协同既要立足 “ 价值引领” 的核心,又要依托 “ 课程、实践、评价、师资” 等具体路径,通过制度保障形成长效机制。未来,高校需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创新育人模式,使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各环节,培养出更多 “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赵雪红.2025 素质教育创新发展交流会,2025
[2] 地方红色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以龙江文化为例. 安悦怡;王荻;姚文姝;田金凤.2025 年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思政分论坛,2025
[3]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刘青;李琛;张琨.2025 年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思政分论坛,2025
[4] 陕西国防体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 结构-过程-资源” 三维路径. 王肖天;陈冀;史茂华.第四届陕西省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2025
[5] 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分析. 张佳欣.2025 年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暨思政研讨会,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