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思考
胡燕
西昌市四合九年一贯制学校
新课标将初中数学教学从“ 知识传授型” 转向“ 素养培育型” ,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发展与实践应用。当前部分教师仍依赖“ 满堂灌”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既难理解数学的现实意义,也缺乏自主探究与逻辑表达机会,制约核心素养形成。高效课堂是落实新课标目标的关键载体,需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科学策略激发学习内驱力、优化教学流程、强化实践应用。本文基于人教版教材与教学实践,探索高效课堂构建路径,为教师践行新课标提供参考。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习内驱力
新课标强调“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要求教学建立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生活情境教学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既能降低认知难度,搭建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桥梁,又能让学生感受数学实用价值,激发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初中阶段学生思维处于“ 具象向抽象过渡” 关键期,生活化情境可减少数学畏惧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有理数的加法” 为例,教师围绕“ 校园超市购物找零” 设计情境。课前准备价签(笔记本 3 元、笔 2 元、橡皮 1 元)与模拟人民币,课堂提出问题:“ 小明带 10 元购物,买笔记本花 3 元、笔花 2 元、橡皮花 1 元,还剩多少钱?若买完笔记本后借同学 2 元,此时有多少钱?” 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分析:第一次剩余可通过 “ 10-3-2-1”计算,“ 借钱” 场景涉及 “ 负数与正数相加” 。学生列出算式 “ 10-3+(-2)′′ ,教师引入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它的相反数,3 元花费为 - 3,2 元借款为 +2 ,算式转化为 10+(-3)+(+2)′′ 。再拓展情境:“ 小明带 5 元,买笔记本花 3 元、借 2 元买笔,钱数如何用加法表示?” 学生自主列出“ 5+(-3)+(+2)=4′′ ,直观理解 “ 异号两数相加” 法则。
此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知识,课堂参与率大幅度提升,有效激活学习内驱力。
二、设计探究任务,培育核心素养
新课标以“ 三会” 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探究式学习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探究任务需遵循层次性、开放性、逻辑性原则,通过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经历“ 观察、猜想、验证、总结、应用” 的数学思维过程,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初中数学的几何性质、函数关系等内容,适合通过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观察培养“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 ,推理锻炼“ 用数学的思维思考” ,表达提升“ 用数学的语言表达” ,实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为例,教师设计三阶探究任务。
第一阶:直观观察与猜想。提供等腰三角形纸片、直尺、量角器,任务:“ 观察等腰三角形( AB=AC ),猜想底角(∠B 与∠C)、顶角平分线(AD)与底边(BC)的关系,用工具验证。” 学生测量发现 ∠B=∠C, AD⊥BC 且 BD=DC,初步形成猜想,培养 “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 能力。
第二阶:逻辑推理与验证。任务:“ 用‘ 三角形全等’ 知识证明底角相等。” 学生小组讨论,折叠纸片发现 AD 为公共边、 AB=AC. 、∠BAD=∠CAD,依 “ SAS” 证△ ABD≌△ ACD,推出 ∠B=∠C. 、AD⊥BC、 BD=DC ,梳理逻辑关系,锻炼 “ 用数学的思维思考” 能力。
第三阶:语言表达与应用。任务:“ 等腰三角形 ABC 中, AB=AC ,∠A=80∘ ,求∠B、∠C 度数;AD⊥BC, BC=6cm ,求 BD 长度。” 学生得出 ∠B=∠C=50∘ 、 BD=3cm ,小组代表用 “ 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 三线合一性质” 等规范语言分享思路,提升 “ 用数学的语言表达” 素养。
整个探究过程让“ 三会 核心素养得到培育,课堂效率较传统模式有了很大提升
三、融入实践任务,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新课标强调“ 注重真实情境中的数学应用” ,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知识理解、提升应用能力。实践任务教学以“ 做中学” 理论为指导,通过设计操作性、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中阶段学生对动手操作类任务兴趣更高,实践过程既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能培养“ 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的思维,契合新课标“ 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 的素养要求,是高效课堂的重要支撑。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为例,教师设计“ 校园花坛面积测量” 实践任务。课前准备卷尺、记录表格,课堂先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S=Ω 底 × 高),再提出任务:“ 学校有一个平行四边形花坛,需要计算其面积用于种植规划,如何利用工具准确测量并计算?”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实践难点:花坛的 “ 底” 是可直接测量的边长,但 “ 高” 是底边对应的垂直距离,需避免误将邻边当作高。学生分组讨论测量方案:一组负责确定底边(选择花坛较长的一边,用卷尺测量长度,记录为 “ 底 =6m′′ );二组负责测量对应的高(从底边对边的任意一点向底边作垂线,用卷尺测量垂线段长度,记录为 “ 高 =4m′′ );三组负责验证(换另一组对边作为底边,重复测量底与高,计算面积并对比两次结果是否一致)。
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直接作垂线时难以保证 “ 垂直” ,导致第一次测量的高偏差较大(仅 3.5m )。教师引导学生改进方法:用直角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底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与对边对齐,沿直角边测量长度,确保高的准确性。最终各组测量结果一致(
),并提交包含 “ 测量步骤、数据记录、误差分析” 的实践报告。
后续拓展任务:“ 若花坛需种植两种花卉,按 1:1 面积划分,如何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设计划分方案?” 学生结合 “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 的知识,提出 “ 连接两条对角线,将花坛分为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选择其中两个相邻三角形种植一种花卉” 的方案,实现知识从 “ 应用” 到 “ 创新” 的提升。
此次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化了 “ 底 × 高” 公式的理解,避免了 “ 用邻边 × 边长” 的常见错误,课后测试中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正确率从 70% 提升至 95% ,充分体现了实践任务对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作用。
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需紧扣“ 素养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优化策略。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现实,激活学习内驱力;设计探究任务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思维过程,培育 “ 三会” 核心素养;融入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升知识应用能力等这些科学策略能提升课堂效率,实现知识与素养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朱佳丽.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例谈 [J]. 新智慧,2024, (22): 107-109.
[2]刘昌生. 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对策 [J].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4, (03): 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