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预警与三维赋能:高校困难生发展型资助育人创新路径

作者

徐晓柔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本论文以发展型资助育人理论为导向,聚焦小美因家庭变故陷入的思想、心理与经济复合型困境,创新构建“精准识别-多维干预-可持续发展”帮扶体系。通过深度剖析小美案例,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 践价值的解决方案,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路径。 郝挂机制数字化工颈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与教育公平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从传统 “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型成为必然趋势。以小美为典型,家庭突发变故使其瞬间面临经济压力,同时在思想与心理层面陷入困境,这不仅反映个体遭遇,更凸显当前资助体系在应对复杂问题时的短板。《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3)》数据显示, 32.6% 的突发困难学生存在资助申请延迟现象, 28% 的学生因心理负担最终放弃申请资助。基于此,本研究基于发展型资助育人理论,探索构建新型帮扶机制,对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美困境的深度剖析与帮扶逻

(一)复合型困境的多维呈现

(1)思想认知困境

受社会物质主义思潮影响,小美将家庭经济状况等同于个人价值,形成强烈 “面子包袱”。如在谈心谈话中,她表示“害怕同学知晓家境后,自己会被异样看待,之前努力塑造的自信形象会崩塌”,这种错误认知严重束缚其求助意愿。个人在面对外界的冲突和困难的时候往往会纠结于自身或家庭贫困等原因,并且在意外界对自身的评价,不能进行合理归因,自效能感低[1]。

(2)心理压力困境

作为潮汕传统家庭长女,小美秉持“长姐如母”观念,在家庭变故后,主动揽下弟弟学业与家庭经济重担,甚至产生牺牲自己学业保障弟弟读书的极端想法。这种过度自我牺牲源于家庭伦理观念与现实困境的冲突,对其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压力。

(3)经济信息困境

根据广东省资助政策知晓度研究,困难家庭对国家资助政策和助学贷款了解程度较高,体现出针对困难家庭的政策宣传情况良好。然而,未达到困难的资助 患病欠债等临时变故而陷入经济困难的家庭也不在少数[2]。从非困难生转变为困难生后,小美对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极度陌生。困难生身份的转变让突发困难生因不了解资助政策而陷入无助。小美便是其中典型,这导致她无法及时获取有效经济支持。

(二)发展型资助育人导向的帮扶思路

基于“精准识别-多维干预-可持续发展”逻辑,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思想引领为根本,心理赋能为支撑,经济保障为基础”的帮扶体系。整合校内外资源,从“解决当下困境”转向“培育发展能力”,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三、“精准识别-多维干预-可持续发展”帮扶体系的创新实践

(一)精准识别:构建“双轨联动”预警机制

1、情感化人工筛查

依托高校辅导员 “深度辅导” 制度,通过每周一次宿舍走访、每月一次一对一谈心,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在小美案例中,辅导员连续三周观察到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心情低落、社交活动减少等异常,初步判断其存在困扰,为后续干预提供情感线索。

2、数字化智能监测

利用校园大数据平台,对学生餐饮消费、图书馆出入、网络学习时长等 18 项行为数据动态分析。一个基于校园食堂消费大数据的隐形资助系统,将生成的低消费群体名单与该学期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库进行比对,若为贫困生,则直接进入隐形资助名单;若为非贫困生,则将学生名单反馈至二级院系[3]。以大数据技术运用为主要特征的隐形资助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因申请程序繁琐或自尊心问题而 “漏评”,以及因审核把关不严而导致“错评”[4]。通过此智慧平台,系统自动对将小美纳入隐形资助名单,实现精准定位。

(二)多维干预:实施“三位一体”帮扶策

1、思想引领:价值重构工作坊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小美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佳而感到自卑,担心向他人求助会暴露自己的困境,从而损害自尊心和面子。思想上的面子包袱导致 拒绝外界的帮助,甚至产生退学的想法。从思想上解除错误的观念,用正确的 故事、身边的自强之心榜样事迹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的引导,让学 变成困难生,积极乐观、善良爱笑的品质不会随经济困难而丢失 对困难,心怀感恩接受他人帮助,同时带领小美参加学校最美自 学 自强的品质。思想解困,卸掉“面子包袱”的小美,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学习成绩优异,学生干部的工作也做得十分出色,现在还是那个爱笑、乐观开朗、积极工作、老师和同学眼中优秀的小美同学。

2、心理赋能:双线协同干预模式

在线上方面,引入 “心晴” 智能心理服务平台,通过 AI 聊天机器人、情绪打卡小程序实时监测小美情绪。当连续三天情绪低落指数超阈值,自动推送正念冥想、认知行为训练微课。

在线下方面,一方面家校合作,通过与小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解释学生的学业对其未来和家庭长远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家校合作,共同帮助小美脱下长女包袱,做回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在现在的年纪进行读书学习,掌握技能,锤炼本领,成长成才。另一方面,从非困难生到困难生的身份转变,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和问题,及时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告诉小美,困难生并不是一种标签,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困难也是一时,努力总有解决办法,培养小美健康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3、经济保障:智慧资助服务链

搭建 “一键式” 资助服务平台,学生上传家庭变故证明后,系统自动匹配临时困难补助、国家助学金等 7项资助项目,并生成个性化申请指南。以小美申请为例,小美按照指引申请资助,平台会根据实际情况缩短审批时间,最终也成功通过相关审核并获得相对应的资助。国家资助和学校资助给予了小美在经济上的极大帮助。同时,平台根据小美的专业、兴趣和能力,精准匹配图书馆助理、创新学院助力等勤工助学岗位,让小美能缓解自身经济压力的同时又能在勤工助学岗位上进行实践锻炼。以上的举措在经济上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解除了学生的后顾之忧,不用考虑退学去减轻经济负担,能够安心努力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勇气。

(三)可持续发展:打造“成长型支持生态”

1、校内成长体系

建立“学业导师 + 生涯导师 + 心理导师”的“三师协同”模式,为小美制定“专业学习-技能提升-职业规划”一体化方案。引入“第二课堂学分银行”,将勤工助学、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等实践纳入学分管理,激励学生全面发展[4]。

2、校外资源支持

挖掘校外资源,联动优秀校友企业、公益组织成立“困难学生发展联盟”,共同助力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小美到优秀校友企业实地参观访谈,更加了解了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明确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形成了清晰的职业发展认知图谱。此外,参加公益组织文化促进协会的文化传承志愿者活动,小美提高了沟通表达能力,自信心等职业素养。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困难家庭的学生往往心理较为敏感,自尊心较强:“没有钱,但我不想让别人知道”的面子包袱,在较强的经济压力下,学生更难专注于学习,很多学生甚至会萌生辍学打工帮补家庭的想法,特别是突发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变化。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用真情去关心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实际困难,做到精准帮扶,同时要将学生资助工作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好“扶困”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本研究基于发展型资助育人视角,通过小美案例实践,验证“精准识别-多维干预-可持续发展”帮扶体系有效性。未来研究将扩大样本,开展长期跟踪,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资助育人中的深度应用,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彭诗梦, 陈春霞.发展型资助模式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本培养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18):85-87.

[2]周玲丽,罗炫科,林健乐.广东省资助政策及助学贷款的政策知晓度研究与政策宣传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11):46-48.

[3]范生根,胡艳秋,赵军祥,等.基于校园食堂消费大数据的隐形资助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24,(05):110-114.DOI:10.16184/j.cnki.comprg.2024.05.052.

[4]孟国忠, 农春仕 . 大数据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的转型与适应[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 (18): 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