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策略与实践
张雨婷
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芜湖 241080
一、行业变革与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挑战
现阶段,文旅产业正经历着结构性变革,智慧旅游、定制化服务、文化 IP 开发等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对相关领域的人才能力提出了新要求[1]。传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对旅游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首先,课程体系滞后于产业升级,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衔接不足;其次,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系统性不足,技能训练与真实工作场景脱节;其三,师资队伍实践指导能力较为薄弱,“双师型”教师占比偏低。
针对以上现状,旅游行业急需具备三项核心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其一,跨岗位的复合服务能力,如全流程服务设计、多场景问题解决能力等;其二,文化资源转化能力,可以充分发掘地域文化元素并创新服务产品;其三,数字化运营能力,掌握智慧旅游系统操作、数据分析与精准营销技能。上述能力需求倒逼高职院校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与产业需求动态相契合的育人机制。
二、“岗课赛证”融合下的课程体系重塑
(一)职业能力剖析与课程模块整合
依据对旅游企业岗位群所需能力的分析,可将职业能力分解为基础服务能力、专项运营能力、综合管理能力这三个不同层次。其中,基础服务能力模块包括礼仪准则、语言交流、应急处置等基础技能;专项运营能力模块着重于景区管理、酒店运作、导游业务等关键岗位技能的培养;综合管理能力模块则致力于培育市场分析、团队领导、成本控制等综合型能力。
(二)赛证标准融入课程建设
将职业技能竞赛的标准及“ 1+X ”证书制度的具体要求深度渗透到课程开发环节,使课程内容紧跟行业认证标准。以导游服务技能竞赛为例,将竞赛项目细分为景点讲解、应急处置、文化解读等子模块,并将这些子模块转化为《导游实务》《文化旅游》等课程的教学单元。同时引入“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定制旅行管家服务”等“ 1+X ”证书的相关标准,据此开发对应的课程模块,实现课程与证书的有机融合。
(三)课程动态优化机制
打造“行业需求监测-课程动态调整”的反馈体系。借助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渠道,定期收集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洞悉岗位能力需求的发展走向,进而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出相应调整[2]。比如,为顺应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新增《旅游大数据剖析》《数字营销技能》等前沿课程,同时停开部分传统服务类课程,确保所设课程紧跟时代步伐。
三、建设“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一)基础技能实训层
第一学年安排认知实习以及单项技能实训内容,着重培育学生的标准化服务能力,为后续的实践学习筑牢根基。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搭建 3D 景区、智能酒店等数字化实训场景,实施前厅接待、客房整理、导游讲解等基础技能方面的训练。通过“任务引领+情境模拟”的教学方法,设计标准化服务流程的实训项目,强化学生的职业规范认知。
(二)综合业务实训层
第二学年开展岗位综合实训,打造“教学工厂”式的实训模式。于校内建立具备实体运营性质的旅游服务中心、文化创意工作室等生产性实训场地,承接实际业务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景区规划、活动筹备、客户服务等完整的业务流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问题处理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指导教师运用“过程考核
成果评估”的方式,着重考查学生业务操作的规范程度及创新服务设计能力。
(三)顶岗实习进阶层
第三学年推行由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的顶岗实习,着重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岗位转换能力,助力学生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身份转变。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习标准,明晰岗位所需能力以及考核的具体指标。实习期间推行“双导师负责制”,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方面的培训,校内导师则着重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职业素养的培育。构建实习质量监督体系,借助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掌握学生的实习表现,定期开展校企联合的督导检查工作。
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一)教师能力标准重构
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评定标准,建立“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三维能力框架,并以此为导向,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教学能力维度着重考察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评估等能力;实践能力维度强调岗位实操技能、项目指导水平以及行业资源整合能力;科研能力维度注重技术服务、应用研究以及成果转化能力。
(二)落实分层培养机制
建设“新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分层培养机制,打造结构优化的教师梯队。针对新教师,开展“企业实践
导师帮扶”的入职培训,安排其到合作企业挂职历练;为骨干教师制定“专项能力进阶”计划,选派其参与行业培训、担任技能竞赛指导等工作;对专业带头人推行“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支持其开展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高端项目。
(三)企业导师资源整合
建立“固定岗位+流动岗位”的企业导师聘用制度。从合作企业挑选技术骨干、管理精英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指导任务[3]。搭建企业导师资源库,并对其进行动态化管控,定期组织教学能力培训活动。制定企业导师考核与激励办法,将指导成效和薪酬、职称评定相关联,调动企业导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
五、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创新实践
(一)产业学院共建模式
建设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合作模式,实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的效果。产业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院长负责”的管理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资源开发及实训基地建设。借助“双主体”育人模式,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交融。例如,和某国际知名酒店集团共建“智慧酒店产业学院”,联合开发《酒店数字化运营》课程,共同指导学生参与酒店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项目。
(二)现代学徒制试点
在旅游服务相关岗位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深入探索“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创新育人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双导师”联合教学,运用“工学交替”的培养策略。学生兼具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的双重身份,可享受企业奖学金、实习补贴等福利。实践表明,现代学徒制培养可明显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岗位适应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六、结语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积极应对文旅产业变革,通过“岗课赛证”融合重构课程、构建分层递进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及创新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增强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为社会培养具备跨岗位能力、文化创新力与数字化技能的高素质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徐静.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西部旅游,2024,(10):85-87.
[2]马艺宁.基于社会需要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2,(13):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