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野生动物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

托列吾·努尔塔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站 ¥836600

引言

野生动物作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不仅是大自然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加剧,野生动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紧迫课题,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1.1 维护生态平衡

野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各自占据独特的生态位,它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任何一种野生动物的消失或数量大幅减少,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甚至引发生态灾难。

1.2 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野生动物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贡献巨大。许多鸟类、蝙蝠等是重要的传粉者,它们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促进植物的繁殖和更新,保障了农作物和野生植物的产量和质量。一些食腐动物如秃鹫、乌鸦等能够清理环境中的尸体和腐肉,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维护生态环境的健康。

1.3 科学研究价值

野生动物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宝贵的模型。通过对它们的行为、生理特征、进化历程等方面的研究,科学家们能够深入了解生命的奥秘、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生物学、生态学、医学等众多学科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1.4 文化与美学价值

野生动物在人类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是许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艺术作品的灵感源泉,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观赏野生动物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二、野生动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非法捕猎与贸易

非法捕猎与贸易因高额利润驱动,成为威胁野生动物的首要威胁[1]。国际市场上,象牙、犀牛角等制品价格高昂,导致非洲犀牛数量从 20 世纪初的50 万头锐减至不足2.7 万头,大象平均每15 分钟就有一头因偷猎死亡。国内,“野味滋补”“猎奇消费”观念催生 法需求,穿山甲、果子狸等成为捕猎目标,2023 年全国海关查获相关案件1200 余起,涉案超5 万件,非法贸易的隐蔽性与跨区域性给执法带来极大难度。

2.2 栖息地破坏与丧失

人类活动扩张导致栖息地萎缩、破碎化。全球每年1300 万公顷森林被伐,热带雨林以每分钟27 个足球场的速度消失,亚洲象、长臂猿被迫进入人类区域觅食;我国湿地面积减少近1/3,丹顶鹤等水鸟繁殖地遭破坏。此外,高速公路、铁路分割栖息地,阻碍野生动物迁徙与基因交流,降低种群生存能力,加剧濒危风险。

2.3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变暖深刻改变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北极海冰每年减少 13.1% ,北极熊捕猎平台消失,种群30 年下降 40%: ;温带地区春季升温提前,候鸟迁徙与食物供应不同步,欧洲斑鸠繁殖成功率降 15% 。非洲萨赫勒地区干旱频发,导致食草动物大量死亡;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湿地,威胁海龟等物种产卵地,影响已扩散至全球且持续加剧[2]。

2.4 人兽冲突加剧

栖息地重叠扩大使冲突频发。我国西南地区亚洲象 2023 年造成超千万元经济损失,云南、四川多次发生黑熊、野猪伤人事件;非洲牧民因家畜被猛兽捕食,用毒饵报复,导致部分区域狮子数量降 60% 。目前缺乏完善应对机制,多以驱赶、捕杀处理,陷入“破坏—报复—失衡”恶性循环。

2.5 保护资金与技术不足

资金短缺制约保护工作,2023 年我国自然保护区人均经费不足5 万元,欠发达地区保护站简陋,工作人员月薪仅 2000-3000 元,难留专业人才。技术层面,传统人工监测效率低,栖息地修复技术不成熟,中华鲟人工繁殖成活率不足 30% ,技术瓶颈让部分物种保护陷入被动。

2.6 公众保护意识淡薄

仅 38%公众能识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5%认为“野味滋补”。部分人忽视投喂野生动物、破坏栖息地的危害,追捧狼牙、虎骨等制品,助长非法贸易;青少年保护教育缺乏系统,公众参与渠道有限,保护难以形成社会合力,甚至出现与保护机构对立的情况。

三、野生动物保护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执法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捕

完善法规,细化《野生动物保护法》,将非法收购、食用纳入刑事追责,罚款提至涉案金额10-20 倍,要求电商平台建关键词筛查系统。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配备无人机、红外监测仪,提高人员待遇与奖励,强化联合执法,建立多部门“每月巡查”机制,排查重点区域。

3.2 加强栖息地保护与修复

划定三级保护范围,在大熊猫、亚洲象栖息地建国家公园,核心区禁人类活动,配专职巡护员与智能监控。推进修复工程,森林区种本土树种,草原禁牧休牧,湿地退耕补水,引入生态监测及时调整方案。建立生态廊道,高速旁种绿植、铁路留涵洞,定期维护监测,确保动物迁徙[3]。

3.3 应对气候变化,降低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推动能源转型,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超 25% ,推广新能源汽车与节能建筑,建碳交易市场。开展适应性保护,建监测网络追踪物种变化,设基因库与繁育中心,培育适应气候的个体。加强宣传,制科普视频,学校开展“低碳活动”,鼓励公众参与碳中和项目,形成减排氛围。

3.4 缓解人兽冲突

建补偿机制,作物损失按市价补偿,在15 日内快速赔付,加强防范,高发区建1.5 米防护网、设警示灯,为牧民配红外监测仪,开展防范培训。开展生态移民,在云南象群核心区迁居民,解决住房就业,迁出区种象群喜食植物,建“社区共管”机制实现双赢。

3.5 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保护技术水平

拓宽资金渠道,将保护经费纳入预算且年增超GDP 增速,设专项基金,探索碳汇交易市场化路径。加强技术研发,支持高校研究监测、繁育技术,推广AI 识别、卫星追踪,优化濒危物种繁育方案。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加强人员培训与国际交流,引进先进经验。

3.6 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加强科普,学校将保护知识入课程,社区组织讲座、发资料,媒体制专题节目与公益广告。倡导文明行为,引导摒弃野味消费,不干扰动物生活,鼓励参与志愿活动。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支持环保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推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四、结论

野生动物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到生态平衡、人类福祉和地球的未来。尽管当前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有信心逐步改善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实现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地球上丰富多彩的野生动物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家园。

参考文献:

[1]张大伟.山西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黑龙江水产,2024,43(05):605-607.

[2]周学义.甘南藏族自治州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2,25(07):150-151.

[3]张翠霞.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2,13(08):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