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地下管网工程现场技术质量管控难点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
韩浩
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引言
市政地下管网工程作为城市运行的“生命线”,承载着能源输送、信息传输、雨污排放等核心功能,其质量直接关乎城市安全、生态环境与居民生活福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地下空间开发的立体化发展,管网工程规模与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施工环境愈发恶劣,多专业协同要求持续攀升。与此同时,传统质量管控模式在应对复杂地质条件、隐蔽工程监管及动态运维需求时,暴露出明显的滞后性与局限性。在法治社会背景下,市政地下管网工程建设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工程质量与公共安全。然而,目前部分工程在质量管控过程中,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存在诸多问题,如责任主体不明确、监管不到位等,亟待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因此,深度挖掘市政地下管网工程现场技术质量管控难点,并结合法律法规提出具有前瞻性与实操性的应对策略,成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
二、市政地下管网工程现场技术质量管控难点分析
(一)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的深层挑战
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土壤、岩石等物理特性的空间异质性,还涉及地下水文动态变化、地质灾害潜在风险等多重因素的耦合影响。从力学角度分析,软土地基区域的土体具有高压缩性与低抗剪强度特性,在管道自重与地面荷载作用下,易产生固结沉降与侧向位移。以某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为例,该区域广泛分布淤泥质黏土,尽管前期采用水泥搅拌桩进行地基处理,但在管廊施工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位季节性波动引发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延迟,导致部分管廊段出现不均匀沉降,最大沉降差达 8cm,致使预制管廊接口密封失效,引发渗漏问题。
此外,城市地下空间的人为改造历史进一步加剧了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老旧城区地下往往存在废弃人防工程、临时排水暗渠等未探明构筑物,在管网施工过程中,一旦遭遇这些隐蔽障碍物,不仅会延误工期,还可能因不当处理引发土体塌陷等安全事故。据统计,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因未探明地下障碍物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占比高达 23% ,且修复成本通常是正常施工成本的 3-5 倍。
在法律法规执行方面,尽管《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要求建设单位在工程开工前,应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对地质勘察资料进行详细解读,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建设单位对这一规定执行不力,导致施工单位对复杂地质条件认识不足,无法提前制定针对性施工方案,增加了工程质量风险。
(二)施工工艺复杂多样的技术瓶颈
市政地下管网施工工艺的复杂性源于其多学科交叉特性与技术迭代需求。以非开挖施工技术为例,顶管法、水平定向钻法等新型工艺虽能有效减少对地面交通与环境的影响,但在施工过程中,顶管机的土压平衡控制、定向钻轨迹的精确导向等技术环节对施工人员的操作技能与设备性能要求极高。在某城市燃气管道穿越河道工程中,采用水平定向钻施工时,因对地层含水量变化预估不足,泥浆配比未能及时调整,导致回拖过程中出现钻杆卡滞现象,最终不得不重新扩孔施工,造成工期延误 20 天,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万元。
同时,新材料的应用也带来新的质量管控挑战。例如,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材凭借其耐腐蚀、柔韧性好等优势在排水管网中广泛应用,但其热熔对接工艺对焊接温度、压力与时间参数极为敏感。若参数控制不当,焊接接头处易形成虚焊、气孔等缺陷,这些微观缺陷在长期水流冲刷与土壤应力作用下,可能逐渐发展为宏观渗漏。相关研究表明,因热熔对接工艺不合格导致的管道渗漏问题,在HDPE 管材应用项目中占比达 15%-20% 。
从法规层面看,《建筑法》规定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不得偷工减料。但由于施工工艺复杂,部分施工单位为追求进度或降低成本,在施工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工艺标准操作,如在 HDPE 管道焊接时,未对焊接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导致焊接参数不准确,而监管部门在质量检查时,因缺乏专业检测手段与深入的工艺知识,难以发现此类隐蔽质量问题,使得法规执行大打折扣。
(三)隐蔽工程质量监管困难的本质剖析
隐蔽工程质量监管困境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与检测技术局限性。传统的质量检测手段,如人工外观检查、局部抽样检测等,难以对隐蔽工程进行全域、全时段监测。以管道防腐层施工为例,常规的电火花检漏仪虽能检测出防腐层的破损点,但无法评估防腐层与管道基体的附着力、防腐层老化程度等关键性能指标。随着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管道监测中的应用,虽能实现对管道应变、温度的连续监测,但对于防腐层缺陷的早期识别仍存在技术瓶颈。
此外,隐蔽工程施工过程的不可见性,使得质量追溯难度极大。在缺乏全过程影像记录与数据留存的情况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难以准确界定施工责任与质量缺陷产生的时间节点。据行业调研,在涉及隐蔽工程质量纠纷的案例中,因证据缺失导致责任认定不清的比例高达 40% 以上,严重影响工程质量问题的妥善解决。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规定,隐蔽工程在隐蔽前,施工单位应当通知建设单位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然而,实际施工中,部分施工单位未按规定提前通知,或在通知后监督机构未能及时到场监督,导致隐蔽工程质量监管缺失。同时,对于隐蔽工程质量数据的记录与保存,法规虽有要求,但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与监督机制,使得施工单位在数据记录上存在随意性,影响质量追溯与责任认定。
(四)多专业交叉施工协调困难的深层矛盾
多专业交叉施工协调困难的本质是组织协同与资源配置的双重矛盾。从组织层面看,各专业施工单位通常隶属于不同利益主体,在进度目标、质量标准与成本控制方面存在天然分歧。例如,在地下综合管廊施工中,电力舱、燃气舱、给排水舱的施工单位可能因各自的工期要求不同,在管廊接口处理、预埋件安装等关键节点上产生冲突。从资源配置角度分析,地下空间资源的有限性与多专业管网空间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据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标准,每公里市政道路下需容纳给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至少 5 类管网,而在实际施工中,因前期设计阶段缺乏有效的空间协同规划,导致管网交叉碰撞问题频发。某城市主干道改造工程中,因排水管道与电力电缆沟空间冲突,不得不对已施工完成的电力电缆沟进行改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00 余万元,工期延误 1 个月。
结论
市政地下管网工程现场技术质量管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地质条件勘察、施工技术应用、多专业协同管理等多个维度,且需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地下空间开发需求激增的背景下,管网工程面临的地质条件复杂性显著提升,施工工艺的技术迭代速度加快,隐蔽工程质量监管难度加大,多专业交叉施工的协调矛盾突出,运维管理的动态性与开放性特征愈发明显,传统的质量管控模式已难以满足高质量建设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宁,陈晨.市政地下管网工程施工质量精细化管理策略[J].工程建设与管理,2024(12):88-91.
[2]李华,赵强.基于BIM 技术的市政管网工程质量管控创新实践[J].建筑技术开发,2024(20):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