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与实践研究
刘天童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引言:现阶段的企业发展面对数字经济深刻变革商业生态背景,其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不仅要求会计专业人才具备基本的核算能力,还要拥有数据处理、决策分析等能力,并做到熟练运用各类智能化工具。由此可见,深入研究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与实践策略十分必要。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要(一)满足技术迭代驱动的能力升级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当前部分企业对财务岗位提出新的要求,应聘人员不仅要具备基础的核算能力,还应该拥有智能决策、数据分析等高阶技能。而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助于完善课程体系,其通过引入RAP流程自动化与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丰富课程内容,这有助于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且财务共享中心模拟系统等校企协作实训平台的应用有利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而满足复合型人才需求。
(二)适应产业转型催生的培养定位变革
当前很多企业中都引进了财务共享中心,且在会计工作中应用智能财税系统,这无疑提高了企业对会计核算岗位人才的要求,需要财会人员具备“业财融合”的综合能力。而高校通过进行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助于提升会计专业人才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可以为企业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使得企业的财会人员具备转化会计知识为行业决策的能力,助力企业快速可持续发展[1]。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构建“技术+会计”的交叉课程体系
为了满足大数据时代企业对财会人才的要求,高校要加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根据现有的课程类型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完善的“技术+会计”的交叉课程体系,加强大数据技术与传统会计课程的融合,以形成科学合理的“会计基础+数据科学”的课程结构。课程改革需设置Python 财务数据分析、SQL数据库管理等工具类课程,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非结构化数据处理能力。同时,学校要重点开发“RPA 财务机器人应用”与“智能财税系统实务”等校企协同类课程,并依托企业提供的真实案例强化对学生实操技能的培养。以某高校为例,其在会计审计类课程中引入区块链技术,并采用“价值引领+数智融合”的课程设计模式,明显提高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打造“四课堂联动”的教学生态
高校除了要加强课程改革,还应该打造全新的教学生态。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四课堂联动,如第一课程选择“MO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依托财务共享中心虚拟仿真系统组织开展案例化教学;第二课堂要以财务建模、大数据会计竞赛等活动的组织为主,以实现以赛促学; 第 课堂则要求学校与企业联合打造专门的实习基地,如联合开发会计师事务所智能审计项目等,为学生安排实操岗位,以锻炼其实操技能;而对于第四课堂的打造,学校可以利用移动端为学生推送企业财报爬虫分析任务等行业数据,这有助于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以强化会计专业毕业生与企业岗位的适配性。
(三)建设“双师双能型”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影响高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进一步实现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高校要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学校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建立“教师-工程师”的双聘机制,即定期安排教师进入企业学习,通过参与企业的财务数字化项目掌握更多专业技能,同时,企业要定期安排专家进入学校担任产业导师,并与专业教师合作开发《智能财务决策分析》等教材;其次,学校应该建立教师大数据教学能力认证机制,在教师的日常工作考核中引入机器学习基础与Tableau 可视化工具操作等作为新的考核指标,以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策略(一)模块化课程重构与线上线下融合
为了进一步强化大数据时代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效,学校要积极探索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以提高自身的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输出能力。因此,高校要重构会计专业课程,通过引入覆盖Python财务爬虫技术与Power BI 财务可视化等内容的智能财务工具应用课程模块,有助于优化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可以采用“4+1+X”的学分结构,即传统会计课程为4 分;技术工具课程为 1 分;而跨学科综合运用为X 学分。基于此,学校要加强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融合,以构建混合式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线上依托财务大数据分析虚拟仿真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多元化的闯关任务,以培养学生财务异常数据检测及RPA 流程设计的能力;线下则以“学校实训+企业实习”为主,学生在参与企业运营项目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数据采集与经营建议等能力[2]。
(二)搭建"虚拟仿真+实体基地"的实践平台
实践平台的搭建有助于强化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因此,学校要与企业联合搭建“虚拟仿真+实体基地”的实践平台,以形成健全的实践体系。针对实践平台的基础层建设,学校应重点打造财务共享虚拟仿真实训室,主要通过模拟企业内部电子发票验真与银行流水识别等真实业务场景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训的机会,使其了解岗位工作内容和流程。同时,学校要加强提升层设计,确保实践平台能够对接金蝶和用友等企业数据中台,为学生安排个性化实战任务,以强化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实效。此外,学校应合理设计实践平台的拓展层,即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数智财务产业学院”,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集团合并报表自动化项目的机会,这有助于孵化企业级解决方案,还有利于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大数据工具操作熟练度。
结语:在大数据时代背景表,高校通过进行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够完善课程体系,还有助于创新会计专业教学方式,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进而培养出复合型的会计专业人才,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聚焦于区块链技术与会计实训的融合,确保能够形成可复制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新范式。
参考文献:
[1]杨越然.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J].数码精品世界, 2023(1):439-441.
[2]何素静.大数据背景下的财会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J].现代职业教育, 2024(7):113-116.
作者简介:刘天童(1986.07-),女,汉族,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