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复杂井况下井下作业安全风险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
李晓鹤
身份证号:220882****10040516
引言
深井油气资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战略地位愈发重要。随着油气开采向更深层、更复杂地质条件拓展,井下作业面临的问题日益多样化与高风险化。复杂井况包括但不限于高温高压环境、非均质地层、弱胶结岩层、断裂带穿越等,极易引发井壁坍塌、卡钻、管柱变形甚至作业人员伤亡等事故。目前传统的人工经验判断和单一参数监控手段已难以胜任深井安全管理的需要。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系统、高效的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势在必行。本文将围绕深井复杂井况下作业风险特征、预警技术演进、防控策略构建以及系统化应用实践展开详细探讨,旨在为油气田现场管理提供可靠支撑。
一、深井复杂井况下安全风险的主要类型与演化机制
深井作业中常见的安全风险包括地层压力异常、井壁坍塌、井涌、气侵、井筒变形、机械失效和人因操作失误等。这些风险不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确定性,在时间演化上也极具突发性,使得风险控制工作需持续高效地跟进每一个作业环节。其中,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地层不稳定最为典型,井壁所承受的应力远超常规井深范围,极易导致井径扩大、井壁脱落、卡钻和作业中断等严重后果。此外,在裂缝发育或断层活动频繁的地段,环空流体渗漏现象也较为突出,极易引起井筒压力失控或井筒积液,进一步加剧作业风险。气侵和井涌等突发情况,往往是在泥浆密度设计与地层实际压力不匹配时发生,若反应不及时,可引发井喷等灾难性事故。
除地质因素外,井下作业设备老化、信息采集系统不完善、参数监控滞后等也是诱发安全风险的重要外因。在多种因素耦合作用下,井下风险具有突发性强、变化速度快、干预难度高等特点。特别是在连续作业或修复性施工过程中,作业链条长、参与人员多、协同难度大,一旦某一环节管理缺位,极易导致整个系统性安全事故。因此,识别各类风险的演化路径与预警节点,对实现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全过程控制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深井作业风险预警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方向
当前深井作业现场主要依赖井下仪器监测数据、井控系统信号、井口传感器和人工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风险预警。传统的单参数报警方法虽然具有一定提示功能,但在复杂多变的井况条件下,往往滞后于风险发生的真实节奏,不能满足“ 早识别、早响应” 的目标。随着物联网、边缘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构建多参数融合的智能预警平台成为未来趋势。
现代预警系统强调实时性、动态性与自适应能力。通过对温度、压力、密度、流量、震动等多维井下信息进行同步采集,并利用数据挖掘与模式识别技术进行异常状态建模,有望提升风险识别的准确率。例如,通过引入基于机器学习的动态预测模型,可以实时判断井壁稳定性趋势;应用流动模拟与裂缝识别算法,能够提前锁定高风险区域并触发作业调整机制。同时,部分企业已开始试点部署具备远程控制能力的智能作业平台,实现关键参数的自动干预。
值得一提的是,预警系统的有效性依赖于前期地质建模、历史案例比对和作业全生命周期数据的积累。因此,推动数据标准化、建设统一的风险数据库,是实现预警智能化的基础。此外,将预警结果与应急响应程序无缝衔接,将进一步缩短现场反应时间,提高整体作业安全等级。
三、井下作业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路径
预警只是保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建立完备的防控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事故的有效遏制与干预。深井复杂井况下的防控体系应以“ 源头控制—过程监测—应急响应” 为主线,融合工程技术手段、管理制度保障和人员培训机制。其中,井身结构设计优化和钻完井液参数匹配是源头控制的关键,需结合具体井段地质特性进行定制化方案编制。通过引入高性能钻井液体系、强抑制型完井液,可有效降低井壁与岩石界面的失稳风险。
过程监测方面,强化信息化与自动化手段成为主流方向。搭建集成化作业数据平台,实现井口—井筒—井底三维空间的信息交互,是防控系统高效运行的前提。在此基础上,部署高频动态检测装置,如连续测压工具、震动采集仪、实时音频成像设备等,可全方位掌握作业环境状态。一旦出现异常信号,通过控制终端实施限速、压降、提钻等操作,有效切断事故蔓延链条。
应急响应体系的完善同样关键。建立基于多场景演练的预案库、实现岗位职责量化划分、配备标准化应急包和远程指挥系统,是当前防控体系标准化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加强施工单位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推动建设跨单位应急联动机制,也将进一步提升整体响应能力与组织效率。
四、提升深井作业安全的系统建议与未来展望
为提升深井复杂井况下井下作业的整体安全性,应在现有实践经验基础上,系统推进技术创新、机制完善与协同治理。在技术层面,应持续研发适用于高温高压环境的智能井下仪器与高集成度多参传感设备,同时推动风险识别算法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构建自学习、自纠正的智能预警系统。在管理机制上,应强化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推动作业审批流程电子化、透明化,从制度上压实安全管控责任。
未来可探索将数字孪生技术引入井下作业安全管理,通过构建虚拟作业场景实现实时监控与应急模拟,为决策提供可视化支撑。同时,应加快建立深井作业安全大数据平台,实现行业经验共享、风险数据开放和标准指标提取,提升整个行业的安全技术水平。国家层面可推动相关标准体系升级,将预警与防控能力纳入井下作业安全评价体系。
最重要的是,井下作业的安全保障离不开人。加强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其风险意识与应变能力,是每一项技术措施最终能否落地的核心保障。只有技术、管理、制度与人力协同发力,才能在深井复杂井况下筑牢安全防线,支撑我国能源产业向更深、更广、更安全的方向稳步发展。
结论
深井复杂井况下的井下作业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油气开发效率与作业稳定性的核心因素之一。通过本文对风险类型、预警技术、防控体系及系统建议的全面探讨,可以看出,建设多维度感知、快速响应、制度保障和技术集成为一体的风险控制系统,是实现深井作业本质安全的关键。未来应在设备智能化、管理数字化、响应协同化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深井作业安全防控迈向科学化、智能化、标准化的新阶段。确保我国能源开采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燕平,陈启龙,田磊.超深井复杂工况下电泵管柱打捞技术的实践[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2,42(11):190-192.
[2]谭雷川.复杂井况套管磨损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20.DOI:10.27643/d.cnki.gsybu.2020.000102.
[3]曹峰,杨力能.复杂工况下深井套管柱校核软件的开发[J].断块油气田,2009,16(02):126-128.
[4]高进伟.复杂井况下套管的可靠性与风险评估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
作者:李晓鹤 单位:江苏油田矿业开发有限公司 邮编: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