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迭代与转向: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的动画创作研究

作者

冯开骋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正以空前的速度重塑全球数字创意产业格局。动画作为一种集视觉艺术、叙事逻辑与技术实现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态,首当其冲感受到人工智能浪潮的冲击与机遇。近年来,以MidJourney、Runway、ChatGPT、Luma 为代表的生成式 AI 工具在图像生成、文本生成和智能交互方面取得突破,使动画的创作与生产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其核心特征不仅在于极大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制作门槛,更在于其在艺术表达、叙事模式、教育范式乃至产业结构上的深刻转向。

一、生成式AI 与动画创作流程的再造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介入使动画制作流程发生了颠覆性的重构。传统动画创作往往需要团队在角色设计、场景建模、动作捕捉、渲染合成等环节投入大量人力与时间,而这些环节往往充满重复性与高成本。生成式 AI的优势在于通过强大的计算与学习能力,将原本冗长的工作链条转化为高效自动化的生成机制,从而极大地提升整体生产力。

在概念设计阶段,AI 能够迅速输出符合关键词的角色与场景提案,使得前期创作从“ 逐步打磨” 转向“ 快速试错” 。这种快速出图的能力不仅降低了沟通与修改成本,还释放了创作者的想象力空间。在建模与渲染阶段,AI 驱动的三维生成与实时渲染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建模与光线追踪技术,使复杂场景和动态效果能够在短时间内成型。后期合成环节,AI 更是实现了文字直接生成动态片段的能力,将分镜脚本转化为动画草片段,从而大幅度压缩了制作周期。

然而,本研究也发现,AI 生成并不意味着对人类创作者的取代,而是重新分配了人机的角色关系。AI 承担了效率驱动与重复劳动的部分,而人类创作者则在叙事逻辑、风格选择和价值判断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动画制作因此呈现出“ 工具驱动—创意聚焦” 的新态势。生成式AI 重构的流程不仅优化了传统的制作模式,更为动画创作提供了“ 快速原型—深度加工” 的方法论,推动动画生产方式从工业化的流水线逻辑迈向智能化的协同逻辑。

二、生成式AI 与动画艺术表现的融合与创新

技术的介入不仅是效率革命,更是美学革命。生成式人工智能赋予动画前所未有的视觉多样性与叙事弹性,使其艺术表现呈现出跨风格、跨媒介的创新特征。AI 的风格迁移能力能够让动画在不同艺术传统之间自由切换,从写实到抽象,从东方水墨到西方油画,从传统二维手绘到未来赛博风格,均可在短时间内实现。对于实验动画而言,这为创作者提供了无限扩展的可能性;而对于商业动画而言,则为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更为重要的是,生成式AI 还在叙事逻辑上推动了互动性与开放性的发展。基于语言模型的文本生成能力,动画叙事不再是固定的线性逻辑,而是可以根据观众的输入与选择实时生成。角色的对话、情节的走向乃至故事的结局都可以即时调整,从而形成观众与作品的动态交互。这种“ AI+ 互动叙事” 的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动画中观演关系的单向性,也使动画

成为一种可协商、可共创的媒介。

同样,生成式AI 所带来的同质化风险亦不容忽视。由于大量生成结果依赖既有数据,风格趋同与创意固化可能会削弱作品的独特性。本课题提出的应对路径是“ 人机共构” ,即创作者在AI 初步生成的结果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将AI 的功能定位于“ 灵感放大器” ,而非“ 创意替代者” 。这种合作模式既能保障技术高效输出,又能确保艺术创作的独立性与原创性。由此,生成式AI 不仅没有削弱艺术表现,反而为动画美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三、生成式AI 对行业与教育的冲击与应对

生成式AI 对动画产业与教育体系的冲击同样深远。首先是产业层面的再分工。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升,一些低端重复性的岗位逐渐减少,而新的职业角色正在出现,如提示词工程师、AI 美学监督、跨媒介叙事设计师等。这一转变意味着动画行业正从“ 工序型分工” 走向“ 创意型分工” 。在未来的生产体系中,人的价值不在于重复劳动,而在于提出问题、筛选结果与引导技术。

其次是教育模式的转型。长期以来,动画教育强调绘画功底与软件技能训练,而在AI 技术背景下,这一传统范式必须进行调整。教育需要更多强调跨学科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意生成。学生通过AI 工具能够快速实现原型创作,教师则应引导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加工与文化表达。本课题的实验教学表明,AI 工具的引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技术自信,也促使课堂从技能训练转向思维训练。这为动画教育从“ 工匠式培养” 迈向“ 创意型培养” 提供了路径。

最后是制度与伦理层面的挑战。AI 生成作品的版权归属、数据来源、训练伦理等问题尚无定论。若不建立明确的法律规范,将对创作者权益与产业秩序造成威胁。本研究提出构建生成式AI 内容溯源机制与人机共署的版权制度,以实现技术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只有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AI 与动画产业才能实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晋宁,黄心渊,赵伟然.人工智能数字影像的电影化之路——未来影像奇观构建[ J ].北京电影学院报,2023(11)

[2]傅盛,陈洪伟,赵霁,陈昊.向度与趋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与电影的结合[ J ].当代电影,2023(08)

[3]张丽.动画原创人才特色培养的思路和举措[ J ].北京电影学院报,2019(09)

[4]盘剑,倪聪.论“ 新动画中国学派” 的工业美学建构[ J ].民族艺术研究,2023(05)

[5] 方兴东,钟祥铭 . ChatGPT 革命的理性研判与中国对策——如何辨析 ChatGPT 的颠覆性变革逻辑和未来趋势 [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4)

[6] 喻国明 , 李钒 . 内容范式的革命:生成式 AI 浪潮下内容生产的生态级演进 [J]. 新闻界 ,2023(07)本文为 2024 年科研经费资助项目《迭代与转向: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的动画创作研究》(项目编号:SZYYB20240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