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挑战
孟昭丽
德宏师范学院 云南 芒市 678400
边疆民族地区国土占全国国土比重为 62.1% ,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功能性区域,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发展和巩固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特殊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边疆民族地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习近平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在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大步迈向现代化进程,这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优势条件。但由于边疆民族地区受到自然条件较差、历史文化贫瘠、发展基础薄弱、人才资源缺乏等瓶颈制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仍面临系列现实挑战。
一、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民族间的经济差距是引发民族矛盾的重要根源,因此发展经济是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提升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关键,是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的基础条件,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持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不断缩小民族间的经济差距。边疆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相对聚集、自然环境较为脆弱、资源利用率较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口支援帮扶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战略等政策帮扶下,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过资金投入、
业扶持、精准扶贫、一带一路建设等政策的大力扶持和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成就,彻底改变了穷、远、差的落后状况,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难题。但由于受到自然、历史、基础设施、产业等发展因素的制约,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一是边疆民族地区区域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边疆民族地区地处祖国边陲,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虽然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地区远离国家发展中心区域,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加之地形条件复杂,交通极不便利,人才资金缺乏,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中东部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除少数边疆民族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稍微好些外,绝大部分边疆少数民族县不管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还是人均财政收入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滞后性不仅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安全,同时也加大了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难度。二是边疆民族地区区域内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平衡。在民族地区内,自然条件较好、内生动力较足、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发展后劲较足,其经济发展程度要高于自然条件恶劣、处于深度贫困的边疆民族地区。民族与民族之间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平衡容易加剧民族心理失衡,继而引发民族之间的矛盾,降低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
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充分一是表现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总量不足。边疆民族地区多数为典型的耕作型村落,“2018 年边疆县市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21∶36∶43……2018 年全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7.2∶40.6∶
,可见,边疆民族地区经济产业主要以传统第一产业为主,而边疆民族地区地形以高山峡谷、沙漠戈壁地形居多,土地贫瘠,气候条件不好,现代化水平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在狭小贫瘠的土地上从事结构单一的传统农耕种植业,人工投入成本大,机械化、科技化水平低,农作物种类单一、产量低且销路不畅,难以支撑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二是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边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且不合理,自主经济项目少,开发难度大,经济产业模式单一,生产方式粗放,致使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缺乏支柱。受到各民族民俗风气的影响,部分边疆少数民族在发展思想和生活观念上有一定的封闭和落后性,如安贫乐道思想、宿命论观点、依赖心理、小富即贵等小生产观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边疆少数民族求富求强的自觉意识,致使当地群众在发展经济上缺乏精神动力。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和主观因素的叠加,使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长期缓慢的经济增长会导致边疆民族地区人民信心和动力不足,导致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缺乏经济基础。
二、边疆民族地区民生发展未能完全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民生是人民群众最真切的体会和感受,是人民的幸福之基,是关乎边疆和谐稳定的根本。相反,如果民生做的不好,就可能让边疆各族人民产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离心力,就画不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同心圆。因此,不断提升和改善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让边疆各族人民感受到党和国家提供的真真切切看得到的实惠,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障。进入新时代,边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有了更全面更高层次的追求,但因边疆民族地区本身特殊和复杂,民生事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边疆民族地区在教育、医疗等民生方面仍不能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难以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受历史、经济、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边疆地区教育长期落后于其他地区,出现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受教育程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在学校受教育的年限,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从第七次人口普查内蒙古等五省区每 10 万人口中拥有的各类受教育程度人数的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出,边疆民族地区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与国家其他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全国每 10 万人口中拥有的大学(大专及以上)学历平均人数为 15467 人,而内蒙古等五省区每 10 万人口中拥有的大学(大专及以上)学历平均人数为13730人,比全国平均人数少1737 人。而内蒙古等五省区每 10 万人口中拥有小学的平均人数却比全国多,说明边疆民族地区仍然存在义务教育辍学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在面对“学校教育逐级而上的考试难度和文化要求,使得民族学生在学习上压力过大,”[3]再加上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部分民族学生在教育中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在义务教育阶段选择早早辍学回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另一方面是由于边疆偏远,生活便利性不足、学校基础设施设备不齐全等局限,导致边疆民族地区难以大批招聘优秀教师,学校软硬件设施的不足同时制约了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质量。
二是边疆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还不够全面和完善,难以全面满足新时代边疆各族人民的医疗需求边疆民族地区卫生院医疗基础设施不到位,乡村医生编制不足,村医工资待遇水平较低,医疗优秀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县乡两级医疗资源衔接不畅,达不到对病人分诊治疗效果,医疗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配置。此外,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农户居住偏远和分散,医疗资源和基础设施严重配套不足,人民的医疗需求难以全面满足。
在民生尚未完善,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在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事实不平等现象,进而造成各民族心理上的不平等,诱发不同民族间的矛盾和摩擦,影响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水平,降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
三、西方错误思潮侵蚀加剧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复杂性
意识形态是构成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守护好边疆民族地区思想防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的覆灭”[4]。因此,守好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构建教育和引导边疆民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利环境显得尤为关键 。但当前,西方错误思潮的入侵和侵蚀使原本就具有特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的边疆民族地区变得更加复杂,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是相对松散的社会环境为西方错误思潮的入侵提供了空间。由于边疆民族地区远离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中心,呈现出地区偏远性、民族多样性、人员流动性、居落分散性等特点,导致边疆民族地区受到大城市辐射较小,社会共同体治理变得更加困难。伴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上充斥的各种各样西方错误思潮得以借助手机这一便携式媒介在边疆民族地区大肆传播,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在享受信息红利的同时,西方错误思潮同样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甚有境外人员通过技术手段颠倒是非,试图通过这种途径,灌输西方错误思潮。二是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多、宗教种类多、宗教场所多,为境外不法分子进行价值观念渗透提供了机会。生活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各族群众对各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信仰、历史等掌握不够清楚,容易将出现的个体性矛盾、纠纷和冲突断章取义进行传播化、扩大化,在此情况下,部分境外别有用心的人借题发挥,利用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借机加紧意识形态渗透,冲击各民族间团结和谐,削弱各民族文化认同,腐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三是境外势力的威胁加剧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环境的复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边疆民族地区出现了更多的不稳定性不确定问题。比如有人借助新冠疫情形势严峻的契机,协助偷渡人员进入到边疆民族地区,给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带来一定的恐慌和对政府工作的不信任,加剧边疆各民族的敌对情绪。此外,边疆民族地区生活的跨境民族众多,加之自身文化产业发展滞后,边疆文化的凝聚能力和传播力度不足,导致边疆民族群众极易受到境外文化产品的影响。境外反华势力利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弱点通过广播电视、微信、QQ、抖音等网络载体向我国边疆群众推送和宣传他们的思想文化意识、国家优惠政策,试图从这些方面对我国边疆民族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促使边疆各族群众在对不同国家的政府政策、民生保障进行相互比较中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边疆民族地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因素叠加
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事关国家总体安全,事关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边疆民族地区失去了安全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失去了安全根基。边疆民族地区毗邻多个国家,作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接地带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不仅疆域辽阔、边境线狭长,民族多样、信仰复杂,而且人员流动大、对外交流多,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缘政治状况决定了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压力巨大。当今形势下,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加速推进,国家在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对外开放交流不断深入的同时,一系列敏感、特殊和复杂的问题也相伴而生,多方面侵蚀和威胁着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归结起来,当下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着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两大方面的威胁。
边疆民族地区地处祖国边疆,远离国家经济政治中心又与多个国家接壤,一直以来都是受传统安全威胁的高风险地区。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在边疆民族地区与接壤国家之间发生大规模军事战争的可能性较低,但一方面在小范围内爆发军事对峙和民间冲突的重大事件仍时有发生,威胁着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如2017年,中印两国军队在我国洞朗地区发生了军事对峙,2020 年在加勒万河谷地区爆发了冲突,2021、2022 连续两年又在藏南达旺扬子地区发生军事冲突。另一方面边境接壤国家内部爆发武装冲突,直接威胁到边疆民族地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受缅甸内部战事的持续升级影响,德宏傣族景颇族地区部分地方就遭受了武装袭击。冲突的爆发以及战火的波及无不说明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受传统安全威胁因素仍然存在,严重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这同样对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了极大威胁。
总之,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况总体向好,但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不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仍面临既有主观又有客观因素导致的系列现实挑战。边疆民族地区必须直面问题,在不断回应挑战中为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展现边疆作为,贡献边疆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孝川.边疆地区民族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出路------非传统安全的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76.
[2]张丽君,王飞,马博等.兴边富民行动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1:23.
[3]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华北农村[M].王福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4]喻发胜.文化安全— —基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嬗变与传播的视角[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6]李学保.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治理中的涉外因素及其应对之策[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1(03).
[7]李俊清,吴刚.边疆民族地区政治安全的认知演进与治道变革[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2).
作者简介:孟昭丽(1994—),女,汉,腾冲人,法学硕士,讲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金项目】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23 年度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3XJ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