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种靠流体介质控制减压阀研究

作者

金宗林

精嘉阀门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1804

关键词;减压阀,电动装置,信号,输入,输出,安全性差,结构繁杂

1前言

现有的中央系统的减压阀主要电动控制的阀门大都采用电信号输入输出原理是通过压力传感器输出信号给电动装置带动阀门的开度控制介质流量来减压,其结构繁杂,部件多,安全性差,工作繁琐,对后续设备的流量冲击大,并对负载的压力波动适应能力较差,虽然也有减压功能,但只能靠压力传感器输出信号给电动装置带动阀门的开度控制介质流量来减压。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不借用外力能实现减压的减压阀,解决如何使介质通过阀门能产生压力变化达到理想的设定值而稳定在设定值。

2 技术方案

流体介质控制减压阀,包括阀体、阀盖,阀杆,膜片组合件,阀芯组合件等组件,阀体内腔介质、通过阀盖内腔中膜片膜片组合件来控制阀芯组合件开启高度实现控制介质的流量实现减压,调节内腔、支点内腔;阀芯组合件设在阀体腔内,膜片组合件设在调节腔内,传动阀杆与膜片组合件连接的部位的端头设在阀腔内,阀杆另一端连接在阀芯组件上,阀后介质的流量来控制膜片组合件升降带动阀杆上下使阀芯组件控制阀腔流量,实现减压。  2.1 技术措施:

阀体与阀盖中间由膜片组合件隔离介质,阀体进口端与出口端由阀芯隔离介质,阀门出口通过导流孔引入介质进入阀盖内腔控制膜片组合件上下带动阀杆传动阀芯上下控制介质流量,

2.1.1膜片组合件包含膜片上耐压压板,下耐压压板,膜片锁定螺母,膜片限位杆。

2.1.2阀芯组合件包含阀板,星型密封圈,密封圈压板,阀座。

2.1.3阀盖设置膜片内腔,阀杆导向孔,顶端限位孔,阀后压力连接口。2.2采用了流体介质控制,当阀后压力降低时阀后导流管引入阀盖内腔压力降低膜片组合件上升带动阀杆传动阀芯组合件上升介质通过内腔增加流速加大流量上升了阀后压力,当阀后压力达到设定值时阀盖内腔阀后通过导流管介质进入阀盖内腔增加阀盖内腔压力膜片组合件下降带动阀杆传动阀芯组合件下降,减少流量,解决了靠外来电,电器,压力传感器,输入,输出,信号,电动装置等配件及资源。

实施的效果

流体介质控制减压阀,流体介质通过阀体下腔(流体介质压力)推动阀芯组合件,根据阀门出口压力大小不同,推动阀芯组合件高低不同来实现不同的流量,当阀门出口压力达到设定值时,流体介质通过阀后压力输出口,通过导流管将流体介质引入阀盖导流输入口,增加了膜片组合件上部位与阀盖内腔隔离腔的压力,阀盖内腔面积压力比大于阀座流通面积压力比,而是膜片组合件带动阀杆传动阀芯组合件向下移动,达到关闭密封效果,当阀门出口压力降低时,同时阀后压力输出口同样降低,将膜片组合件上部位与阀盖内腔隔离腔的压力阀盖导流输入口通过导流管倒流回阀体导流口,而是将膜片组合件上部位与阀盖内腔隔离腔的面积压力比变小,流体介质通过阀芯组合件底部推力将阀芯组合件向上推动产生空隙,介质流向出口,增加了出口压力,将出口压力达到设定值时阀门自动关闭,实施了减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