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科素养视域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优化探究

作者

康平

人大附中深圳学校

一、 问题缘起:教师思维的“独角戏”与学生主体的“悬置”

当前高中英语阅读课堂面临的根本性挑战,在于教学流程被异化为教师个人对文本解读的“独角戏”。教师依据预设的线性思路,通过一系列指向明确、答案封闭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牵引至既定结论。这种“牵拉式”教学导致学生的阅读体验变得被动,其多元感知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化解读空间被严重抑制。

二、 破局之路:构建以学生自主思维为中心的阅读课堂

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课堂重构,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优化路径的核心在于从“设计教”转向“设计学”,优化的起点在于对所教阅读材料的素养目标的研磨与定位,具体措施如下:

1. 起点转变:从“教师提问”到“学生生疑”

措施:推行“问题驱动”教学法。预习阶段,借助“KWL 表”(已知-想知-学知)或“自主问题清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真问题。在阅读前,也可以随机激发学生生成对阅读主题的问题设计,让课堂探究主线应从学生的问题中开始并生成,教师则负责筛选、整合、深化这些问题,使之成为课堂研讨的核心。

案例:学习《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real threat?》前,学生列出问题清单:“What theart will AI bring?” “Willits threats outweigh its benefits? why?” “Who will define its ethical bottomline?” “AI will eventually chanllenge us?在学生真实思考中生成的问题恰好是教学的起点,也终将推动学生的思维深度,课堂即围绕这些真实困惑展开,而非机械回答课文习题。教师根据学生“想知”栏中的真问题来设计教学。

2.教学目标优化:从“重知识重输入到重素养重输出”。围绕外研社《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Real Threat》主题,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学科学习素养设定可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大核心维度切入,结合“人工智能威胁”这一思辨性主题精准设计,具体如下:

. 语言能力素养:聚焦“围绕主题的语言输入与输出”,确保学生能精准理解和运用相关语言:

词汇:掌握 AI 领域核心词汇(如 algorithm, automation, unemployment, ethical issue 等)及观点表达词汇(如 argue, oppose, demonstrate, conclude )。

句型:能运用“观点陈述(Some experts claim that...)、利弊分析(While AI brings..., it also risks...)、反驳 论证(However, this argument ignores the fact that...)”等句型。

语篇:能读懂文本中“现象引入—论据支撑—结论推导”的议论文结构,并能模仿写出简短的观点性段落。2. 文化意识素养:关联“技术发展与跨文化视角”,引导学生理解全球语境下的AI 议题:

认知层面:了解不同国家(如欧美、中国)对AI 风险的不同态度(如隐私保护、就业政策差异),理解“技术伦理”的跨文化共性与差异。

情感层面:尊重多元观点,认识到 AI 发展中“全球协作”的重要性,树立“技术为人类共同福祉服务”的意识。

3. 思维品质素养:依托“思辨性主题”培养高阶思维,避免单一化判断。

1)批判性思维:能区分文本中的“事实(如 AI has replaced 10% of low-skill jobs )”与“观点(如 AI will eventually control humans )”,并评价论据的合理性。

2)辩证思维:能从“威胁(就业流失、伦理风险)”与“机遇(效率提升、生活便利)”两方面分析AI,避免“非黑即白”的判断。

3)创新思维:尝试提出“应对 AI 威胁的具体方案”,如 improving vocational training, making AI ethics laws ,并能用英语简要阐述。

4. 学习能力素养:结合“自主与合作学习”,提升学生主动探究主题的能力。

1)自主学习:能通过词典、网络资源查询AI 相关生词,梳理文本核心论点。

2)合作学习:能参与小组讨论,分享“AI 是否为威胁”的个人观点,并基于同伴意见补充、完善自身思考。

3)策略运用:学会用“思维导图”梳理文本逻辑,用“关键词笔记法”记录讨论要点。

3. 结构转变:从“线性讲解”到“多元探究”

措施一:实施“任务型阅读圈”(Reading Circles)。小组成员分饰不同角色(如讨论领袖、文化联络员、篇章解构者、反驳者),分别从内容、语言、文化、批判等维度切入文本,最后汇整观点。此举确保每个学生拥有独特的思考视角和贡献点。

措施二:搭建“选择性学习支架”。提供文本、视频、音频、信息图等多模态资源包,允许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和疑问选择辅助材料进行深度探究,支持其生成多样化的结论。

4. 评价转变:从“看重答案”到“关注过程”

措施:采用过程性评价,让思维成长可见。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维恩图等工具可视化其思维过程;对项目式学习的草稿、修改稿进行反馈,重点评估其逻辑与论据;设计量规,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培养其元认知能力。

案例:在完成“制定AI 伦理倡议书”项目后,评价要点在于小组在调研、讨论、草案、修订过程中体現出的合作、批判与创新思维。

5. 角色转变:从“权威讲授者”到“设计者与促进者”

措施:教师的角色应从根本上转变为学习体验的设计者和课堂讨论的促进者。其工作重心前移至课前,致力于设计核心任务、准备资源、制定规则;在课中,则退后观察、倾听、提问、点拨,只在关键时刻提供必要的支架式指导。

三、 结语

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本质是一场让渡“思维权力”的改革。通过将思维的主动权、时间的分配权、话语的表达权和评价的参与权系统地交还给学生,课堂方能从一个被严密控制的“思维牵引”过程,转变为一个激发多元感知、培育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思维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王蔷, 孙万磊, 赵连杰, 等. 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39(02): 68-75.

[3] 程晓堂.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测评[J]. 中国考试, 2018(05): 7-13.

[4] 梅德明, 王蔷.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解读[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5] Wiggins, G., & McTighe, J. (2005).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2nd ed.).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