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党建工作的价值、路径与挑战

作者

王艳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230000

一、引言:时代背景与研究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对高校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高校党建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然而,传统的高校党建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效率不高、形式单一、协同不足、数据分析能力弱等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以其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智能交互、预测分析等方面的强大能力,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全新方案。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实现从“传统党建”向“智慧党建”的跃迁,是顺应技术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需要。

二、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价值

1. 提升党务管理效能,实现“减负增效”:AI 可自动化处理党员信息管理、党费收缴统计、组织关系转接、会议通知下发等大量事务性、流程性工作,极大减轻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负担,使其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思想引领、战略规划和精细化管理中。

2. 创新党员教育形式,增强“吸引力感染力”:通过VR/AR 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场景,利用智能算法实现个性化内容推荐,借助数字人进行互动讲解,能够打破时空限制,使党课和教育实践活动更加生动鲜活,显著提升对青年师生的吸引力。

3. 强化数据分析能力,助力“科学决策”:AI 可对党员学习情况、参与活动频率、思想动态趋势、群众意见反馈等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生成可视化报告,为党组织科学研判形势、精准识别问题、优化工作策略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撑。

4. 拓展宣传引导阵地,提升“传播力影响力”:AI 工具可辅助生成高质量的新闻稿、宣传海报、短视频等容,并能通过分析舆情热点,实现精准推送,有效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

三、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路径

1. 构建智慧党建平台,打造“一站式”工作枢纽:整合AI 能力,构建集管理、学习、宣传、服务、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党建平台。实现所有党务工作在线化、数据化、可视化,打通信息孤岛,促进业务协同。智慧党建平台应当具备以下特性:

集成性:整合党员信息管理、组织生活记录、党费收缴、学习资料中心等功能;

智能化:内置 AI 算法,支持智能推荐、自动提醒、数据分析等功能;

可视化:提供数据看板和可视化报表,直观展示党建工作成效;

安全性:采用国产化、安全可控的技术方案,保障党建数据安全。

2. 开发智能问答助手,提供“全天候”政策咨询: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发部署“AI 党建助手”,为党员和师生提供关于党章党规、发展流程、政策文件等的 7x24 小时智能问答服务,标准化工作流程。如南开大学商学院开发的"党建小助手"智能体,能够针对党员发展过程中的材料填写规范性问题提供即时指导,成为"指尖上的党建服务站",让党务指导更具温度。

3. 创设沉浸式教育场景,推动“体验式”学习革命:建设VR 党建教室或体验区,开发“重走长征路”、“探访红色圣地”等虚拟仿真课程,让党员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深化对党史、党性的理解和认同。

4. 推行数据驱动决策,实现“精准化”管理服务:建立党员数字画像系统,动态分析党员表现和需求。利用预测模型评估组织生活效果、识别潜在风险点,从而实现工作的提前干预和精准施策。

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挑战:党建数据敏感度高,必须将安全置于首位。策略:采用国产化、安全可控的技术方案,建立严格的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和访问权限控制体系,遵守《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2. 技术壁垒与成本投入挑战:AI 技术开发和平台维护需要专业人才和持续资金投入。策略:高校可加强与信息技术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采用分阶段建设、模块化开发的模式,先试点后推广,控制成本风险。

3. “技术赋能”与“人的主导”平衡挑战:需警惕技术应用导致工作“去人性化”的风险。策略:明确AI的“辅助”定位,其目的是赋能于人而非替代于人。核心的谈心谈话、思想引导、人文关怀等工作必须由党务工作者亲自完成,技术应成为增强这些工作效果的工具。

4. 传统工作路径依赖的转型阻力:部分党务工作者可能因思维惯性和技能不足而产生抵触情绪,形成转型阻力。对策:加强"宣传引导与培训赋能"双管齐下。通过展示AI 应用的便捷性与成效,改变观念;提供充足的技术培训和支持,降低使用门槛,激发内生动力。

五、结论与展望

人工智能为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赋能作用体现在提升效能、创新教育、辅助决策、优化宣传等多个维度。推动AI 与党建深度融合,是高校党建工作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AI 赋能党建的发展规划,秉持“技术为用、党建为体”的原则,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探索应用场景。同时,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党建引领,确保技术应用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推动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 AI 赋能高校党建的具体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以及不同高校类型、不同学科背景下AI 赋能党建的差异化模式,为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9-01-31(001).

[3] 陈金龙, 杨明.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可能、风险与应对[J]. 思想教育研究, 2023(1): 10-15.

[4] 王莎, 李伟. 智慧党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J]. 学习论坛, 2022(8): 45-51.

[5]赵刚.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J]. 中国行政管理, 2021(7):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