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下的高职专业群结构优化路径

作者

陈有权 范丽丹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215411

前言:对于高职学校而言,专业群结构的优化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关键。随着市域产教联合体的不断发展,这一新型合作模式为高职学校专业群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新的契机。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具体而言,联合体内部的企业与高职学校可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基于此,能实现产教联合专业群结构的优化。

1 高职专业群结构优化的实践意义

1.1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推动下,高职学校能够紧密对接产业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同时,联合体内部的企业实践基地和实习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技能。这种紧密的合作机制促使高职学校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入行业前沿技术和知识,确保学生所学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此外,通过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平台,高职学校还能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1.2 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以市域产教联合体为平台,高职学校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享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一方面,高职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资源,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高职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升级。同时,市域产教联合体还通过协同创新,推动高职专业群与市域产业链的融合。联合体内部的企业与高职学校可以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等活动,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1]。

2 基于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高职专业群结构优化路径

2.1 搭建产教联合体沟通桥梁

为了有效推动高职专业群结构的优化,首先需要搭建起产教联合体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组织定期的研讨会、技术交流会等活动,各方可以就产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变化、教育教学改革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共识,为专业群结构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这包括建立定期的交流机制,促进联合体内部企业、高职学校、政府部门等多方主体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同时,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合作成本,为产教联合体的深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建立多个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这些联合体,高职学校与当地企业能够定期举办行业论坛和技术研讨会,共同探讨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需求。在这些活动中,企业代表分享最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动态,而高职学校的专家和教师则介绍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进展。通过深入交流,各方能够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为专业群结构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2.2 重视加大相关资源投入

根据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发展需求,高职学校与企业应共同加大对相关资源的投入力度。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学校及企业应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产教联合体的项目建设、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等活动。在人力资源投入方面,高职学校与企业应建立人才共享机制,鼓励教师与企业专家双向挂职锻炼,提升双方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此外,联合体内部可以设立联合研发中心、技术创新团队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产

教融合项目,形成人才聚集效应[2]。

除此之外,在技术设备等硬件资源投入方面,高职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引入行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环境的学习条件。同时,企业也可以借助学校的科研平台,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此为基础,高职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如教材、案例库、在线课程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2.3 推进产教联合体理念落实

从政策引导与激励机制建设入手,确保产教联合体理念的深入实施。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产教联合体的法律地位、权责关系及运行机制,为联合体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具体操作上,可以设立产教联合体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联合体内的项目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等活动。此外,建立产教联合体绩效评估体系,定期对联合体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政策导向和资源分配,确保联合体的高效运行。

例如,地方政府可以与高职学校、企业共同设立产教联合体发展基金,用于支持联合体内的各类合作项目。同时,对在产教融合中表现突出的企业和学校给予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优惠政策,激发各方参与产教联合体的积极性。此外,建立产教联合体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政策动态、项目需求、人才信息等,促进各方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

2.4 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基于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深度合作,构建一种全新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至关重要。这一模式强调将产业需求与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一是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即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由高职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胜任企业岗位;二是推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企业实习与学校学习之间灵活切换,既掌握理论知识,又积累实践经验;三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高职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双向流动,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3]。这一模式有助于提升高职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企业的竞争力,实现教育与相关产业的双赢发展。

总结:总而言之,针对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下的高职专业群结构优化策略,不仅为高职学校提供了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的新路径,也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搭建沟通桥梁、加大资源投入、推进理念落实以及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等一系列举措,高职学校得以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同时,联合体内部的企业也能借助高职学校的智力支持,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杨润丰.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下专业群 1+X 证书制度试点新路径探索[J].职业技术,2024,23(12):53-59.

[2]苏琼.基于市域产教联合体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才智,2024,(28):177-180.

[3]海秋丹.高职院校推进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的路径研究——以阜新玛瑙产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23,25(09):10-14.

本文章为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市域产教联合体与高职专业群协同发展机制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HYBLX202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