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启新程: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的产教融合新范式
夏倩
河北省 秦皇岛市 北戴河区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 066100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动因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渗透教育领域,《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 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活动和技能培训”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阵地,面临着 “ 数字技能缺口” 与 “ 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的双重挑战 —— 据人社部数据,2024 年我国数字经济相关岗位缺口超 3000 万,而职业院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转化率不足 5‰ 。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打破校企壁垒、整合资源的关键载体,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结合,既能解决职业教育 “ 教非所需” 的痛点,又能为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撑与实践场景,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1.2 研究价值与创新点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以协同创新理论为框架,构建人工智能与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耦合模型,丰富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理论体系;实践价值在于为职业院校、企业提供可操作的运行方案,助力培养“ AI+ 专业 + 创新” 复合型人才。创新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突破传统产教融合 “ 单向合作” 模式,提出基于 AI 技术的 “ 双向赋能” 机制;二是聚焦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的实操性,弥补现有研究 “ 重理论轻实践” 的不足。
二、理论基石:概念与理论解析
2.1 核心概念界定
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指通过智能教学系统、虚拟仿真平台等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黄荣怀等,2022);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强调在技术技能培养中融入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训练(教育部,2021);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政府、院校、企业、科研机构基于共同利益形成的协同组织,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为核心(刘延东,2020)。三者的逻辑关系表现为:人工智能为创新创业提供技术工具,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技术应用提供实践场景。
2.2 理论基础探究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可提升职业教育的 “ 人力资本增值效率” ,通过精准匹配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降低人才培养成本(舒尔茨,1960/2019);协同创新理论指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核心在于 “ 跨主体资源整合” ,AI 技术可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校企间教学资源、科研成果的实时共享(陈劲,2019);教育生态学理论则强调,AI 赋能需遵循职业教育生态规律,避免技术应用与教学需求脱节(吴鼎福,2022)。
三、现状洞察:应用与发展态势
3.1 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全景
当前,AI 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集中于三方面:一是智能教学系统(如科大讯飞 “ 智学网” ),通过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教学,覆盖率已达 68%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3);二是虚拟仿真实验室(如汽车维修 VR 实训平台),解决高危、高成本实训难题,在机械、护理专业应用率超 75% ;三是就业创业智能服务,通过 AI 匹配岗位与学生能力,提升创业成功率 15% (人社部,2024)。但存在 “ 重技术轻教学” 问题, 30% 的院校仅将 AI 用于考勤、阅卷等基础场景(同上)。
3.2 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发展现状剖析
截至 2024 年,全国已建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 2100 余个,覆盖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 12个重点领域(教育部数据)。典型合作模式包括 “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 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 订单式培养” (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吉利汽车班)。但痛点显著:45% 的共同体存在 “ 合作表面化” ,企业参与度不足 30% ;利益分配不均、风险承担失衡是主要障碍(王扬南,2023)。
3.3 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的现有模式与成效
现有模式可分为两类:一是 “ 技术驱动型” ,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利用 AI 养殖仿真平台,培养学生 “ 智能养殖 + 创业” 能力,孵化创业项目 23 个;二是 “ 场景赋能型” ,如阿里巴巴与职业院校共建 “ 电商 AI 创业孵化基地” ,提供智能选品、流量分析工具,学生创业存活率达 62% (中国教育报,2023)。成效方面,AI 赋能院校的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量较传统模式增长 40% ,但仍存在 “ 技术应用碎片化” “ 校企协同不深入” 等问题(同上)。
四、运行机制:协同创新的内在逻辑
4.1 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成要素与角色定位
共同体核心要素包括四类主体:政府负责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如提供税收减免、专项补贴);院校承担人才培养主体责任,开发 AI 融合课程;企业提供实践场景与技术资源,参与课程设计(如华为向院校开放 AI 训练数据集);科研机构负责技术研发与师资培训(如中科院自动化所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发实训系统)。四者形成 “ 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科研支撑” 的协同网络(赵志群,2022)。
4.2 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的协同育人机制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校企共同制定 “ AI+ 专业” 培养方案,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京东合作的 “ 智能物流专业” ,将 AI 算法、供应链管理纳入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 “ 线上 AI 学习 + 线下企业实训” 模式,学生通过智能平台完成理论学习,再到企业参与真实项目;评价机制上,引入 AI 动态评估系统,结合企业实践表现,实现 “ 过程性评价 + 能力认证” 结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23)。
4.3 资源共享与整合机制
教学资源方面,共建 “ AI 教育资源库” ,如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库整合 2000 余套 AI 实训课件,供院校免费使用;师资资源上,推行 “ 双师型” 教师互聘,企业工程师通过 AI 远程平台授课,院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师参与蚂蚁集团 AI 风控项目);科研资源方面,共享实验室与专利技术,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腾讯共建 “ AI 创新实验室” ,开放 12项专利供学生创业使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3)。
4.4 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
利益分配遵循 “ 按贡献分配” 原则:企业通过人才输送降低招聘成本,院校通过技术转化获得收益(如专利授权费),学生通过创业项目分红实现增收。例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与物联网企业合
作,学生创业项目利润按 “ 院校 30%. 、企业 40%. 、团队 30%′′ 分配(职业技术教育,2024)。风险共担方面,建立 “ 政府补贴 + 企业投保 + 院校风控” 机制:政府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企业为学生创业项目购买意外险,院校通过 AI 监控项目风险,如发现资金异常及时预警(王扬南,2023)。
五、案例剖析:成功经验与借鉴
5.1 典型案例选取与介绍
选取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 华为 AI 产教融合共同体” 作为案例。该共同体成立于 2021 年,由深圳教育局牵头,深职院、华为、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共同组建,聚焦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投入资金 1.2 亿元,建成 AI 实训中心、创业孵化基地各 1 个。
5.2 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AI 应用方面,华为提供 “ 昇腾 AI 开发平台” ,学生可基于平台开发智能安防、工业质检等创业项目;产教融合实践中,采用 “ 3+1′′ 培养模式(3 年校内学习 +1 年企业实习),企业工程师参与 50% 的核心课程教学;创新创业成果显著:截至 2024 年,孵化学生创业项目 48 个,其中 “ 智能垃圾分类系统” 获全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技术已落地深圳 10 个社区,年营收超 500 万元(深职院官网,2024)。经验总结为三点:一是 “ 技术下沉” ,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二是 “ 利益绑定” ,学生创业项目利润按 “ 院校 20%. 、华为 30%. 、团队 50%′′ 分配;三是 “ 政策借力” ,获得深圳市 “ 产教融合专项补贴” 3000 万元。
5.3 案例启示与推广价值
该案例的启示在于:AI 赋能需 “ 校企共同主导” ,避免院校单方面采购技术;利益分配需向学生倾斜,激发创业积极性。推广价值体现在:模式可复制至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专业,尤其适合产业集中度高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中小企业可通过 “ 联盟参与” 降低合作成本,如加入地方产教融合共同体,共享 AI 资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
六、优化策略:迈向高质量发展
6.1 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完善
建议政府出台《职业教育 AI 产教融合促进条例》,明确校企权利义务;设立 “ AI+ 产教融合”专项基金,对深度合作项目给予最高 500 万元补贴;建立 “ 跨部门协调机制” ,解决企业税收减免、院校职称评定等政策衔接问题(刘延东,2020)。例如,山东省已试点 “ 产教融合型企业” 认定,企业参与共同体可享受 15% 的税收抵免(山东省教育厅,2023)。
6.2 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提升
院校需避免 “ 技术盲目引进” ,优先选择与专业匹配的 AI 工具,如护理专业聚焦 “ 虚拟护理人” 技术,而非通用 AI 平台;企业应开放更多 “ 轻量化技术资源” ,如开发面向职业院校的 AI 实训小程序,降低使用门槛;科研机构需加强 “ 教学化改造” ,将复杂 AI 算法转化为通俗教学模块(黄荣怀等,2022)。
6.3 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实施 “ AI 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 ,每年组织院校教师到企业参与 AI 项目研发,企业工程师通过 “ AI 教学能力培训” 获得授课资格;优化课程体系,将 “ AI 通识 + 专业应用 + 创业实践” 纳入必修课,如电子商务专业开设 “ AI 直播运营” “ 智能客服创业” 课程;建立 “ 企业认证 + 学历证书” 双证制度,华为、阿里等企业向学生颁发 AI 技能认证,提升就业创业竞争力(教育部,2021)。
6.4 产教融合深度与广度拓展
深度上,推动共同体从 “ 人才培养” 向 “ 技术研发” 延伸,如校企共建 AI 联合实验室,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广度上,拓展 “ 跨区域、跨行业” 合作,如京津冀职业院校联合组建 “ AI 产教融合联盟” ,共享实训资源;引入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为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指导与资金支持(王扬南,2023)。
七、未来展望:趋势与前景
7.1 发展趋势预测
未来 3-5 年,AI 赋能将呈现 “ 三个融合” :技术融合(AI 与 VR、大数据结合,打造 “ 沉浸式创新创业场景” )、主体融合(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占比将超 50% )、区域融合(中西部借鉴东部经验,共同体覆盖率达 80%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4)。产教融合共同体将向 “ 平台化、市场化” 转型,涌现一批专业运营机构,如 “ 职业教育 AI 产教融合服务公司” 。
7.2 面临挑战与应对策略
挑战主要包括:AI 技术更新快,院校教学内容滞后;中小企业参与动力不足;数据安全风险(如学生隐私泄露)。应对策略:
建立 “ 技术动态更新机制” ,校企每半年修订一次课程;对中小企业给予 “ 参与补贴” ,降低合作成本;制定《职业教育 AI 数据安全规范》,明确数据收集、使用边界(黄荣怀等,2022)。
7.3 研究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构建了 AI 赋能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提出 “ 政策 - 技术 - 人才 - 合作” 四维优化策略。未来可进一步研究:AI 伦理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规范、不同区域共同体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同时,需结合 ChatGPT 等生成式 AI 技术,探索 “ AI+ 创业孵化” 的新场景。
参考文献
[1]胡德鑫,阚宝晓. 推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战略意义、现实表征与优化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25,19(03):85-94.DOI:10.13316/j.cnki.jhem.20250124.001.
[2] 赵 莉 . 小 组 工 作 介 入 农 村 已 婚 女 职 工 角 色 冲 突 研 究 [D]. 大 连 海 事 大学,2022.DOI:10.26989/d.cnki.gdlhu.2022.001167.
[3]郭丽. 中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1,12(05):102-103.
[4] 温 宇 . 新 时 期 职 业 院 校 智 慧 学 习 体 系 构 建 研 究 [J]. 湖 南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2020,20(03):133-136.DOI:10.13787/j.cnki.43-1374/z.2020.0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