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
郑学容
福建省长乐第五中学 350215
地理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在初中教育阶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地理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传授和记忆,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与创新能力的培育。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当下,如何优化初中地理教学,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地理素养与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成为地理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现实困境
虽然课程改革的当下各类新型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但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仍旧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过深。普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侧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记忆。课堂活动单一且缺乏师生互动性。同时由于农村初中生生源质量存在显著的两极分化,横向角度来看,学优生与后进生两个群体的学习需求不尽相同,需要的教学指导也具有差异化。纵向角度来看,农村初中生群体与城镇初中生相比在知识储备、生活见识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部分教师先进理念和多样化教学策略无法有效落实,甚至会出现教学管理层面的矛盾与冲突。最后,初中生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阶段,受性格爱好、兴趣能力及学习经验等因素影响,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以集体授课为核心,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无法依据学生实情与实际需求制定多样化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制约学生个性发展。
二、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 新课标” )的颁布落实为初中地理课程优化与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课标强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思维认知、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等素养,立足培养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整合地理课程内容与多元教法形成集“ 基础性与时代性” “ 学科性与生活性” 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强化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地理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地理。同时,新课标还强调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贯彻以生为本理念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现有思维水平、认知规律、成长阶段等实情的综合考量,以学生学习兴趣为起点,尊重并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科学推动信息科技与地理课程的深度融合,聚焦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由浅层学习实现深度学习,实现学习品质的不断提升,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与综合素养的协同发展。
三、初中地理教学的优化实践
(一)运用信息科技优化课前导学
课前导学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地理新知内容,还能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足,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教学,便于教师开展针对性的讲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新课标标准要求应为学生创建更多自主探究和学习的时间,从而保障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也方便学生结合个人需求与学习进度反复观看,实现个性化学习。
以七年级人教版上册《地球》为例,教师可以以单元学习为基础,梳理单元知识结构,明晰单元内不同课时的重难点内容。整合国家科技馆现实游览素材、BBC 纪录片《Earth Story . 地球形成的故事》等图文素材,运用希沃白板软件剪辑为 6 分钟左右的微课导学视频,并融入教师运用地球仪寻找国家或地区的操作视频、动漫讲解地球运动的视频,形成共计10分钟时长的导学视频。在此基础上通过希沃白板的思维导图功能,依据微课视频进度为学生设计补全思维导图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清晰且准确的把握不同课时的核心内容,逐步建立起单元知识体系。最后,为学生设计“ 自主检测” 板块,以教学内容和视频内容为基础设计难度递进的习题或生活案例。从而充分了解学生预习的心得体会及薄弱环节,并将其融于课堂教学内,既提高学生预习效率,也为后续教学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二)运用项目式学习优化课堂活动
新课标强调要全面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现有知识储备与核心素养目标间的差距设计多元化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了解地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内在关联,设计具有层次性、递进性的课堂活动,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与实践中探索地理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以七年级人教版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为例,本节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降水空间分布规律(如纬度/海陆差异),能分析本地降水特征及其成因;能关联自然要素(地形、季风)与人类活
动(农业灌溉),分析降水时空变化的系统性影响;掌握降水测量方法,能设计简易工具收集数据,绘制图表并分析规律;辩证看待降水异常(旱涝)的影响,提出防灾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本地化策略。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可以立足农村初中实情设计“ 我的村庄降水故事” 主题项目式学习活动。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志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人数相等的小组,为学生明确项目式主体旨在了解本地降水特征,探索其对农业生产与生活的实际影响,提出适应性方案。然后为学生明确项目计划与实施过程;在“ 调查启动” 阶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访谈村民,记录农谚(如“ 清明雨多,夏至旱早” ),收集近三年本地作物产量与降水事件(如干旱、暴雨)并。绘制“ 降水影响思维导图” ,标注关键问题(如“ 玉米减产是否与秋雨不足相关?” );在“ 观测探究” 阶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裁剪的塑料瓶制作简易雨量器(刻度精确到0.1cm),安装于校园和农田内。明确小组分工,每日记录数据,结合温度、风向绘制“ 降水日历” ;在“ 数据分析” 阶段,要求学生小组将月度数据转化为降水柱状图/折线图,计算季节分配率。叠加农作物生长周期图(如水稻需水期),分析匹配度。围绕“ 若未来雨季推迟15 天,应调整哪些作物种植?” 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可行性报告;在“ 对策设计” 环节,为学生提供必要信息化支持如虚拟实验、PPT 设计,与实物支持,如微型景观设计、景观实物材料等,鼓励学生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屋顶导流+蓄水池灌溉菜园),引导学生探索覆盖保墒(秸秆覆盖减少蒸发),最后引导学生集体以“ 村委会听证会” 的方式评选最优方案。在项目式学习中通过“ 真实问题-科学探究-社区行动” 闭环,使核心素养扎根乡土实践,也让学生深刻体验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三)运用分层教学优化课后实践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帮助学生每一位学生实现基于自身原有水平的共同提升。
传统课后巩固以书面练习为主,学生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也无法展现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为此,教师可以强化地理课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联设计“ 知行合一” 的课后实践活动。进而落实分层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以七年级人教版下册第八章第二节“ 东南亚” 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围绕本节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分层实践活动;基础巩固层为“ 制作‘ 东南亚地理名片’ ” 活动,要求学生绘制东南亚轮廓图,并标注两大组成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3 个与我国接壤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马六甲海峡位置及沟通的海洋。通过作物卡片与手绘地图的形式标注作物名片卡,如泰国(橡胶)、马来西亚(油棕)、菲律宾(椰子)的图片及气候需求;能力拓展层为“ 模拟‘ 中老铁路工程师’ ” ,要求学生对比中南半岛地形图与中老铁路路线( 87% 桥隧比),解释铁路走向与山河分布的关系。以小组辩论“ 铁路对老挝发展的利与弊” (提示:农产品出口/旅游业/环境影响),并为铁路途经的村庄设计一款特色农产品包装(如老挝咖啡);创新探究层为“ ‘ 东南亚文化守护者’ 乡土行动” ,要求学生调研本地传统手工艺(如竹编/织布),对比越南戈都族织锦技艺的异同。制作“ 文化共生” 展板(示例:广西壮锦+泰国丝绸的色彩融合)。策划校园“ 东南亚文化周” ——设置雨林保护倡议站、傣族泼水节体验区。明确实践活动后,为学生提供轮廓底图模板、引入卫星地形图辅助分析桥隧比、对接本地非遗传承人指导手工艺实践等指导,通过地理工具运用、现实问题解决、乡土情怀培育三层进阶,落实区域认知与人地协调观,落实新课标“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理念,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共同提升。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初中地理课程优化要紧密围绕新课标的建议和要求,立足地理课程与现实生活紧密衔接为切入点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及课后巩固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和调整。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时的问题、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卫卫,张绪良.基于乡土地理教学资源的初中地理城乡发展主题教学设计[J].科教文汇,2025,(14):184-188.
[2]陆冬雪.区域地理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5,(07):74-75.